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9)
2023(11062)
2022(9426)
2021(8151)
2020(6968)
2019(15982)
2018(15488)
2017(29134)
2016(16424)
2015(18091)
2014(18176)
2013(18038)
2012(16819)
2011(15403)
2010(15194)
2009(13796)
2008(13704)
2007(12473)
2006(10623)
2005(9285)
作者
(52612)
(44212)
(44129)
(41688)
(27614)
(21433)
(20002)
(17550)
(16424)
(15522)
(14948)
(14676)
(14272)
(14009)
(13818)
(13736)
(13674)
(13150)
(12768)
(12656)
(11411)
(10873)
(10600)
(10231)
(9977)
(9813)
(9702)
(9652)
(9039)
(9004)
学科
(67839)
经济(67773)
管理(46712)
(43538)
(34618)
企业(34618)
方法(33112)
数学(29545)
数学方法(29263)
(18691)
(17931)
(17028)
中国(16396)
环境(14882)
业经(14537)
(14134)
贸易(14133)
(13735)
农业(12685)
地方(12635)
(11277)
(10881)
财务(10852)
(10851)
财务管理(10826)
企业财务(10250)
(10245)
技术(9804)
(9694)
银行(9627)
机构
大学(243772)
学院(242293)
(96990)
经济(95065)
管理(90320)
研究(84317)
理学(79414)
理学院(78459)
管理学(76900)
管理学院(76471)
中国(60754)
科学(57533)
(55296)
(50974)
业大(45873)
(45205)
农业(44465)
研究所(42018)
(41503)
中心(38496)
(35362)
财经(34032)
北京(31274)
(30955)
(30316)
经济学(29948)
农业大学(29826)
师范(29825)
(29761)
(27593)
基金
项目(171057)
科学(132437)
基金(124063)
研究(114208)
(112768)
国家(111874)
科学基金(93505)
社会(71994)
(68388)
社会科(68324)
社会科学(68296)
基金项目(66866)
自然(64090)
自然科(62614)
自然科学(62589)
自然科学基金(61483)
(58564)
教育(52449)
资助(49786)
编号(44076)
重点(39648)
(37022)
(36777)
(35822)
计划(35773)
科研(34306)
成果(33980)
创新(33625)
科技(32092)
(30979)
期刊
(97984)
经济(97984)
研究(61458)
学报(51317)
(48586)
科学(42578)
中国(42316)
大学(36647)
学学(35193)
农业(32763)
(31801)
管理(29192)
教育(20236)
技术(19097)
(18128)
(17461)
金融(17461)
业经(16525)
经济研究(16512)
财经(16118)
(14281)
业大(14129)
(13832)
问题(13435)
科技(12817)
技术经济(12220)
农业大学(11983)
商业(11624)
资源(11474)
统计(11361)
共检索到3357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淑香  张文菊  徐明岗  
土壤有机碳的数量和形态,显著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全球碳循环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为现代土壤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也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标,对土壤物理特性、化学属性、生物学特征及其生产力等起关键作用[1],一直是农学家关注的重点。但土壤有机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了能够清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金洁  杨倩楠  王超  陈静  张晓龙  张池  刘科学  
【目的】通过研究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下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明确该模式下稻田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敏感性和碳库管理的特征,旨在为研究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固碳和养分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州市增城区农业生态环境野外工作站3种水稻种植模式[生态综合种养模式(EIM)、水旱轮作模式(RVM)和常规水稻种植模式(CRM)]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总有机碳(TOC)、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态有机碳(POC)和微生物量碳(MBC),并探索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EIM模式土壤TOC为10.55 g/kg, DOC、EOC、POC和MBC 4种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0.29、1.38、2.09和0.11 g/kg,明显高于RVM和CRM模式土壤;土壤微生物熵也以EIM模式最高,与RVP和CRP模式相比,分别提高51.11%~85.72%和46.04~223.99%;3种种植模式0~1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以MBC最敏感,而10~20 cm土壤则以EOC最敏感;EIM模式显著提升了土壤各碳库管理指标,其中MBC是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重要有机碳组分因子;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主要受土壤容重和pH的影响。【结论】MBC既是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敏感性指标,也是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容重和改变土壤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库水平,是水稻土壤固碳的有效种植模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建伟  杜瑞卿  沙文沛  余明玉  高宛莉  张征田  
【目的】研究杨树幼苗生理生长变化与土壤Pb含量的关系及对Pb吸收分布的特征,为利用杨树修复环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加拿大杨树幼苗为试材,按土壤中添加Pb的含量不同分成5个组进行盆栽,测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OD、SOD、CAT、丙二醛(MDA)、生物量、株高、Pb含量9个生理生长指标,依据杨树幼苗生理生长指标变化特点,将5个组分成无污染、轻度污染和重度污染3个大类别,采用方差分析法、综合相关分析法、矢量综合相关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1)随着土壤Pb含量的升高,杨树幼苗的生长指标值(生物量和株高)和正生理指标值(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随之降低,负生理指标值(SOD、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邱甜甜  刘国彬  王国梁  孙利鹏  姚旭  
研究深层土壤碳库动态对了解陆地生态系统深层碳汇潜力、应对全球CO2升高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黄土丘陵区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以撂荒地为参照,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的人工油松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活性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CarbOn,rOC)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0~200 Cm剖面上,不同生长阶段油松林sOC含量及储量较撂荒地显著提高。浅层(0~100 Cm)sOC平均含量,成熟林为撂荒地的2.03倍,提高最大;其次是中龄林,为1.85倍;最后是幼龄林,为1.59倍。深层(100~200 C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鲍丽然  周皎  李瑜  贾中民  
【目的】深入认识重庆西北部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机质空间变异和基于土地利用类型修正的空间插值研究。【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6.26 g/kg,属中等偏下水平;变异系数为33.8%,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合川区整体偏低。【结论】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性受结构因素(地形坡度、土壤类型)和随机因素(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措施等)影响,土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邹润彦  周宏冀  郭熙  但承龙  吕添贵  李洪义  
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田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影响因子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克里格插值方法进行土壤有机碳制图研究,同时综合比较了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K)与回归克里格(Return Kriging,RK)方法在预测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1)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选取的各环境影响因素均与土壤有机碳具有相关性(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惠辽辽  邵景安  慈恩  谢德体  
论文选择贵州省遵义县为典型样区,使用198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1年实测数据,以耕地土壤图为基础,运用土壤类型法和通用有机碳密度度量法,测算样区近30 a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和密度变化特征,借助逐步回归分析法,识别影响这一变化的潜在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样区近30 a农田总丢碳量2.94×104t,整体呈基本持平略带下降趋势;②样区近30 a农田单位面积碳变化量为-132.03 kg C·hm-2,年均变化速率-4.40 kg C·hm-2·a-1,固碳、丢碳和相对平衡面积比为49.45:32.96:17.59;③不同土壤类型间不管是SOC储量还是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丽  张凤荣  朱泰峰  周建  吴昊  杨黎芳  
基于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北京山区65个典型土壤类型剖面的165个样品数据,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及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61±9.58)g/kg,属中下水平,变异系数为76.02,中等变异。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与海拔、植被覆盖度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即海拔所造成的水热条件和植被覆盖度的差异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为:表层到亚表层下降速率显著,达44.48%,亚表层以下下降速率趋缓,均小于20%,土体构型与之关系密切,均质型土壤有机碳变化速率平缓,有强烈对比的土体构型变化较剧烈;而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红菊  付梦洋  代天飞  李启权  
本文根据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1803个土壤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分析该地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在8.6~61.4 G/kG。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块金值和基台值分别是51.000和177.800,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28.6%。旌阳区土壤有机质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由结构性因素及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和作用,且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变异大于随机因素所引起的变异。空间分布总体上表现为中西部地区为旌阳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高值区,东部为低值区。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主要受地貌类型和种植制度的影响。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管彤彤   张燕   陶海宁   董秀   沈禹颖  
【目的】探究绿肥还田对旱作麦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土壤质量提升及“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在甘肃陇东旱塬典型黑垆土上开展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和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冬小麦5年轮作系统绿肥还田试验,分析毛苕子、饲用油菜覆盖和翻压还田后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4个土层(0—5、5—10、10—20、20—25 cm)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木糖苷酶(βX)、几何平均酶(GMEA)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绿肥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及CBH和βX活性有显著影响。与覆盖还田相比,毛苕子和饲用油菜翻压还田能够使0—25 cm土层土壤SOC、EOC和MBC含量提高12.9%、12.1%、53.8%,βG和CBH活性提高了3.2%、10.2%,且对20—25 cm土层的影响最显著。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差异,其中土壤EOC和MBC含量分别在冬小麦成熟期和返青期达到最高,βG、CBH、βX和GMEA活性在冬小麦孕穗期达到最高。βG在不同覆盖方式下变化最显著,活性最高,是绿肥还田后参与土壤碳转化过程的主要酶。不同土层土壤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绿肥类型也显著影响土壤碳组分及酶活性,其中饲用油菜还田土壤SOC、MBC含量和βG、CBH、βX、GMEA活性是毛苕子还田的1.08、1.21、1.15、1.23、1.19、1.18倍。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绿肥还田方式通过调控其累积分解速率影响SOC的积累,通过影响土壤pH、SOC的累积及绿肥累积分解速率影响GMEA活性。土壤有机碳累积受绿肥还田量影响的效应大于还田方式,而碳转化酶活性反之。【结论】黄土高原夏闲期种植饲用油菜并翻压还田能提高0—25 cm土层中有机碳组分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是黄土高原夏闲期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盖旭   张健   吕衡   黄志远   李巧玲   钟哲科   卞方圆   张小平  
【目的】探究雷竹林下养鸡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明确不同养殖密度下竹林养鸡对土壤质量和竹林生态系统碳素稳定的扰动程度,为制定可持续性、生态友好性的林下养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距鸡舍的距离表征养殖密度,分析距鸡舍5 m(2.25~2.70只·m~(-2))、15 m(1.05~1.26只·m~(-2))、25 m(0.60~0.72只·m~(-2))、35 m(0.34~0.41只·m~(-2))和>60 m(雷竹纯林对照,0只·m~(-2))条件下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差异。【结果】与雷竹纯林对照相比,竹林养鸡能够有效促进土壤有机碳(SOC)积累,但不同养殖密度下SOC无显著差异。易氧化有机碳(EOC)、轻组有机碳(LFOC)、颗粒态有机碳(POC)等活性有机碳组分在竹林养鸡系统中分别提高43.72%~76.95%、 5.55%~47.85%、 19.59%~43.54%,可溶性有机碳(DOC)显著降低6.35%~19.09%。EOC、 LFOC、POC均与SOC呈显著正相关,DOC与SOC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雷竹纯林对照相比,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等在竹林养鸡系统中显著提高,氧化稳定系数显著下降。【结论】雷竹林下养鸡能够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质量,显著改善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较高的养殖密度可能影响凋落物输入,并通过频繁扰动破坏表层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稳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较高养殖密度下的适度休养或轮养可能是目前竹林养鸡过程中平衡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知洋  邓邦良  张学玲  刘宇新  李志  牛德奎  郭晓敏  张文元  
对武功山草甸植被小群落下土壤活性有机碳性状和土壤养分性状的16个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4 9,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铵态氮、磷、钾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在20~40 cm,土壤有机碳性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为0.995 4,在一定范围内,土壤有机质、钾、钙、镁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铜和硼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碳、可溶性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姝婧  王利娜  孙佳  杨智鹏  赵文  刘丰鸣  万胜  黄瑶  张国林  王磊  李建贵  
【目的】通过对新疆骏枣园施用2种不同剂量的外源有机碳,探讨更适合改良土壤的外加碳源以及确定较为适宜的剂量,为改善枣园土壤环境和因地制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将生物炭与木本泥炭分别配施有机肥,与耕层(0~20 cm)混匀。其中,生物炭用量为0、5、10、20、40 t·hm-2,木本泥炭用量为5、10、20、30 t·hm-2。于枣树不同生长发育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在枣树整个生长发育期,除土壤pH值呈现降低的趋势外,土壤肥力随2种外源有机碳施用量的增加总体上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酶活性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木本泥炭施用量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在施外源有机碳1 a后,土壤pH值较CK降低了0.84%~2.39%;土壤速效磷含量、蔗糖酶活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33.18%~143.96%、85.81%~483.83%和12.37%~125.09%;除W1外,土壤速效钾含量较CK增加了5.73%~161.21%;除B4外,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分别较CK增加了22.94%~181.00%和1.87%~27.16%,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降低3.89%~24.82%;除B1和B4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CK增加了35.64%~59.82%。2种外源有机碳均可以起到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的作用。总体而言,木本泥炭的作用效果更好。【结论】施用20 t·hm-2木本泥炭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酶活性的综合表现最优。但5 t·hm-2与20 t·hm-2木本泥炭对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效果差距较小,因此实际应用中考虑到成本,建议施用5 t·hm-2木本泥炭。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窦艳星  侯琳  马红红  张硕新  田瑞选  
为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在42.65~86.03 mg·kg-1和91.30~510.76 mg·kg-1之间波动,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20%~0.39%和0.41%~2.05%;当间伐强度为16.34%~17.05%、间伐残留物移除强为35.86%~40.69%时,土壤DOC和MBC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栋  李辉信  李小红  王静  胡锋  
【目的】研究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稻田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特征。【方法】在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原种场的双季稻田,设置常规水作、裸地旱作、覆草旱作、免耕裸地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5个处理。于第5年晚稻收获期,采集以上处理的耕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与常规水作相比,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显著提高稻田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态有机碳含量,以及各组分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且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提高。而裸地旱作较常规水作上述指标显著降低。【结论】在中国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双季稻轮作系统上,覆草旱作和免耕覆草旱作较常规水作明显提高稻田土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