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75)
2023(13386)
2022(11710)
2021(11228)
2020(9257)
2019(21568)
2018(21386)
2017(41069)
2016(22604)
2015(25562)
2014(25448)
2013(25625)
2012(23838)
2011(21604)
2010(21342)
2009(19469)
2008(18813)
2007(16118)
2006(14225)
2005(12991)
作者
(66486)
(55144)
(54618)
(52228)
(35333)
(26532)
(24794)
(21685)
(21117)
(19799)
(18921)
(18813)
(17600)
(17466)
(17250)
(17015)
(16415)
(16248)
(15921)
(15746)
(13662)
(13659)
(13385)
(12515)
(12355)
(12295)
(12238)
(12114)
(11077)
(11031)
学科
(90499)
经济(90391)
管理(62588)
(56675)
(45904)
企业(45904)
方法(40001)
数学(34916)
数学方法(34513)
中国(26295)
(24314)
(22019)
(21852)
(19083)
贸易(19074)
业经(18750)
(18639)
环境(17631)
(17448)
地方(16999)
农业(15928)
(15141)
(14750)
银行(14700)
(14068)
(13746)
金融(13745)
理论(13388)
(13219)
(12888)
机构
大学(320980)
学院(316570)
(130147)
经济(127427)
管理(122318)
研究(117319)
理学(105191)
理学院(103952)
管理学(102171)
管理学院(101616)
中国(88594)
科学(73318)
(70878)
(61043)
(57997)
研究所(55754)
(55578)
中心(51729)
业大(49216)
财经(46235)
北京(45734)
(45477)
农业(43812)
(42364)
(42267)
(42200)
师范(41914)
经济学(39053)
(36674)
科学院(36024)
基金
项目(218170)
科学(170285)
基金(159035)
研究(157052)
(141028)
国家(139969)
科学基金(117804)
社会(97546)
社会科(92372)
社会科学(92349)
基金项目(84219)
(81957)
自然(77864)
自然科(76011)
自然科学(75990)
自然科学基金(74595)
(71259)
教育(70590)
资助(66045)
编号(62736)
成果(51647)
重点(49764)
(48717)
(47077)
(44596)
课题(43480)
科研(41947)
创新(41789)
教育部(41085)
国家社会(40449)
期刊
(142302)
经济(142302)
研究(97643)
中国(60683)
学报(55073)
(51256)
科学(49394)
管理(44957)
(42486)
大学(40547)
学学(37980)
农业(36442)
教育(33699)
(28503)
金融(28503)
技术(25311)
经济研究(23296)
财经(22161)
业经(21131)
(19487)
(18976)
问题(18687)
图书(18054)
(16561)
理论(15939)
资源(15786)
科技(15418)
国际(15137)
世界(15038)
技术经济(14934)
共检索到474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缓解碳汇饱和的碳固定及其机制是寻找陆地生态系统碳管理可持续战略的主要科学问题。土壤有机碳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最大且最具有活动性的生态系统碳库之一。近年来 ,国际学术界在探讨温带森林、湿地和极地生态系统与土壤碳汇效应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CO2 的源汇效应 ,以及其在人类利用和管理与生态环境演变中的动态变化。西方国家已将固碳农业作为环境管理的导向。对土壤中有机碳固定作用的研究已应用颗粒分组13 CNMR或CPMAS NMR技术 ,揭示土壤有机碳的微团聚体分布、腐殖质的转化和分子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矿物质结合机制的微观水平。土壤有机碳在生态环境变化和全球变化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萍  潘根兴  李恋卿  张旭辉  
【目的】土壤固碳与生产力的协同是农业土壤碳循环研究的热点,而提高土壤固碳容量又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途径。本文研究中国南方4种典型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的固碳趋势及其外源碳输入对土壤固碳的贡献。【方法】选取西南紫色丘陵水稻土、东南红壤丘陵水稻土、太湖平原水稻土和沿海平原水稻土的长期试验,分析其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0~20cm)有机碳变化与外源碳输入(作物输入碳+肥料输入碳)以及肥料氮输入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饱和固碳量。【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土壤固碳速率线性依存于年均碳输入增量,单位碳输入增加下以紫色水稻土和红壤性水稻土的固碳速率相对较高。良好施肥下的饱和固碳量以富氧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鲜妮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  
在关中平原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上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用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低秸9 375 kg.hm-2,中秸18 750 kg.hm-2,高秸37 500 kg.hm-2)、间接还田(厩肥,37 500 kg.hm-2)的长期定位试验21 a,观测和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氧化稳定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2%(低秸)、24%(中秸)、41%(高秸)和39%(厩肥)。施用秸秆和厩肥21 a,土壤有机碳累积系数平均分别为5.6%和7.2%。秸秆直接还田和厩肥均使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胡敏酸...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沈泉  
为了解灌木林生长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采样分析了灌木林表层 (0~ 2 0cm)土壤的有机碳含量 ,并与相同生境的阔叶林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 (0 6 2 3g kg)、水溶性有机碳 (0 189g kg)及它们占总有机碳的比率 (分别为 3 94 %和 2 2 7% )显著高于 (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姜培坤  
采样分析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和人工杉木林不同层次土壤的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 :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马尾松与杉木林土壤 ,杉木林土壤水溶性碳含量相对较低。从不同层次看 ,土壤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而递减。水溶性碳、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的比率分别波动在 0 31%~ 1 18%、0 90 %~ 2 5 1%和 7 0 3%~ 2 9 5 2 %之间 ,其中 ,土壤水溶性碳占总有机碳比率为马尾松林 >常绿阔叶林 >人工杉木林 ,易氧化态碳占总有机碳比率常绿阔叶林明显高于马尾松林和杉木林。不同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率随剖面从上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祁剑英  马守田  刘冰洋  阚正荣  刘鹏  王兴  刘洋  张海林  
为进一步明确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固持(Carbon sequestration)的影响,系统分析2000—2018年农田生态系统中,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稳定化(Stabilization)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并不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本身的稳定性(Stability),而是通过改变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及有机碳分子结构(Molecular structure)促进土壤有机碳稳定化,增加土壤固碳。未来研究重点应在阐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外源有机碳的投入(主要源于作物秸秆)与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关系,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及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子结构及其对有机碳稳定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乃政  张桃林  王兴祥  刘红樱  
土壤碳库变化对于全球温室效应、全球碳循环有重大的影响。基于新近完成的1:250 000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 9.2、统计软件SPSS13.0,对长江三角洲地区0~20、0~100、0~18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作出实测统计。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0~20 cm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238.65 Tg,有机碳密度为3.28±0.92 kg/m2,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2.63~3.57 kg/m2;0~100cm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822.76 Tg,有机碳密度为11.30±3.48 kg/m2,各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介于9.35~11...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丽花  赵世伟  
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调控措施,并对土壤有机碳库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姗  刘娟  姜培坤  周国模  王会来  李永夫  吴家森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肥、火烧、采伐、林下植被管理、覆盖等营林措施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显著影响了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综述了主要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今后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及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存在增加、降低和无影响3种结果;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取决于火烧后恢复时间、火烧温度、火烧强度、土层深度等因素;皆伐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来源等因素,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而间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则与间伐强度有关;去除林下植被及凋落物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但林下植被的替代与添加则会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导致有机碳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方法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今后应深入研究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形态、结构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同时,更多关注人为管理和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叠加效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薛丽佳  高人  杨玉盛  尹云锋  马红亮  刘燕萍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贮存的有机碳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2/3,约为植物碳库的3倍或大气碳库的2倍,是全球碳循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变化,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巨大,从而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植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碳源,在维持土壤良好的物理结构方面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邱建军  王立刚  唐华俊  李红  Changsheng Li  
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方法,在GIS区域数据库支持下运行模型,研究了东北三省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状况,及其在现行农田管理措施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1998年为例,东北三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储量(0-30cm土层)约为124 348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8.4%、25.5%和16.1%;在目前的农作制度下土壤有机碳库处于严重的负平衡,每年净丢失有机碳3122万t,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分别占59.3%、25.9%和14.8%;单位面积耕地SOC年减少量高达2.05 t·ha-1,黑龙江、吉林耕地SOC丢失最严重。增加秸秆还田比例,提倡免耕和人畜粪便还田,增...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年耀萍  王正明  夏体渊  年耀芬  
文章通过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滇池流域蔬菜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为制定农田管理措施以减少碳排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表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所有处理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均高于其余2个土层。综合分析,散叶生菜种植区有机碳储量最高的是T4(N2P2K2)处理,达到116.12 t/hm2。氮磷配比的变化可能是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趋势之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树海  张佳楠  张玉玲  党秀丽  范庆锋  王展  虞娜  邹洪涛  张玉龙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和(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定能力及其稳定性,揭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选择典型黑土区旱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旱田改稻田前种植历史基本相同,均为大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旱田改稻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明芳  于雷  戴梓萱  吕天琦  祁磊  王涛  郑翔宇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组成,揭示了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为了从整体把握该领域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该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该领域2002—2021年的234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02—2021年,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领域经历了三个研究阶段,先是文献量逐年缓慢增加的起步阶段(2002—2007年),再是快速增加的上升阶段(2008—2011年),而后是趋于平缓的稳定发展阶段(2012—至今);核心作者吴金水、吴建国、江长胜等人发文量较大,逐渐形成了三支稳定的研究团队;突变关键词表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等方面。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林地、耕地两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较为成熟,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微观层面的有机碳组成和化学结构将成为今后的研究趋势。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唐国勇  李昆  孙永玉  张春华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反映土壤管理的科学性。对比研究了干热河谷新银合欢林、苏门答腊金合欢林、大叶相思林、印楝林、荒地和旱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结果表明: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ROC含量范围分别为4.22 5.92 g.kg-1和1.34 2.33 g.kg-1。各利用方式之间SOC含量差异不显著,但4类人工林ROC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旱耕地和荒地。SOC与ROC含量存在极显著(P<0.001)线性相关关系(R2为66.3%)。以荒地作为参照,4类人工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范围为1.77至2.36,旱耕地为0.99。研究揭示:植被凋落量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