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31)
- 2023(8634)
- 2022(7846)
- 2021(7477)
- 2020(6236)
- 2019(14580)
- 2018(14695)
- 2017(28394)
- 2016(15588)
- 2015(17526)
- 2014(17482)
- 2013(17333)
- 2012(15701)
- 2011(14009)
- 2010(13715)
- 2009(12375)
- 2008(11730)
- 2007(9912)
- 2006(8487)
- 2005(7132)
- 学科
- 济(58195)
- 经济(58131)
- 管理(43509)
- 业(41083)
- 企(34769)
- 企业(34769)
- 方法(29432)
- 数学(25453)
- 数学方法(25171)
- 农(15098)
- 学(14797)
- 中国(13990)
- 财(13779)
- 业经(12979)
- 地方(12063)
- 理论(10454)
- 和(10267)
- 农业(10152)
- 贸(9992)
- 贸易(9988)
- 环境(9693)
- 易(9679)
- 技术(9674)
- 务(9195)
- 财务(9138)
- 财务管理(9124)
- 制(9065)
- 企业财务(8645)
- 教育(8623)
- 划(8414)
- 机构
- 大学(216794)
- 学院(214995)
- 管理(89334)
- 济(78920)
- 理学(78487)
- 理学院(77634)
- 经济(77060)
- 管理学(76275)
- 管理学院(75911)
- 研究(70028)
- 中国(49404)
- 科学(46774)
- 京(46365)
- 农(36139)
- 业大(35544)
- 所(35285)
- 财(34203)
- 研究所(32743)
- 中心(31120)
- 北京(29180)
- 江(29144)
- 农业(28568)
- 财经(28419)
- 范(28397)
- 师范(28145)
- 经(25899)
- 院(25630)
- 州(24363)
- 技术(23050)
- 师范大学(22918)
- 基金
- 项目(156901)
- 科学(122219)
- 研究(113073)
- 基金(112997)
- 家(99202)
- 国家(98404)
- 科学基金(84037)
- 社会(68306)
- 社会科(64593)
- 社会科学(64574)
- 省(61629)
- 基金项目(61422)
- 自然(57003)
- 自然科(55615)
- 自然科学(55602)
- 自然科学基金(54557)
- 划(52445)
- 教育(51288)
- 编号(46598)
- 资助(46254)
- 成果(37064)
- 重点(34999)
- 部(33763)
- 发(32998)
- 创(32672)
- 课题(31559)
- 创新(30392)
- 科研(30351)
- 计划(29301)
- 大学(28999)
共检索到2941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跃华 张杨珠
综述了近 2 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研究的概况 ,系统介绍了不同学者针对各自地区土壤资源特点提出的分级体系及其对土壤有机磷分级的研究结果 ,指出了其研究结果在评价磷素肥力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 分级 肥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薇 谷洁 李玉娣 钱勋 王小娟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有机磷降解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和生长特性研究,为研制具有降解土壤有机磷功效的生物有机肥提供高效稳定的菌种。【方法】用解磷圈法和液体摇瓶培养法,分别以植酸钙和卵磷脂为惟一磷源,从采自陕西杨凌的农药厂排污渠、棉花地、果园、菜地等不同生态类型土壤中分离筛选有机磷降解菌,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确定其最适生长温度和初始pH值。【结果】从采集的不同利用类型的土壤中共初筛分离出了25株有机磷降解菌,复筛选出解磷率较高的Z2-3、Z3-5、Z3-8、Z4-1 4株植酸钙降解菌和L5-2、L7-1 2株卵磷脂降解菌。其中Z2-3、Z3-5、Z3-8和Z4-1在植酸钙液体培...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亚丽 沈其荣 曹翠玉
通过培养与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料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和紫云英中有机磷的有效性比稻草高;施用有机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中4种有机磷组分含量,其中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与土壤速效磷、小麦吸磷量及籽粒重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是小麦最有效的有机磷源。
关键词:
潮土 有机肥 有机磷组分 生物有效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维理 KOLBE H 张认连
对土壤有机碳作用的综述研究显示:直至20世纪末,对于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阐明具不同化学结构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的功能,如胡敏酸、富里酸、黄腐酸的化学结构特征及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中欧近年的研究则更关注按照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特征进行分组,尝试建立这一分组与土壤有机碳功能的关联。按照转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可分为稳定性有机碳和营养性有机碳两大类型。前者主要指封存于土壤黏粒中的有机碳,很难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和矿化。后者主要指通过作物收获后地表及根系残留物、还田秸秆、有机肥施肥进入土壤的有机碳,是土壤有机碳中易于转化的、活跃的组分,也是形成土壤腐殖质和团聚体的主要前体物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有机碳含量实际上表达了土壤中有机碳输入与分解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当输入量小于矿化量,将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肥力下降。当每年输入的有机碳量大于矿化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会持续上升;直至每年输入量与矿化量相等,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再增加,此时,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平衡点。在一般农业生产条件下,达到平衡点的时间周期为20—30年。在营养性有机碳投入量过高情况下,这一动态平衡系统也会导致入多出多,达到新的平衡点后,每年会有高量土壤有机物质的矿化,从而引起农田土壤中矿质养分,特别是矿质氮的流失,进入水体及大气环境中。为实现土壤培肥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农田土壤营养性有机碳的投入量应以有机碳的矿化流失不致产生环境风险为宜。新的研究还证实:营养性有机碳进入农田后,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分解为一系列短链化合物,再通过生物构建作用与土壤矿物颗粒形成土壤团聚体,并以此对多项土壤肥力性状发挥积极作用。受土壤中腐殖化、有机碳分解等不同过程影响,土壤团聚体持续发生着聚合和崩解,只有持续而丰富的营养性有机碳输入,才能维持土壤中总有机-无机团聚体的稳定度。多点长期定位试验结果揭示:土壤有机碳含量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土壤质地与土地利用类型。在人为因素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大,而施肥、秸秆还田、耕作等农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比较小。耕地土壤上,作物类型不同,其典型的耕作和收获方式不同,收获后存留地表和土壤中的根系残留物数量和质量不同,有机质生成能力不同。在种植有机质消耗性作物时,需要注意在轮作制度中引入有机质增加型作物或施用有机肥料,以保持土壤肥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兴良 白洁冰 欧阳华
传统的氮循环模式认为,土壤有机氮只有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无机氮(NH4++NO3-)后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多种陆地植物具有从土壤中获取小分子有机物质(如自由态氨基酸)的能力,对传统的氮循环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论文从土壤中氮素的形态、植物吸收有机氮的证据、有机氮吸收的机制、以有机氮为重要氮源的生态系统类型以及根系吸收与分泌有机氮之间的平衡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针对本领域内核心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植物吸收有机氮的改进方法及研究方向,为进行植物利用有机氮的研究提供方法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娟 罗世琼 杨占南 赵铖 韦小芳 霍鸿浩 张曲玲
【目的】为保护云台山喀斯特自然区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从云台山喀斯特自然区土壤中分离、纯化的有机磷细菌,分析其溶磷指数、磷酸酶活性、生长状况及碳源的利用率。【结果】从土壤分离的有机磷细菌(OPBS13、OPBS12、OPSB14和OPBS32)的溶磷指数、磷酸酶活性、生长状况和碳源的利用均存在显著差异;溶磷能力、磷酸酶活性以及生长状况均为OPSB14>OPBS32>OPBS12>OPBS13。【结论】贵州施秉云台山土壤有机磷细菌的解磷能力及生长状况与有机磷细菌分泌胞外磷酸酶活性有关,且受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立新 姜一 步凡 段文标 马海娟
采用室内120 d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10、25、50和100 mmolL)的草酸、柠檬酸和乙酸对温带典型森林类型(白桦天然次生林、红松人工林、落叶松人工林和枫桦红松原始林)土壤有机磷含量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A层土壤以无机磷为主,白桦天然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和枫桦红松原始林以有机磷为主,占全磷50%以上,3种酸显著改变了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中有机磷所占的比例。培养0~30 d有机磷矿化速率最大,有机酸处理下有机磷矿化量(AM)和矿化速率(MR)显著提高(P
关键词:
矿化作用 有机酸 有机磷 森林土壤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启为 王翠红 冯跃华 蒋志强 张杨珠
为探明菜园土有机磷形态与其磷素肥力的关系,以长沙市郊区主要菜园土为材料,对其土壤进行了有机磷形态分级.结果表明:长沙市主要菜园土耕作层有机磷总量为(255.0±71.7) mg/kg,约占土壤全磷含量的 19%.在有机磷组分中,以中活性有机磷为主,约占有机磷总量的 60%,活性有机磷含量最低,仅占有机磷总量的 5%左右,中稳性有机磷和高稳性有机磷的含量介于其间,不同组分有机磷含量都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在土壤不同形态的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和中活性有机磷含量均与土壤有效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是土壤有效磷的重要来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丽花 赵世伟
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调控措施,并对土壤有机碳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库 碳储量 调控措施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姗 刘娟 姜培坤 周国模 王会来 李永夫 吴家森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肥、火烧、采伐、林下植被管理、覆盖等营林措施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显著影响了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综述了主要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今后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及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存在增加、降低和无影响3种结果;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取决于火烧后恢复时间、火烧温度、火烧强度、土层深度等因素;皆伐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来源等因素,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而间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则与间伐强度有关;去除林下植被及凋落物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但林下植被的替代与添加则会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导致有机碳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方法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今后应深入研究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形态、结构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同时,更多关注人为管理和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叠加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祁剑英 马守田 刘冰洋 阚正荣 刘鹏 王兴 刘洋 张海林
为进一步明确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Carbon sequestration)的影响,系统分析2000—2018年农田生态系统中,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化(Stabilization)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并不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本身的稳定性(Stability),而是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有机碳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促进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增加土壤固碳。未来研究重点应在阐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投入(主要源于作物秸秆)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及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对有机碳稳定的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冰 陈林 庞丹波 李学斌
为了解土壤有机碳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动态,基于文献计量分析,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土壤有机碳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将得到的891篇相关高被引论文作为研究数据,利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对以土壤有机碳为主题词的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高被引文献在2012—2022年间总体呈上下波动状态。2)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多学科科学等学科是土壤有机碳研究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多学科科学逐渐成为研究的主要趋势,在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3)Yakov Kuzyakov和中国科学院是土壤有机碳研究相关领域的主要贡献作者和机构;中国科学院和Yong Sik Ok分别为该研究领域内与其他科研机构和作者之间合作最为密切的机构和作者。4)通过对关键词和突现词的分析得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土壤中CO_2含量的变化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农业土地利用中土壤有机碳封存与固定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影响的相关研究。总体而言,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土壤有机碳的研究仍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主题,今后应更加注重不同环境、不同区域间的协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明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茜 赵秋 向春阳 史昕倩 杜锦
为促进冬绿肥在华北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冬季闲田为对照,设置了二月兰、毛叶苕子、黑麦草和冬油菜4个冬绿肥处理,研究不同冬绿肥对土壤有机磷磷素含量的变化及玉米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绿肥处理在7 a间,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毛叶苕子相对其他处理增加土壤全磷最多,年均增长率达8.07%;冬油菜相对其他处理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最多,年均增长率达48.34%。不同冬绿肥与春玉米轮作对土壤中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影响不同,2019年,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黑麦草处理和冬油菜处理,均为12.64 mg/kg;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冬油菜处理,为41.64 mg/kg;中稳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黑麦草处理,为18.73 mg/kg;对于高稳性有机磷来说,冬油菜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二月兰、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处理显著低于冬闲和冬油菜处理;冬油菜与春玉米轮作可促进土壤中有机磷向活性及中等活性有机磷转化。冬绿肥翻压7 a后,冬油菜处理的玉米籽粒含磷量0.39 mg/kg为各处理中最高。玉米籽粒含磷量与各形态有机磷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MLOP(0.952~(**))>LOP(0.816~(**))>MROP(0.122)>HROP(-0.064)。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梁爱珍 张晓平 杨学明 方华军
土壤粗有机质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组分,其密度组分对土壤有机质总矿化量有着重要贡献,可以作为评价管理措施转变引起土壤有机质短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分别介绍了按照不同的物理分组方法划分的土壤有机质各物理组分的概念、土壤粗有机质及其分离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粗有机质数量的主要因素(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和当前在研究土壤粗有机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各影响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机制还不确定;(2)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3)粗有机质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贡献认识还存在分歧。指出探求更好的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和粗有机质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机制,揭示土壤粗有机质对土壤氮矿化的贡献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土壤粗有机质 物理分组方法 影响因素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跃华 张杨珠 黄运湘 周清
采用 Bowm 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以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为材料 ,对供试耕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各形态有机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水稻土的有机磷主要是中活性有机磷 ,有机磷组成随水稻土母质、肥力的不同而不同 .就同一耕层土壤而言 ,各形态有机磷的绝对含量及其占有机磷总量的比例从大到小顺序为 :中活性有机磷 [(10 2 .4± 48.7) mg/ kg,47.5 5 % ],中稳性有机磷 [(6 8.0± 2 7.5 ) m g/ kg,32 .17% ],高稳性有机磷 [(30 .8± 16 .3) mg/ k...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