- 年份
- 2024(5666)
- 2023(8012)
- 2022(6798)
- 2021(6008)
- 2020(5084)
- 2019(11135)
- 2018(10705)
- 2017(19764)
- 2016(11155)
- 2015(12110)
- 2014(11434)
- 2013(11376)
- 2012(10660)
- 2011(9536)
- 2010(9208)
- 2009(8369)
- 2008(8129)
- 2007(7065)
- 2006(6216)
- 2005(5419)
- 学科
- 济(40159)
- 经济(40101)
- 管理(29563)
- 业(28392)
- 企(21619)
- 企业(21619)
- 方法(19890)
- 数学(18038)
- 数学方法(17859)
- 学(14327)
- 农(12736)
- 财(11079)
- 中国(10029)
- 贸(9146)
- 贸易(9145)
- 易(8915)
- 业经(8847)
- 农业(8560)
- 环境(7470)
- 技术(7155)
- 制(6953)
- 务(6783)
- 财务(6778)
- 财务管理(6764)
- 企业财务(6445)
- 地方(6221)
- 银(5621)
- 划(5611)
- 银行(5548)
- 和(5521)
- 机构
- 大学(163576)
- 学院(161299)
- 研究(65399)
- 济(61770)
- 经济(60644)
- 管理(56400)
- 农(51357)
- 理学(49965)
- 理学院(49316)
- 科学(48942)
- 管理学(48078)
- 管理学院(47856)
- 中国(46201)
- 农业(41870)
- 业大(39463)
- 所(37823)
- 京(36370)
- 研究所(35593)
- 中心(27921)
- 农业大学(27706)
- 财(24955)
- 江(24420)
- 院(24005)
- 省(23981)
- 室(23132)
- 科学院(22363)
- 业(22193)
- 北京(22100)
- 实验(21604)
- 财经(20735)
- 基金
- 项目(124159)
- 科学(94838)
- 基金(91386)
- 家(88072)
- 国家(87430)
- 研究(73615)
- 科学基金(70939)
- 自然(52453)
- 自然科(51184)
- 自然科学(51160)
- 自然科学基金(50297)
- 省(49026)
- 基金项目(48943)
- 社会(46413)
- 社会科(44018)
- 社会科学(44002)
- 划(43068)
- 资助(37094)
- 教育(32265)
- 计划(29660)
- 重点(29470)
- 科技(27962)
- 发(26201)
- 部(26059)
- 科研(25857)
- 创(25681)
- 编号(24971)
- 创新(24298)
- 业(24226)
- 农(22792)
共检索到226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煜洋 孟玲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施用生物质炭虽对咀嚼取食害虫的幼虫生长造成不良影响,但不影响其生殖力。推测其原因在于施用生物质炭可促进高龄幼虫取食、提高食物利用率和生长速率,从而避免早期所受的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验证该推测。[方法]设0(对照)、15、30和50 g·kg~(-1)共4个生物质炭添加量处理土壤,种植稻苗。为精确测定稻纵卷叶螟幼虫的生长表现、取食量和食物利用效率,采用剪取叶片饲喂的方法从初孵幼虫单头饲喂直至蜕皮为末龄(5龄),测定刚蜕皮末龄幼虫体质量作为幼虫生长表现的测度;单头测定末龄幼虫的取食量和食物利用效率,比较其在生物质炭不同处理间的差异。[结果]添加生物质炭可降低稻纵卷叶螟幼虫发育到末龄时的体质量,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使末龄幼虫体质量分别下降30.13%(添加15 g·kg~(-1))、29.46%(添加30 g·kg~(-1))和37.87%(添加50 g·kg~(-1)),这3个添加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末龄幼虫相对取食速率和食物利用效率进行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添加15和50 g·kg~(-1)的生物质炭处理下相对取食速率和近似消化效率增大;添加50 g·kg~(-1)的生物质炭可提高食物转化效率、食物利用效率和相对生长速率,而较低添加量处理对这些指标没有影响。[结论]土壤添加较多生物质炭虽然对稻纵卷叶螟幼虫生长发育具有阻碍作用,但可增强末龄幼虫取食量和营养利用效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保平 郭庆 孟玲
【目的】揭示CO2浓度升高对稻纵卷叶螟个体生物学的影响,从而为预测气候变化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O2人工智能气候箱设置当前(390μL·L-1)和升高CO2浓度(780μL·L-1)处理,种植水稻苗饲养观察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和子代卵孵化,并测定4龄幼虫的取食和营养利用指数。【结果】CO2浓度加倍显著影响稻纵卷叶螟幼虫生长到5龄时的体重、蛹历期和蛹重,但对幼虫历期和化蛹率没有显著影响;加倍CO2浓度处理下的5龄幼虫体重比当前CO2浓度处理的轻16.1%、蛹历期缩短28.7%、蛹重降低9.9%。CO2浓度加倍对性比和生殖力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幼虫至成虫羽化的存活率和卵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靳爱仙 周国英 闫瑞坤 伍南 邓小军 路宗岩
在室内测定了博落回乙醇提取物对松梢螟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博落回提取物对松梢螟幼虫的生物活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在提取液为100 g/L供试浓度下,松梢螟幼虫24 h、48 h的拒食率分别为92.62%和91.95%,显著高于其他浓度;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5.20%(24 h)和92.43%(48 h),处理后96 h的生长抑制率亦高达90.80%;对3龄幼虫的触杀作用高于5龄幼虫,处理后24 h、48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67%和76.66%,与标准药剂对照噻虫啉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博落回提取物对松梢螟幼虫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晓丽 李海平 贾程宇 段立清
【目的】在室内研究茉莉酸(JA)诱导青杨抗性对感染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揭示舞毒蛾种群动态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及寄主植物诱导抗性的关系。【方法】人工食料饲养到2龄的舞毒蛾幼虫,采用食料给毒法每头接LdNPV 92 OBs·μL~(-1),然后分别接到茉莉酸诱导1,5,10天后的青杨苗木及未诱导过的青杨苗木上继续饲养,以不接病毒及未诱导的青杨苗木为对照组,待幼虫脱皮到3龄时称体质量、测量食叶量、排粪量,计算食物利用率等指标,记录发育历期。【结果】感染LdNPV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受到其取食寄主植物诱导抗性的影响,幼虫感染LdNPV并取食JA诱...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红敏 林成杰 沈海燕 王晓艳 林祖建 张珠河 梁光红
茉莉酸信号通路在柳杉响应柳杉毛虫取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评价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柳杉幼苗抗虫性的诱导性能,对1年生柳杉幼苗喷施3种浓度(0.001、0.01、0.1 mmol·L~(-1))的MeJA,分别于处理4、8、12、24、48 h后采集柳杉针叶,测定其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次生物质(单宁、黄酮和总酚)质量分数和防御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柳杉毛虫对3种处理柳杉幼苗的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不同浓度外源MeJA处理后,柳杉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单宁、黄酮和总酚质量分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升高;柳杉毛虫的食物利用率显著降低(P<0.05)。这表明外源MeJA可抑制2种营养物质、促进3种植物次生物质的合成,从而增强植株的抗虫性,为柳杉的抗虫性研究提供新思路,并为今后挖掘外源MeJA调控柳杉的抗性基因奠定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常晓丽 武向文 杜兴彬 陈海霞 陆爽 王冬生 袁永达 张天澍 滕海媛
【目的】评价黄色诱虫板在测报和防控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中的作用和效果,为测报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和绿色防控其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法与常规赶蛾法调查结果比较,确定其测报的可靠性;防治效果采用测产法,将黄色诱虫板处理的水稻产量同杀虫剂处理田块产量进行比较。【结果】3个水稻品种受害情况均表现为7月份较轻,8、9月份相对较重;8月份黄色诱虫板诱集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最多,2周内诱集的成虫数量最高达53头/板,平均每天诱集数量为(2.86±0.43)头/板;黄色诱虫板的高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稻纵卷叶螟成虫诱集的效果。黄色诱虫板下部距离水稻冠层越近,...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黄色诱虫板 测报 防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丁晓帆 林茂松 刘亮山
用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spp.)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spp.)处理大蜡螟5龄幼虫。结果显示:处理后12h昆虫血细胞开始变形、崩解,且血细胞数量急剧下降,到昆虫接近死亡时(24~32h左右),血细胞数比正常水平下降85%;处理后24h血淋巴总量下降73.61%,酯酶活性不断增强,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总糖含量降低14%~70%。上述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的侵入破坏了寄主的防御系统,改变了寄主血淋巴能源物质含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琼轩 孟玲 李保平
为评估外来广聚萤叶甲对外来入侵豚草的寄主专一性,在野外网室中采用析因试验设计,研究了幼虫期完成发育所取食的植物(豚草、苍耳)是否影响其成虫在这2种植物大、小株型上的产卵决策。连续观测雌虫的4次产卵量、卵粒大小及其卵孵化情况等。结果表明:成虫在小株型豚草和苍耳上平均产卵数量不受其幼虫期取食植物的影响,但在大株型豚草和苍耳上的平均产卵数量受其幼虫期取食植物的影响。当幼虫取食苍耳发育到成虫后,在大株型豚草上的产卵数量大于幼虫取食豚草的成虫,4次产卵数也差异较大(中位值25~46粒);但两者在大株型苍耳上的平均产卵数量无显著差异,4次的产卵数差异较小(中位值15~20粒)。总体上在豚草上的产卵量均明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振润 李永平 沈晋良 张帅 高聪芬 张凯雄 陈宇
2008-2009年在江西、浙江、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7省进行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大田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7d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90.2%~100.0%,药后14d对稻纵卷叶螟的保叶效果为82.9%~96.8%,均高于对照药剂5%氟虫腈SC药后7d杀虫效果和药后14d的保叶效果;施药后21d氯虫苯甲酰胺对二化螟的杀虫效果和保苗(穗)效果分别为89.0%~96.9%、82.8%~96.0%,均高于对照药剂5%氟虫腈SC和48%毒死蜱EC药后21d的杀虫效果和保苗(穗)效果;氯虫苯甲酰胺对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在生产上大面积...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宁军号 庞云龙 宋坚 常亚青 张伟杰 何舟 程龙
在室内条件下,人工诱导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产卵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浮游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温度对其浮游期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偏顶蛤亲贝人工催产时,以流水刺激4 h,阴干12 h为宜。偏顶蛤卵呈圆形或卵圆形,沉性卵,卵径为(82.6±3.2)μm,精子鞭毛型,全长约50μm。在水温19~21℃下,偏顶蛤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104.0μm±4.3μm)、匍匐幼虫(壳长255.8μm±15.0μm)和早期稚贝(壳长329.1μm±5.8μm)分别历时20.5 h、20 d和36 d。水温是影响偏顶蛤幼虫生长和发育的主...
关键词:
偏顶蛤 胚胎发育 幼虫发育 温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琳 于业绍 陆平 杨世俊
本文报道了青蛤受精卵密度对孵化的影响和青蛤幼虫培养密度对生长的影响。受精卵密度在26个/ml、30个/ml、38个/ml、44个/ml、53个/ml时,孵化率在87.8~89.9%之间;受精卵密度为53个/ml时,幼虫畸形率较高。实验发现,幼虫的培养密度应控制在6~11个/ml,幼虫变态后,减少培养密度,可以提高幼虫成活率。
关键词:
青蛤 密度 孵化 生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龙 王淑颖 沈载芸 孙正 范以香 陈万杰 包振松 叶保华 李桂菊 曹成全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的消化道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结果表明,属模巨齿蛉末龄幼虫消化道由前肠、中肠、后肠构成。其中:后肠最长,占比49.60%;前肠次之,占比43.65%;中肠最短,仅占比6.75%。前肠位于头胸部至腹部第2体节,分为口、咽、食道、嗉囊、前胃、贲门瓣6个结构。咽表面附有强大的环肌和白色的气管组织,内部形成明显的8条褶皱,褶皱上附有朝内排列密集的手指型齿;食道和嗉囊内部由大量褶皱构成,褶皱上有朝内的由1~3个齿为单位稀疏排列的锥形齿;前胃结构较为特殊,外部是强壮的肌肉层,内部由6个相似的几丁质结构构成;贲门瓣在前胃的末端和胃盲囊前端,内部有4个长条形的褶状凸起紧紧扣在一起,呈漏斗状,表面粗糙但无齿,是前、中肠的分界线。中肠位于腹部第3体节,包含4条相等的胃盲囊,末端形成幽门瓣,其内部有6个凸起,且有朝内具2~5个小齿的爪型齿。后肠位于腹部4~10体节,后肠与中肠分界线由7条乳白色马氏管围圈构成,马氏管由丰富的纵肌组成,马氏管着生处内部是幽门瓣,且有6个凸起,从此处向下延伸形成褶皱至后肠,之后依次是细长状乳白色较短的回肠,弯曲且向上折叠呈“N”字型的结肠,粗、长且宽的外部为褶皱状并附着白色脂肪体的直肠,最后至肛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景晓 李琪 葛建龙 王许波 孔令锋
分别以2010年通过2个野生个体进行交配获得的A01全同胞家系和2011年通过A01家系子代进行交配获得A02全同胞家系为亲本,在2013年6月采用同时建立全同胞交配子一代F1(F=0.250)、全同胞交配子二代F2(F=0.375)及设置对照组(F=0)的方法,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实验组的受精率与孵化率以及近交对长牡蛎幼虫期、稚贝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近交代数与近交衰退的关系。结果发现,各组的受精率均在90%以上,除F2组外其余2组的孵化率也在90%以上;幼虫阶段,F1组和F2组的壳高与壳长均从12日龄出现衰退(近交衰退系数,inbreeding depression coef...
关键词:
长牡蛎 近交 生长 存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雪亮 姚英娟 陈大洲 肖叶青 胡兰香
通过室内和网室以及田间调查评价了转Bt基因水稻材料对二化螟幼虫的抗性,分析了转基因抗虫水稻对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优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转Bt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率在9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转Bt基因水稻田间二化螟幼虫发生和危害情况均低于对照稻田,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物种数、优势集中度、香农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转Bt基因水稻田间节肢动物5类功能团的优势度与对照稻田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转Bt基因水稻对其靶标害虫具有高抗作用,且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团的优势度均无明显不利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虎威 宁格 李正跃 张立敏 陈斌
为探明素乔球螋(Timomenus lugens Bormans)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控制效能,室内测定了其成虫对亚洲玉米螟2、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素乔球螋对亚洲玉米螟2龄幼虫、3龄幼虫和蛹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捕食功能反应II型,拟合获得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分别为Na=0.9970N1+0.010469N、Na=0.82669N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