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38)
2023(6188)
2022(5175)
2021(4602)
2020(3860)
2019(8363)
2018(8025)
2017(14490)
2016(8282)
2015(8583)
2014(8096)
2013(7852)
2012(7142)
2011(6117)
2010(5854)
2009(5400)
2008(5171)
2007(4592)
2006(3835)
2005(3189)
作者
(26937)
(22791)
(22579)
(21196)
(14102)
(11135)
(9816)
(9008)
(8743)
(7975)
(7779)
(7499)
(7385)
(7277)
(7164)
(6918)
(6891)
(6825)
(6643)
(6500)
(6065)
(5569)
(5409)
(5203)
(5039)
(5007)
(4961)
(4916)
(4719)
(4672)
学科
(26469)
经济(26436)
(22494)
管理(22340)
(17230)
企业(17230)
方法(12669)
数学(11525)
数学方法(11435)
(9080)
(8777)
(7885)
(7459)
贸易(7458)
(7306)
中国(6927)
业经(6575)
农业(6479)
技术(5263)
环境(5059)
(5007)
财务(5006)
财务管理(5001)
(4960)
企业财务(4756)
(4429)
银行(4382)
(4340)
产业(4337)
地方(4269)
机构
学院(112452)
大学(112413)
(43020)
经济(42239)
研究(42155)
管理(40873)
理学(36237)
理学院(35802)
管理学(35048)
管理学院(34884)
(34012)
科学(31353)
中国(29962)
农业(27566)
业大(26334)
(23593)
(23392)
研究所(22351)
中心(18680)
农业大学(18295)
(17564)
(16336)
(15664)
(15407)
(14995)
(14836)
财经(14706)
科学院(14316)
实验(14206)
北京(14071)
基金
项目(87649)
科学(66997)
基金(64400)
(61716)
国家(61242)
研究(53080)
科学基金(50027)
自然(36227)
自然科(35402)
自然科学(35381)
基金项目(34907)
自然科学基金(34808)
(34734)
社会(34102)
社会科(32397)
社会科学(32386)
(30448)
资助(25373)
教育(23264)
重点(20731)
计划(20660)
科技(19179)
(18797)
(18689)
编号(18375)
(18272)
科研(18229)
(17939)
创新(17715)
(16232)
期刊
(40391)
经济(40391)
学报(31879)
(29634)
研究(25468)
科学(24739)
大学(22113)
学学(21753)
农业(20167)
中国(19760)
(13121)
管理(12871)
(11442)
业大(10055)
农业大学(8503)
(8396)
金融(8396)
(7978)
经济研究(7385)
科技(7290)
业经(7281)
林业(7028)
财经(6899)
技术(6740)
教育(5971)
中国农业(5892)
(5879)
自然(5808)
问题(5752)
资源(5455)
共检索到152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中良  郑建利  孙哲  焦娟  田昌庚  高俊杰  刘世琦  
研究土壤改良剂对设施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番茄品质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土壤改良剂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设施番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土壤改良剂(石灰氮、福气多、阿维菌素和基质)下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品质及产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拮抗菌数量,其中细菌和真菌数量在番茄生长后期较中期有所降低;基质栽培处理的番茄红素和维生素C产量最高,分别为8.75mg/100g,78.60 mg/kg;可溶性糖含量为2.85%~3.29%;对照、基质栽培和阿维菌素处理糖酸比分别为7.57,6.91,7.70,口感最好;产量以基质栽培处理为最高,达139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耀蓉  王强锋  朱彭玲  张亮  夏中梅  侯勇  
通过对土壤物理性质、生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测定,探讨了土壤改良剂不同施用量对酸性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后,各处理土壤容重下降幅度在5.34%~27.48%之间,pH提升幅度为7.2%~22.7%,有效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施用改良剂能促进土壤细菌、放线菌的繁殖,增强土壤纤维素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施用改良剂200 g·m-2能有效改良土壤,显著促进玉米生长和增加玉米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吴凤芝  王学征  
【目的】研究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连作黄瓜2年和7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及其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黄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而对于15、18和21年3种轮作种植的土壤,尽管其种植年限较长,但其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7年黄瓜连作的土壤,而且黄瓜VC含量均高于连作土壤。【结论】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瓜产量品质的形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胜涛  刘景辉  张磊  陈勤  李倩  陈峰  
【目的】探明干旱半干旱条件下,不同土壤改良剂单施及其复配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马铃薯品种"克新1号"为材料,研究了聚丙烯酸钾(PAA)、聚丙烯酰胺(PAM)和腐殖酸(HA)3种土壤改良剂单施和复配处理对马铃薯水分生产效率、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复配和单施均能明显提高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0~40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增加马铃薯产量,且PAM与HA复配的增产效果最好,达32.89%。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水分生产效率,单施最高为PAA,较CK增加16.78kg/(mm.hm2),提高了20.08%,与单施PAM差异不显著;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邵美琪  赵卫松  苏振贺  董丽红  郭庆港  马平  
【目的】探讨盐胁迫下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NCD-2菌株对番茄的促生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拓宽NCD-2菌株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测定盐胁迫下NCD-2菌株对番茄株高、地上部、根部干重和鲜重的影响,并测定抗逆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脱落酸(ABA)含量;采用高通量测序(Illumina MiSeq)技术测定NCD-2菌株菌悬液处理(NCD0)、100mmol·L~(-1) NaCl处理(CK100)、NCD-2菌株菌悬液+100 mmol·L~(-1) NaCl处理(NCD100)和清水处理作为对照(CK0)条件下土壤真菌、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盐胁迫下NCD-2菌株对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正常条件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部鲜重和根部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9.08%、10.37%、16.64%、15.42%和16.78%;在10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株高、地上部鲜重、地上部干重、根部鲜重和根部干重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6.86%、18.96%、21.32%、10.50%和23.99%。盐胁迫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体内SOD、POD、CAT活性和ABA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50.45%、56.18%、29.55%和34.60%。细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在没有盐胁迫的条件下,NCD-2菌株处理后番茄根际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清水对照(CK0)提高了7.28%、15.14%和23.03%;节杆菌属(Arthrobacter)、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微枝形杆菌属(Microvirg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CK0提高了50.88%、15.31%、11.32%和16.41%。在10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经NCD-2菌株处理,番茄根际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单独NaCl处理(CK100)提高了6.08%、8.19%、14.11%和4.70%;节杆菌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和微枝形杆菌属菌群的相对丰度分别较CK100提高了5.54%、31.80%、23.39%和23.08%。真菌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在没有盐胁迫的条件下,NCD-2菌株处理后番茄根际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菌群相对丰度分别提高至CK0的186%、477%和1 650%;小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木霉属(Trichoderma)和光黑壳属(Preussia)菌群分别提高至CK0的186%、108%和120%。在100 mmol·L~(-1) NaCl盐胁迫下,NCD-2菌株处理后番茄根际被孢菌门、球囊菌门和壶菌门菌群分别提高至CK100的345%、154%和921%;小被孢霉属较CK100提高了246%。【结论】盐胁迫环境下NCD-2菌株处理后通过提高番茄体内抗逆相关酶的活性、ABA的含量,增加番茄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从而提高了番茄对盐胁迫的耐受能力,显著促进了番茄的生长发育。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博文   李蓉   杨萍   李明鉴   王艳林   魏富刚   黄永  
【目的】探究棉隆熏蒸配施生物菌剂对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基础理化性质的影响,为优化三七种植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以土壤条件(熏蒸)和处理方式(添加生物菌剂)为两个处理因素设计随机区组试验,检测土壤基础理化性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解析土壤主要理化性质与菌群的关联。【结果】土壤熏蒸使细菌群落中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的丰度上升,并降低了芽单胞菌门和酸杆菌门的丰度。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在所有处理组中均为丰度最高的优势真菌门。非熏蒸+菌剂组细菌α多样性最高,熏蒸后添加生物菌剂会降低真菌α多样性。同样处理方式下熏蒸地pH和有效氮含量显著低于非熏蒸地,同样土壤条件下添加生物菌剂使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下降。有效氮和pH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最强。添加生物菌剂可以有效降低镰刀菌属、链格孢属、柱孢属、小不整球壳属等三七根腐病病原菌丰度,并提高假单胞属、溶杆菌属、伯克氏菌属等有益菌属的丰度。相同土壤条件下添加生物菌剂均能使被孢霉属、镰刀菌属、曲霉属、青霉属、枝孢属等熏蒸地优势菌属的丰度显著降低。【结论】非熏蒸地施加生物菌剂可以改善三七种植过程中土壤酸化问题。添加生物菌剂对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影响不一致。总体来说,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以改善三七种植地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为防控三七根腐病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逸  杨悦  易欣欣  石延霞  钟连全  徐全明  胡灿丽  高秀芝  
为研究生菜的种植(种菜)与混合菌肥T1对设施生菜生长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影响,设计菌肥(T1)处理与空白对照处理,利用16SrRNA基因与ITS基因高通量测序解析生菜生长土壤中微生物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同时测定生菜产量及病株率。结果表明:1)种菜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细菌与真菌Shannon指数,而T1处理不明显改变土壤中Shannon与Sobs指数。2)T1处理降低由种菜提高的假霉样真菌属、烟草镰刀菌属、丝孢菌属与赤霉菌属在土壤中丰度,同时提高毛壳菌属、支顶孢菌属、粪壳菌目Sordariales中未分类属、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中未分类属、火丝菌科(Pyronemataceae)中未分类属与拟盐杆菌科(Halobacteroidaceae)中未分类属在土壤中丰度。3)种菜对土壤中细菌真菌OTU总量改变不明显,但T1处理可以明显改变土壤中真菌OTU总数。4)T1处理后生菜产量增加11%,生菜病株率降低2.5%(P<0.05)。因此,设施生菜种植时用T1菌肥处理,在不明显改变土壤微生物生物多样性情况下,能够富集部分有益菌属,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提高生菜产量,降低生菜病株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胡志华  徐小林  李大明  柳开楼  余喜初  叶会财  胡惠文  
为了探究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为中稻-再生稻增产与肥料高效利用以及稻田次生障碍阻控提供理论支撑。以准两优608(2016年)和晶两优华占(2017年)为试验材料,设施用过氧化钙(CaO_2)、施用生物石灰(Bi-CaO)、施用硅肥(SiO_2)、常规施肥(NPK)和不施肥(NF)5个处理。分别测定了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增加中稻-再生稻系统产量,与常规施肥(NPK)相比较头季产量增幅达7.37%~17.78%,再生季可增产493.3~982.2 kg/hm~2。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有效穗数与头季结实率和穗粒数,且显著增强其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土壤改良剂显著提高中稻-再生稻植株氮素吸收与积累,且后期以施用过氧化钙(CaO_2)效果最佳。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系统氮肥高效利用,与NPK相比较施用改良剂处理氮肥偏生产力(NPFP)、肥料氮贡献率(NCT)、氮肥农学利用率(AE_N)和氮素回收率(RE_N)均显著增加,其中NPFP和AE_N分别增加了2.92~7.53 kg/kg,4.76~7.53 kg/kg,NCT和RE_N分别增加6.32~9.65,34.40~46.11百分点;施用土壤改良剂显著降低了中稻-再生稻系统土壤氮素依存率(SNDR)及氮肥生理利用率(PE_N)。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可显著促进中稻-再生稻增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综合水稻产量与氮肥利用表现,施用过氧化钙(CaO_2)对中稻-再生稻促进作用最佳,其次是施用硅肥(SiO_2),均优于施用生物石灰(Bi-CaO)处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文娇  曹晶晶  王世峰  李梅兰  侯雷平  
研究了优培-海藻生物有机肥(Y)、微生物菌肥(W)和腐植酸有机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酶活性以及番茄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索快速、简易且廉价的土壤改良方法,为日光温室土壤改良及有机蔬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 H无显著影响,在番茄生育期内土壤p H值始终在7.0以上,没有出现酸化问题;拉秧后,除中量腐植酸有机肥(FM)外,其他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土壤EC值并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对提升有效态Mn、Zn和Fe含量的效果不显著,其中,仅高量腐植酸有机肥处理(F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字洪标  向泽宇  王根绪  阿的鲁骥  王长庭  
【目的】研究青海省7种林分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规律,从微生物的角度为该区森林土壤资源的科学管理与评价以及林分结构调整和生态系统更新、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常规实验室分析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分析法对青海省云杉、白桦、落叶松和山杨组成的7种不同林分类型(大通青海云杉天然林A、大通白桦次生林B、湟中白桦青海云杉天然混交林C、乐都落叶松白桦天然混交林D、民和山杨人工林E、循化山杨白桦次生林F、尖扎青海云杉天然林G)表层土壤(020 c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坤  徐晓楠  彭靖  冯小杰  李亚朋  战秀梅  韩晓日  
【目的】微生物在土壤养分循环中起到转换者的作用。论文以传统有机肥(玉米秸秆和猪厩肥)为对照,探究施用生物炭和炭基肥等新型有机物料培肥改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不同有机物料合理施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沈阳农业大学棕壤改土定位试验平台(始于2009年),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长期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试验处理包括:秸秆配施化肥还田(CS)、猪厩肥配施化肥(PMC)、炭基肥(BF)以及生物炭配施化肥(BIO)。【结果】PMC和BF处理的pH显著高于BIO处理;PMC处理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BF和CS处理,BIO与PMC处理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BF和BIO处理;PMC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不同处理间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MC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最高,其他处理间没有差异;PMC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最高,BF处理的细菌PLFAs含量显著低于BIO和CS处理;PMC处理的真菌、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PLFAs含量显著高于BIO处理,BF与PMC处理差异不显著;PMC处理的放线菌含量显著高于CS处理,BF和BIO处理居于中间无显著差异。BF处理的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真菌/细菌比值显著高于BIO处理,BF和PMC处理的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比值显著低于BIO处理。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土壤pH、全氮和有机质对土壤微生物各PLFA有极显著影响(P<0.01),含水量和全钾有显著影响(P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宋泽海   田沛  
利用微生物进行土壤改良与修复,进而促使植被恢复,发挥植物-微生物联合作用是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功能丰富多样的多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已成功用于土壤的改良与修复,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土壤微生物在土壤改良与修复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总结了可用于土壤改良与修复的真菌、细菌的种类及发挥的功能;从微生物对土壤的直接作用包括促进养分循环、改善土壤结构及质地、减轻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危害,以及通过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性增加土壤中根系生物量及分泌物的作用间接改善土壤环境两方面阐明了微生物的修复机制;并总结实际生产土壤微生物的利用方式;最后针对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微生物菌剂产品功能单一以及作用效果不稳定等,提出了解决方法,同时对进一步重点研究的方向进行的展望。本综述可为路域建设破坏区域,草地退化等亟需生态修复区域中如何利用土壤微生物进行土壤改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经伟  张云贵  李志宏  冉传贤  张恒  刘青丽  李雪华  石俊雄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整治烟田土壤(黄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旨在为快速改善烟田土壤物理性质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常规施肥基础上分别配施石灰、玉米秸秆、玉米秸秆炭、石灰+玉米秸秆、石灰+玉米秸秆炭的田间试验,测定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粒径分布、土壤团聚体质量、水稳定性土壤团聚体的贡献率等指标。[结果]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石灰或再配施玉米秸秆有利于减少水稳定性团聚体中较小粒径组分的质量分数,玉米秸秆较玉米秸秆炭更适于配施石灰以降低水稳定性大团聚体中小粒径组分的质量分数。在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秸秆较玉米秸秆炭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光钰   胡勇   吴永琴   张清壮   李鑫  
对连作障碍严重的植烟土壤进行物理熏蒸、棉隆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技术灭菌处理,以未经处理的土壤为对照,分析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应用FUNGuild对真菌群落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化学熏蒸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水解氮含量,物理熏蒸显著提高了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物理熏蒸、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的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减少了26.74%、41.39%和38.46%,3种灭菌方式对植烟土壤尖孢镰刀菌均具有抑制效应;不同灭菌方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化学熏蒸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提高了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结核杆菌属(Tuberibacillus)、梭菌属(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甘蔗渣土壤强还原处理土壤中,氢孢菌属(Hydrogenispora)、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成为优势菌属。群落功能预测表明,物理熏蒸导致土壤中病理营养型真菌增加,化学熏蒸导致腐生–共生营养型向病理–腐生营养型转变,而甘蔗渣土壤强还原灭菌处理则降低了病理营养型真菌丰度并促进腐生真菌的大量繁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玲   魏升华   杜富强   严福林   朱勋翠   安江勇  
【目的】探明不同种植年限头花蓼土壤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从土壤微生物的角度探究其连作障碍机制,为贵州头花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以头花蓼与玉米轮作地块土壤为对照(CK),通过对头花蓼连续种植2年(T_(2))、3年(T_(3))和4年(T_(4))地块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研究种植年限对头花蓼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随连作年限增加,细菌群落丰度呈上升趋势,丰度从1 620.30升至1 787.22,物种多样性逐渐趋于平稳;真菌群落丰度呈下降趋势,丰度从635.00降至612.89,物种多样性变化不大。细菌群落:门水平下,变形菌门与酸杆菌门为优势菌群,相对丰度总占比>64%;变形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从40.80%降至34.80%),酸杆菌门显著增加(从24.20%升至29.10%);变形菌门(40.80%、40.20%、37.60%和34.80%)、浮霉菌门(1.50%、1.50%、2.60%和2.50%)在不同连作年限间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属水平下,uncultured_bacterium_c_Subgroup_6所占比例最大,为10.66%~20.50%。真菌群落:门水平下,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优势菌群,其相对丰度总占比>61%,较CK逐年下降;被孢霉门和壶菌门在连作第4年(T_(4))几乎完全消失。属水平下,被孢霉属占比最大,为2.66%~14.30%,在连作第3年(T_(3))出现多孢囊霉属真菌。【结论】连作加大了头花蓼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差异。随着连续种植年限增加,变形菌门细菌、被孢霉门被孢霉属真菌等相对丰度逐渐降低,酸杆菌门细菌、子囊菌门镰刀菌属真菌等相对丰度逐渐增加,可能是头花蓼连作障碍发生的原因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