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0)
- 2023(12538)
- 2022(10954)
- 2021(10181)
- 2020(8618)
- 2019(19520)
- 2018(19371)
- 2017(37079)
- 2016(20447)
- 2015(22651)
- 2014(22274)
- 2013(22046)
- 2012(19983)
- 2011(17937)
- 2010(17475)
- 2009(15735)
- 2008(15147)
- 2007(12859)
- 2006(10976)
- 2005(9181)
- 学科
- 济(74765)
- 经济(74681)
- 管理(55470)
- 业(53394)
- 企(43851)
- 企业(43851)
- 方法(37056)
- 数学(32393)
- 数学方法(32061)
- 农(20621)
- 学(20147)
- 财(18677)
- 中国(18527)
- 业经(16784)
- 地方(14823)
- 贸(14757)
- 贸易(14752)
- 易(14312)
- 农业(13984)
- 技术(12711)
- 环境(12692)
- 和(12320)
- 务(12114)
- 理论(12073)
- 财务(12056)
- 制(12054)
- 财务管理(12041)
- 企业财务(11405)
- 划(10654)
- 银(10292)
- 机构
- 大学(286195)
- 学院(284089)
- 管理(113081)
- 济(105599)
- 经济(103294)
- 理学(99772)
- 理学院(98619)
- 管理学(96723)
- 研究(96641)
- 管理学院(96258)
- 中国(68485)
- 科学(66531)
- 京(60911)
- 农(56494)
- 业大(51396)
- 所(50013)
- 研究所(46779)
- 财(45447)
- 农业(45101)
- 中心(43176)
- 江(39198)
- 财经(37834)
- 北京(37816)
- 范(36883)
- 师范(36377)
- 院(35277)
- 经(34592)
- 州(31918)
- 技术(30640)
- 经济学(30583)
- 基金
- 项目(210640)
- 科学(163423)
- 基金(152634)
- 研究(144590)
- 家(137303)
- 国家(136213)
- 科学基金(115065)
- 社会(89101)
- 社会科(84358)
- 社会科学(84334)
- 基金项目(82899)
- 省(82682)
- 自然(79525)
- 自然科(77648)
- 自然科学(77623)
- 自然科学基金(76231)
- 划(70988)
- 教育(65363)
- 资助(61924)
- 编号(57652)
- 重点(47800)
- 部(44895)
- 成果(44499)
- 发(44375)
- 创(43873)
- 计划(41982)
- 科研(41580)
- 创新(40949)
- 课题(39335)
- 大学(37982)
- 期刊
- 济(106404)
- 经济(106404)
- 研究(76159)
- 学报(57077)
- 农(49927)
- 科学(49028)
- 中国(47043)
- 大学(41215)
- 学学(39387)
- 管理(37850)
- 农业(34792)
- 财(31816)
- 教育(26979)
- 技术(21557)
- 融(18616)
- 金融(18616)
- 业经(18570)
- 业(17907)
- 经济研究(17388)
- 财经(17040)
- 科技(16403)
- 业大(16134)
- 版(15092)
- 经(14344)
- 图书(14202)
- 问题(14127)
- 资源(14020)
- 林业(13831)
- 理论(13433)
- 农业大学(12801)
共检索到386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佘冬立 刘营营 刘冬冬 徐翠兰 曲欣 陈友林 邓凌云 俞双恩
为探明土壤容重变异对海涂围垦区粉砂土水分入渗性能及变化过程的影响,该文通过室内土柱一维垂直入渗试验,比较分析了围垦区粉砂土和南京菜地黄棕壤不同容重下土壤水分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及湿润锋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容重对2种试验土壤入渗过程有较大影响,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稳定入渗速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深度均随容重增大递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模拟2种土壤入渗过程的考斯加科夫模型中,表征初始入渗速率的参数K值随容重增大递减,而表征入渗能力衰减速度的参数α随容重增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简略的Philip入渗方程的幂级数解可以很好地拟合2种土壤湿润锋深度随时间变化过程,拟合的参数λ和x变化规律表明随着容重的增大,...
关键词:
一维垂直入渗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模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江伟 徐海东 林同岳 曹国华 成向荣
[目的]探索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为围垦区林分土壤碳库稳定性评价和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涂围垦区3种主要林分(美洲黑杨、水杉和银杏)为研究对象,分析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其中,0~20 cm土层水杉和美洲黑杨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银杏林分,2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0~60 cm土层水杉林分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杨林分,银杏林分最低,6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除银杏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外),20~60 cm土层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较高,总体上,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剖面分布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与有效氮和蔗糖酶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树种显著影响沿海围垦区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分布,但对剖面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影响较小。试验区美洲黑杨和水杉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优于银杏人工林。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靖涵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刘泽晖 张荣
【目的】探究晋西黄土区人工林恢复过程中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垂直特征,为改善人工林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5种典型人工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刺槐-侧柏、刺槐-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土钻烘干法测定0~5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垂直特征。【结果】研究区典型人工林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侧柏、刺槐-侧柏、油松、刺槐-油松、刺槐,5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降水量及土壤质地是影响人工林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在垂直方向上,人工林土壤含水量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减小趋势,约在360 cm土层形成稳定变化,人工植被主要影响0~36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5种人工林中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侧柏林地土壤水分最为稳定;采用有序聚类法将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层次划分为交换层、利用层、调节层和稳定层,不同林分间层次划分深度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研究区人工林可导致土壤含水量一定程度的减少,刺槐、油松、刺槐-油松林会加剧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其中刺槐林对深层土壤水分的消耗最为明显,建议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适当减少刺槐林面积,提高侧柏栽植比例。对现存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刺槐林,通过间伐降低林分密度,或将其改造为混交林,以期改善土壤水环境,实现林水平衡。图5表2参28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红 周连第 张有山
通过对北京市通州区徐辛庄镇土壤剖面水分的研究 ,得到了京郊平原区粮田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特征为各层间的变异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土壤水分随着深度的变化呈曲线形式 ,但随着表层土壤水分的减少 ,其随着深度的变化近乎于直线 ;土壤水分因土壤质地的不同及土体构型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在研究土壤水分垂直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预测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垂直变异规律 模拟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绍元 张瑜芳
平衡状态下粉砂壤土吸附铵离子的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溶液中NH4+的质量浓度产ρ(NH4+)影响土壤对NH4+的吸附模式。当ρ(NH4+)低于某一数值ρk(NH4+)时土壤中的NH4+将被溶解到土壤溶液中;当ρ(NH4+)较大时土壤对NH4+的吸附作用可用Langmir吸附模式描述;当ρ(NH4+)较小(但大于ρk(NH4+)时,土壤对NH4+的吸附作用可用线性等温的Frundlich吸附公式描述。
关键词:
铵离子 吸附作用 饱和土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会利 王绍能 宋贤冲 秦丽玲 唐林峰 叶建平 曹继钊 邓小军
通过分层采集水青冈林0~100 cm土壤剖面样品,测定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分析其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分析探讨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机械组成等物理性质及土壤pH值、速效养分等化学性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8.66~76.75 g/kg和5.52~10.77 kg/m2,且均表现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大致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0~20 cm土层有机碳总含量和有机碳密度最大,分别占据整个土壤剖面的33.82%和27.94%,具有明显的表聚性;水青冈林地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1~1.05 g/cm3和54.58%~73.16%,0~20 cm土层其值与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水青冈林地各级粒径土壤颗粒含量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砂粒(53.51%)>粉粒(29.93%)>粘粒(16.56%),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水青冈林地不同土层土壤p H值的平均值为4.16,且土层之间变幅很小;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309.48 mg/kg、1.61 mg/kg和40.81 mg/kg,其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相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均与p H值、粘粒(
关键词:
水青冈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影响因素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徐德应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刘合满 钱登锋
【目的】研究西藏色季拉山东麓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研究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集西藏色季拉山东麓垂直带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了表层(0~20cm)土壤土壤体积质量、pH以及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垂直带随海拔高度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不同生态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壤体积质量和pH值均呈现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及微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高山灌丛林>方枝柏林>杜鹃林>急尖长苞冷杉林,且随着海拔的上升以上4个指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土壤温度、湿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帅 毛晓敏 胡海珠
为研究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中参数的平均方式对层状土水分运动数值模拟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Richards方程进行离散,并用MATLAB软件编程模拟层状夹砂土柱的薄层积水入渗过程。对差分网格中半节点参数的8种不同平均方式进行了数值模拟稳定性和精度的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平均方式下湿润峰到达某一深度的时间与该处的土壤含水量增速呈负相关关系;间接算术平均和调和平均下的土壤含水率数值振荡较大;几何平均和三点平均2种方式下入渗率、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误差相对较小。综合分析,几何平均和三点平均更适合层状夹砂土情况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张建丰 杨艳芬 程慧娟 李剑
为了揭示土壤容重对深层坑渗灌入渗量的影响规律,通过室内均质土模拟试验,采用非线性回归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了以土壤容重为参数深层坑渗灌的Kostiakov和Philip改进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入渗时间相同时,入渗量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而减小;Kostiakov入渗模型和Philip入渗模型都适用于模拟深层坑深灌的入渗过程,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建立的2个改进模型计算精度均很高,效率系数分别为99.7%和99.9%。相比较而言,深层坑渗灌的Philip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计算精度较高且模拟效果好,可作为计算深层坑渗灌入渗量的有效模型。
关键词:
土壤容重 入渗量 入渗模型 模型效率系数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雷丕峰
以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不同经营方式的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为对照,研究了杉木人工林不同层次土壤中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pH值、全氮、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下降,不同层次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分异表现为:0~15cm土层(20 6g·kg-1)>15~30cm土层(17 1g·kg-1)>30~45cm土层(12 4g·kg-1)>45~60cm土层(9 8g·kg-1)>60~75cm土层(8 2g·kg-1),3种不同经营方式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中平均有机碳质量分数依大小顺序排列为:...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垂直分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杨升 陈秋夏 王金旺 李效文 夏海涛 包考松 郑托
系统掌握浙南海涂围垦区土壤品质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为绿地系统规划、土壤改良措施和绿化工程实施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取样调查,获得土壤基本性状,再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土壤品质与分级,并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ARCGIS分析软件和SuRfeR软件获得土壤品质等值线分布图。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壤容重偏大,为1.32 G·Cm-3,且含盐量高,为7.7 G·kG~(-1),碱性强,PH 8.25,有机质质量分数偏少,为17.94 G·kG~(-1),全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严重偏低,分别为0.69 G·kG~(-1)和4.82 mG·kG~(-1),而速效钾质量分数丰富,为0.62 G·kG~(-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红 周连第 张有山
利用半方差分析对不同土壤质地和不同土壤肥力的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京郊平原粮田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的种植制度下,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变异的变程为50~60cm,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为1 41%~9 26%,远小于25%。说明不同土壤质地的土壤水分在各自的变程范围内存在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其中土壤质地越粘重,变程越小,空间相关性越弱;同一质地肥力越高,变程越大,空间相关性越大。
关键词:
半方差分析 土壤水分 垂直变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杰 王云琦 齐实 朱金兆
该文以土壤颗粒组成分维和孔隙组成分维来表征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土壤结构分形特征对重庆缙云山典型林型林地土壤入渗率和入渗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缙云山土壤分形特征表现为:机械组成分维明显大于微团聚体分维和孔隙分维,各层之间孔隙分维变异最大,从表层到底层,孔隙分维呈下降趋势;根据土壤入渗过程曲线将入渗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①初渗阶段(0~5 min);②过渡阶段(5~30 min);③稳渗阶段(30~180 min).在初渗阶段,入渗率主要受A1层土壤结构影响;在过渡阶段,入渗率主要受AB层孔隙组成和B层土壤结构影响;稳渗阶段,C层土壤结构是入渗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入渗过程受土壤机械组成、微团聚体和孔...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强 孙向阳 黄利江 王涵 张广才
采用张力计法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低吸力段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并用θ=aψ-b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了各层次土壤的持水和供水能力。结果显示:0~2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差,但供水能力最强,40~60cm的土壤持水能力最强,供水能力一般;当土壤吸力达到0 06~0 08MPa,即土壤容积含水率在1%~3%时,比水容量就已达到了10-1级,标志着土壤水分处于难效水阶段,植物利用比较困难;在室内采用环刀法测定了沙地土壤水分的入渗率,结果显示:有植被覆盖的试验区的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都比无植被覆盖的对照区大,说明该地区植被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影响显著。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入渗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