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867)
2023(13000)
2022(11308)
2021(10566)
2020(9009)
2019(20546)
2018(20351)
2017(39033)
2016(21643)
2015(23982)
2014(23676)
2013(23349)
2012(21368)
2011(19308)
2010(18967)
2009(17083)
2008(16704)
2007(14268)
2006(12361)
2005(10460)
作者
(65016)
(54071)
(53890)
(51001)
(34455)
(26066)
(24137)
(21372)
(20697)
(19162)
(18468)
(18395)
(17299)
(16917)
(16674)
(16627)
(16624)
(16145)
(15528)
(15412)
(13857)
(13145)
(13139)
(12407)
(12170)
(12055)
(11955)
(11874)
(10887)
(10883)
学科
(80637)
经济(80540)
管理(59153)
(56474)
(46308)
企业(46308)
方法(39541)
数学(34366)
数学方法(33972)
(22105)
(21385)
中国(20359)
(20199)
业经(18028)
地方(15938)
(15765)
贸易(15759)
(15295)
农业(15030)
理论(13537)
环境(13453)
(13372)
技术(13360)
(13222)
(12769)
财务(12709)
财务管理(12688)
企业财务(12016)
(11460)
(11420)
机构
大学(306922)
学院(303205)
管理(119556)
(113686)
经济(111253)
理学(105133)
研究(103968)
理学院(103884)
管理学(101836)
管理学院(101318)
中国(73707)
科学(70729)
(65564)
(59578)
(53981)
业大(53580)
研究所(50349)
(49545)
农业(47471)
中心(45805)
(42421)
北京(40869)
财经(40869)
(40227)
师范(39703)
(37549)
(37305)
(34550)
经济学(33349)
师范大学(32462)
基金
项目(220790)
科学(171389)
基金(159896)
研究(152877)
(143507)
国家(142375)
科学基金(119990)
社会(94402)
社会科(89365)
社会科学(89339)
(86449)
基金项目(86333)
自然(82142)
自然科(80209)
自然科学(80179)
自然科学基金(78732)
(74434)
教育(69566)
资助(65175)
编号(60840)
重点(49982)
成果(48056)
(47545)
(46551)
(45984)
计划(43586)
科研(43256)
创新(42949)
课题(41768)
大学(39993)
期刊
(117399)
经济(117399)
研究(82771)
学报(60447)
(53167)
中国(51919)
科学(51841)
大学(43799)
学学(41599)
管理(40903)
农业(36966)
(35287)
教育(30812)
技术(23408)
(21121)
金融(21121)
业经(19906)
(19011)
经济研究(18896)
财经(18893)
科技(17036)
业大(16871)
(16428)
图书(16065)
(15984)
问题(15678)
理论(14421)
资源(14345)
林业(13931)
技术经济(13866)
共检索到4204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闵雷雷  于静洁  
作为土壤性质的一个方面,土壤斥水性可增加局部产流和加剧土壤侵蚀,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土壤斥水性的产生原因及时空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近10年土壤斥水性对产流影响的研究结果,主要包括:①通过减小土壤基质势梯度,降低坡面入渗率,增加坡面产流量,并改变产流方式;②土壤斥水性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是其影响坡面产流过程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产流的时间和数量;③土壤斥水性对产流的影响具有尺度效应,在点、径流小区尺度上,斥水性可增加产流量,但在较大尺度上对产流量的影响不显著。当前,对土壤斥水性的形成及变化规律、斥水性土壤的空间分布和对产流影响的定量研究还不足,尚需要进一步深入,为更好地解释水文过程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全九  王力  李世清  
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论述了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影响因素,包括降雨特征、下垫面条件、土壤特征、管理措施等,表明坡地土壤养分迁移与流失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的形态和途径,主要为吸附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分随径流液(溶解态)和泥沙(结合态)流出坡地和部分养分的淋溶;强调了坡地养分流失对环境污染的严重影响,而且污染范围很广,在污染河流和地下水的同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因反硝化过程所产生的氮氧化合物对大气也形成了污染。最后介绍了坡地养分流失的预测预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坡地养分迁移与流失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凯华  吕立刚  
东南湿润区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的区域之一,水体的富营养化是困扰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尤其近些年来,在政府鼓励和市场推动双重作用下,丘陵山区的开发力度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原生态竹林被开发为经济型用地(如茶园)。但该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改变了下垫面土壤孔隙结构和土壤水文过程,从而极大地影响着营养盐随土壤水分的迁移和转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太湖流域丘陵区坡面土壤水文过程物理机制及模拟研究"的资助下,在以下3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1)不同土地利用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2)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平衡;(3)坡面土壤水文过程影响机制。目前对太湖流域丘陵区土壤水文过程研究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其影响机制仍不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上述成果的取得以及未来的持续探索,对于太湖水体富营养化与流域面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进而为推动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韩炳宏  牛得草  贺磊  任运涛  吴让  傅华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约占陆地总面积的40%,生物土壤结皮是支撑该区生态系统主要的生物表面特征,在改善生态环境和草地土壤养分调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自1960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生态功能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生物土壤结皮演替机制及其微生境土壤养分变异特征的研究尚不明确。为此,本文就国内外该领域近50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了解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对土壤肥力的作用过程;同时,也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的科学思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丛日环  李小坤  鲁剑巍  
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钾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受一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粘土矿物类型、土壤水分状况、温度、pH、肥料施用以及陪伴离子等方面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可以归纳为:①以2∶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小,易解吸;而以1∶1型粘土矿物为主的土壤吸附K+的结合能较大,吸附的K+不易解吸。②土壤干湿变化对钾素转化的影响因速效钾含量的高低而有明显的区别。③在0~40℃温度范围内,增温能使交换性钾离子减少,而水溶性钾离子浓度则相应增加。④pH对土壤钾素转化的影响比较复杂。⑤氮肥中的NH4+因与K+离子具有相似的离子半径和水化能而对土壤钾素的有效性产生显著的影响。最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万忠梅  吴景贵  
 对国内外土壤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土壤微生物、团聚体、农药、重金属和有机物料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土壤纳米粒子与土壤酶活性关系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喜田  董惠英  北泽秋司  
该文以日本长野县野底川流域的割泽支流域为对象 ,用土壤剖面法和简易打击试验法对坡面治理工程施工地的土壤硬度及厚度变化进行了调查 .用长谷川式简易打击机所得到的调查结果表明 ,坡面治理工程施工后的斜坡土壤硬度的变化是很复杂的 ,与土壤深度没有明显的关系 .土壤A层厚度随着坡面治理工程经过年数的增多而有增大的趋势 ,而简易打击试验所得到的打击值在 1 5cm/次以上的表层土壤厚度的变化却与坡面治理工程经过年数没有关系 ,而可能受施工时挖、填土状况的影响 .本次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为了改善植物根系的生育环境 ,必须增大表层土壤的厚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志一  李毅  
【目的】研究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七大灌区内的土壤含水率及斥水性(用滴水穿透时间表示)的空间变异规律。【方法】在玛纳斯河流域七大灌区布设了400个土壤样点,分别用烘干法和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各土样的土壤含水率和滴水穿透时间,应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和考虑高程影响的CoKriging方法分析各灌区土壤含水率及滴水穿透时间的变异规律。【结果】新疆玛纳斯河流域0~10,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值分别为12.00%和15.60%,平均土壤含水率以10~20Cm土层更高;滴水穿透时间均值为1.64s,整体属于不斥水土壤。通过不同趋势效应下预测误差值及块金效应的比较,结果显示,0~10,10~20Cm土层土壤含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永辉  武继承  赵世伟  曹丽花  黄占斌  
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能对土壤水分特征产生重要影响,为阐明聚丙烯酰胺(PAM)对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类型(黄绵土、黑垆土和塿土)的保水作用,采用土柱法研究了PAM用量分别为54.5,112.9,169.4和225.8 mg/kg对3种土壤的持水性能、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土壤蒸发量的影响,并以不添加PAM为对照。结果表明,PAM提高了黄绵土和黑垆土的持水量,而对土娄土效果不明显。在土壤导水率方面,PAM对黄绵土的改善效果最明显,除添加225.8mg/kg PAM的处理外,土壤饱和导水率随PAM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黑垆土的饱和导水率与对照相比也有一定提高,但添加225.8 mg/kg PAM的处理除外;土娄土的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方晰  陈婵  
氮(N)、磷(P)是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的主要养分元素,且N、P循环间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系统地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及其耦合关系随植被恢复的变化,准确揭示土壤N、P有效性及其供应能力随植被恢复的演变规律和机制,对促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制定科学有效的N、P管理措施,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从植被恢复过程土壤N、P积累转化,土壤N、P耦合与平衡关系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综述,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今后的研究展望。土壤N、P各形态含量及其组成比例随植被恢复而变化,但由于植物生长规律、养分利用策略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土壤(包括微生物)N、P积累转化随植被恢复变化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土壤N、P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施肥试验方面,有关随植被恢复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中两者间相互作用的演变规律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土壤N、P积累转化过程及其耦合关系受到植被因子(凋落物、根系及其分泌物)和土壤因子(理化性质、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气候区、不同土壤类型森林生态系统P循环及其调控机制;随植被恢复和全球变化,土壤N、P限制格局是否发生改变,N、P耦合与平衡关系趋于加强或解耦;建立和完善有效预测N、P循环功能耦合的综合模型,特别是将N、P循环间的耦合关系与C循环功能联系起来的模型等不仅是当前森林土壤养分科学管理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也是未来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和管理的研究热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王玉杰  王彬  张守红  王云琦  王晨沣  
黄壤坡面侵蚀是长江中上游泥沙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该地区的土壤分离过程的量化研究对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深入和水土流失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变坡水槽冲刷实验,研究了黄壤坡面土壤分离速率与坡度、流量及主要水动力参数间的关系,探寻模拟土壤分离过程的最优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分离速率与流量、坡度和多个水动力学参数都呈正相关关系。坡度和流量的幂指数均>1,表明二者在实验测定范围内对土壤分离速率有叠加增大作用。水流功率(R~2=0. 93)与土壤分离速率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最高,表明用水流功率来描述土壤分离速率能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当单位水流功率>0. 281 m/s后,土壤分离速率随其增大而剧烈增加。但是径流剪切力(与土壤分离速率的决定系数为R~2=0. 83)值的计算只需获得坡度和水深等数据,水流功率值的计算不仅要采集坡度和水深等数据,还要获得流速等获取难度相对较大的数据。因此,采用径流剪切力来描述土壤分离较水流功率更为方便,而采用水流功率来估算土壤分离速率更为精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俊强  韩士杰  
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重要部分,也是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活跃的场所。土壤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广义上可分为转运和转化2个环节,真菌和细菌分别在这2个环节上扮演重要角色。降雨、氮沉降和温度等变化能够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全球变化加剧背景下,深入了解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内氮的转运和转化过程和机制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研究现状,通过应用~(15)N示踪、分子生物学测序和15N-DNA-SIP分子探针技术,研究氮转运和转化的微生物群落及其过程的可行性,并提出今后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界面连续体的氮循环模式,强调了真菌的转运和细菌的转...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家顺  雷开敏  兰龙焱  牛德奎  郭晓敏  刘晓君  
【目的】土壤斥水性是普遍存在的,通过研究不同类型人工林下的土壤,探究土壤斥水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为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栽培时间为10年的竹阔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并将草地作为对照组,利用滴水穿透时间法测定各混交林以及草地的土壤斥水性。比较不同类型人工林以及草地下的土壤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土壤斥水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林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针阔混交林下的土壤,各个样地内不同土层土壤的WDPT值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都具有一个显著峰值,草地、竹阔混交林、乔灌混交林的上层和下层土壤分别在含水率为200、210、190、120、170和140 g·kg-1时达到峰值,草地和竹阔混交林上层和下层以及乔灌混交林的上层土壤表现出斥水性的含水率范围分别为70~220、180~220、120~200、90~140和160~180 g·kg-1。土壤斥水性与土壤p H值、砂粒、粉粒、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黏粒、郁闭度、物种丰富度、土壤持水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斥水性与林分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林分结构越复杂,土壤级配越良好,持水能力越强,土壤斥水性越弱。随着土壤含水率的逐渐增大,斥水性的变化曲线呈单峰状。土壤的持水能力越强,表现出斥水性的含水率范围越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文邃  龚元石  
人工合成土壤结构改良剂可分为石油化工产品、第三纪矿物产品以及无机物与有机物相结合产品共三类。已有的研究表明,土壤结构改良剂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探明土壤结构改良剂的改良机制,对于土壤结构改良剂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文娇  岳天祥  石晓丽  宋伟  
作为土壤变化的时空定量监测方法,土壤属性空间插值方法及其精度是计量土壤学和"数字土壤"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首先介绍了土壤属性空间插值的常用方法,包括克立格插值法(Kriging)、反距离权重法(IDW)、样条插值法(Spline)、贝叶斯最大熵(BME)、地理加权回归(GWR)以及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HASM);其次阐述了土壤属性空间插值精度验证的方法和指标;再次总结了能够提高土壤属性插值精度的6种途径,包括合理选择插值方法、准确设定插值方法参数、合理设计采样数目和密度、注意空间自相关程度和范围的影响、科学安排实验分析顺序以及结合辅助信息进行插值;最后从插值方法的选择、验证指标的选取以及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