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10)
- 2023(3642)
- 2022(3042)
- 2021(2607)
- 2020(2172)
- 2019(4766)
- 2018(4900)
- 2017(8578)
- 2016(5401)
- 2015(5926)
- 2014(5928)
- 2013(6014)
- 2012(5762)
- 2011(5129)
- 2010(5099)
- 2009(4361)
- 2008(4300)
- 2007(3998)
- 2006(3752)
- 2005(3536)
- 学科
- 济(15229)
- 管理(15226)
- 经济(15206)
- 业(10639)
- 学(10564)
- 环境(9443)
- 企(8048)
- 企业(8048)
- 农(6216)
- 中国(4666)
- 生态(4546)
- 划(4490)
- 方法(4453)
- 和(4307)
- 资源(4210)
- 制(3980)
- 壤(3867)
- 土壤(3854)
- 农业(3838)
- 财(3783)
- 业经(3732)
- 数学(3610)
- 森(3590)
- 森林(3590)
- 规划(3563)
- 林(3516)
- 数学方法(3500)
- 环境规划(3484)
- 地方(3449)
- 贸(3437)
- 机构
- 大学(72456)
- 学院(72169)
- 研究(30820)
- 济(24809)
- 经济(24161)
- 中国(24108)
- 管理(23196)
- 科学(23176)
- 农(22791)
- 理学(18913)
- 理学院(18640)
- 管理学(18130)
- 管理学院(18009)
- 京(17766)
- 所(17555)
- 业大(17454)
- 农业(17422)
- 研究所(16297)
- 中心(14733)
- 江(13773)
- 省(13348)
- 院(11993)
- 北京(11785)
- 财(11444)
- 室(10857)
- 农业大学(10696)
- 科学院(10214)
- 州(10004)
- 实验(9671)
- 业(9626)
- 基金
- 项目(51210)
- 科学(38383)
- 基金(36027)
- 家(35055)
- 国家(34848)
- 研究(32281)
- 科学基金(27429)
- 自然(20439)
- 省(20347)
- 自然科(19844)
- 自然科学(19829)
- 自然科学基金(19461)
- 基金项目(18871)
- 划(18217)
- 社会(17972)
- 社会科(16957)
- 社会科学(16953)
- 资助(14961)
- 教育(13831)
- 重点(12766)
- 计划(12298)
- 科技(12127)
- 编号(12053)
- 发(11604)
- 科研(10880)
- 部(9970)
- 专项(9651)
- 创(9593)
- 成果(9492)
- 创新(9207)
共检索到1183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闫文德
森林土壤碳库在全球气候调控和碳平衡维持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碎屑食物网的起点,土壤微食物网是森林生态系统地上-地下碳转化的关键驱动者,决定着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和储存等过程,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首先,从土壤微食物网的结构组成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微食物网不同组分对森林土壤碳库的影响途径。其次,以土壤微食物网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支点,进一步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其对土壤有机碳的传递过程,从营养级联层面探讨其对土壤碳储存的调控作用,从微食物网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变化探索其对森林土壤固碳能力的反馈机制。最后,针对目前土壤微食物网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在厘清多组分的微食物网结构特征,解构多元化的微食物网关系网络,以及探索切实有效的微食物网调控策略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在“双碳”战略目标建设背景下,本研究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撑。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禹飞
土壤固碳微生物是森林土壤碳循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的固碳效率。本论文在模拟冰灾、台风等对林冠造成损伤的实验样地,采集土样并提取土壤DNA,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固碳微生物功能基因cbbL进行测序,旨在了解森林受损对土壤固碳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此后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固碳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探讨森林土壤固碳微生物对林冠受损的响应,为研究森林土壤固碳微生物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结果如下:(1)林冠开度和凋落物输入量对土壤固碳微生物菌群有显著性影响。森林林冠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万勤 王开运
土壤酶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 ,在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 ,土壤酶活性的监测似乎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酶活性动态 ,植被特征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的关系 ,植物 -土壤界面的土壤酶 ,森林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土壤酶及人类活动干扰对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等是当前森林土壤酶学的研究重点。由于土壤酶的功能和生态重要性 ,森林土壤酶研究可能包括 :(1 )土壤酶系统分异 ;(2 )作为森林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土壤酶活性 ;(3)植被动态与土壤酶的关系 ;(4 )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酶活性特征 ;(5 )人工林土壤酶活性...
关键词:
土壤酶 森林生态系统 进展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周国模 刘恩斌 佘光辉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分解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碳平衡,土壤有机碳库研究方法对准确估算土壤碳蓄积,反映土壤肥力,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概述了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分布,介绍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各种估算与测定方法,并就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各种方法都受条件限制,还有待完善,但用的最多的还是土壤类型法与生命带法,GIS方法近几年才得到应用,模型方法应用较早但还不成熟。针对各种方法估算存在的误差,从提高精度的角度出发,又对估算方法误差做了统计分析。阐述了森林土壤碳释放的测定方法,并对碳释放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就目前土壤碳库研究方...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淑芬 俞元春 何晟
采用TOC 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福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南方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碳总量、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铁、有机络合态铝和活性羟基铝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碳是影响土壤中铝和铁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pH值之间在一定的范围内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土壤中铝的吸附、保持及溶解铝的排出受到溶液中DOC的强烈控制。土壤DOC与交换性铝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表2...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姗 刘娟 姜培坤 周国模 王会来 李永夫 吴家森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及减缓气候变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施肥、火烧、采伐、林下植被管理、覆盖等营林措施改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显著影响了森林土壤的碳输入和碳输出。综述了主要营林措施对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探讨今后的研究重点。总体而言,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肥配施及生物质炭添加均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氮肥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存在增加、降低和无影响3种结果;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取决于火烧后恢复时间、火烧温度、火烧强度、土层深度等因素;皆伐通过改变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来源等因素,导致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而间伐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则与间伐强度有关;去除林下植被及凋落物加快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但林下植被的替代与添加则会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覆盖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但导致有机碳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方法和观测手段的不断发展,今后应深入研究营林措施对土壤碳形态、结构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同时,更多关注人为管理和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碳库产生的叠加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华军 程淑兰 于贵瑞
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截存和损耗过程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对沉降氮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增氮对土壤中碳/氮转化过程的影响以及土壤氮饱和前后土壤渗漏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有机氮(DON)动态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氮饱和及土壤碳、氮淋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从系统论的角度阐述土壤氮饱和过程及内涵;通过论述DOC和DON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来揭示其对增氮/氮沉降的内在响应机理;论述了增氮对土壤无机氮转化的影响以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沉降氮固持的贡献。指出土壤氮饱和为土壤中的有效氮随时间增加超过了土壤中生物和非生物的持留能力,导致土壤氮的净矿化、净硝化、NO-3流失以及土壤酸化等过程发生一系列非线性变化。初步认为土壤中DOC和DON对增氮的不同响应归因于氮素饱和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对于特定的生态系统来说,需要清楚地认识土壤氮素矿化、硝化、反硝化和固持等过程,才能明晰土壤氮素状态以及随时间的演变。另外,指出在上述三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拟解决的途径以及未来的可能研究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金林 潘根兴 吴春林 田维彬 于彬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采自苏南丘陵的两种森林土壤磷的固定特性。结果表明 :苏南丘陵森林土壤磷的固定作用强 ,磷的固定量大。林木根系生长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磷的固定作用 ,因此土壤磷的固定量和固定率从小到大依次为根际土、根区土、非根区土。有机酸对土壤磷的固定有较大影响 ,其影响作用从大到小依次为腐殖酸、柠檬酸、酒石酸。腐殖酸加入量为 2 0g·kg-1、柠檬酸和酒石酸的加入量均为 4 0g·kg-1时 ,对土壤磷的固定具有较强抑制作用 ;但有机酸用量过多时 ,对磷素固定的抑制作用反而减弱。因此 ,在森林土壤上使用磷肥时 ,应与适量的有机酸混合施用 ,以减少土壤磷的固定 ,提高肥效
关键词:
森林土壤 磷素固定 有机酸 合理施肥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罗汝英
本文综合介绍了北美森林土壤晚近的主要研究方向、苗头、新趋势以及研究方法技术的发展等情况,并与中国森林土壤学研究作了相互比较。
关键词:
森林 土壤 林业 北美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朱文见 张慧 王懿祥
土壤呼吸是大气二氧化碳(CO2)重要的来源,采伐作为森林经营的常规活动之一,是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重要人为干扰措施。开展有关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对更好地理解森林碳循环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将采伐分为2类:皆伐和部分采伐(择伐、渐伐、间伐和更新采伐等)。分别综述了皆伐和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讨论了皆伐和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机制,总结了当前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与土壤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目前采伐对土壤呼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采伐强度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方向和幅度;(2)皆伐或部分采伐后土壤呼吸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及受土壤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3)皆伐或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组分的影响;(4)皆伐或部分采伐对Q10的影响;(5)皆伐或部分采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主要结论为:(1)因采伐强度、采伐措施、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气候类型、森林类型和植被恢复时间的不同,采伐的影响效果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2)采伐往往导致土壤自养呼吸减少,异养呼吸增加,土壤总呼吸表现为两者相抵的程度,这种影响会随植被恢复程度的提高而减小;(3)采伐后短期内Q10有不同的变化规律,长期往往会下降。未来关于采伐对森林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应集中于土壤呼吸组分及其温度敏感性对采伐的响应,同时应结合不同强度采伐、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其他营林措施和大气CO2浓度上升等全球变化因子,探讨采伐对区域土壤呼吸及组分的影响,更好地理解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表2参89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宋金凤 崔晓阳
对森林土壤中有机酸(特指低分子有机酸)种类、来源、转化、物质的量浓度及分析测定等进行综述。森林土壤中有机酸包括脂肪族和芳香族2类,近40种,以低分子有机酸居多,来源于有机质分解、林木根系分泌和微生物分泌,大量森林凋落物的作用不容忽视;有机酸释放后即发生转化,能被微生物降解、被土壤固相吸附、也可与金属络合吸附,其中络合吸附生态意义更大,能影响土壤中磷、铁等多种元素的有效性;有机酸物质的量浓度是其合成与降解过程的平衡浓度,在10-4~10-3mol范围内,O层和A层高于B层,单羧酸高于二/三羧酸;对于有机酸的分析测定,首先要进行样品前处理,一般包括提取、净化、浓缩等,液体样品提取采用柱层析法或液-...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正才 傅懋毅 杨校生
陆地碳循环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当前环境问题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且和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结合国内外农、林业研究成果,就施肥、耕作、栽培方式、森林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因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进行了评述。初步认为: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对土壤有机碳储量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对耕作土壤应该采取保护性措施,降低耕作强度或采取免耕覆盖、作物残留物管理、降低夏季休闲等措施使农业土壤由碳源转变为碳汇;由于土地开垦引起土壤有机碳的损失,因此对不适宜长期持续性耕作的土地和因植被破坏退化严重的土地,采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植树种草,恢复和保...
关键词:
森林土壤学 经营干扰 土壤有机碳 森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雷蕾 肖文发
森林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多样的森林类型和不同森林经营措施的干扰,使得森林土壤碳库维持机制以及碳固存过程的研究和森林土壤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的变异。作为主要的森林经营措施之一,采伐对森林土壤碳储量以及碳过程均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为深刻理解森林土壤碳库对于采伐干扰的响应,本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不同采伐方式下森林土壤碳储量及其主要碳排放过程——土壤呼吸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采伐方式、森林类型、采伐剩余物管理以及微生物因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1)生物因子作为CO2产生的主体,在应对干扰时结构、功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陶玉柱 邸雪颖
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活性3个方面综述火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干扰作用,深入分析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直接和间接的干扰机制,探讨影响扰动程度的关键火行为指标。提出今后研究中应该着重关注4个方面的问题:通过野外点烧试验,量化火行为指标与扰动程度的关系;通过长期监测,研究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干扰机制;地下火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干扰机制;土壤动物、金属氧化物等因素在干扰机制中的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云蕾 卢凌霄 曾馥平 宋同清 彭晚霞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喀斯特峰丛洼地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就土壤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期反映森林类型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的实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各森林土壤均以>2 mm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占总团聚体的60%-80%。原生林土壤各粒径团聚体平均有机碳含量较次生林、人工林分别高出48.11%和61.24%,次生林较人工林高出25.29%。各粒径团聚体微生物量碳含量原生林较次生林、人工林分别高出18.13%和42.60%,次生林较人工林高出29.89%。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熵介于0.26%-1.00%,除桉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