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20)
- 2023(11240)
- 2022(9876)
- 2021(9313)
- 2020(7919)
- 2019(18289)
- 2018(18271)
- 2017(35123)
- 2016(19318)
- 2015(21371)
- 2014(21377)
- 2013(21220)
- 2012(19516)
- 2011(17378)
- 2010(17203)
- 2009(15505)
- 2008(14936)
- 2007(12959)
- 2006(11193)
- 2005(9769)
- 学科
- 济(75477)
- 经济(75407)
- 管理(55277)
- 业(54340)
- 企(45450)
- 企业(45450)
- 方法(36944)
- 数学(32194)
- 数学方法(31860)
- 农(19818)
- 中国(18873)
- 学(18417)
- 财(18025)
- 技术(17196)
- 业经(16575)
- 地方(15080)
- 贸(13426)
- 贸易(13421)
- 农业(13405)
- 易(13027)
- 制(12941)
- 理论(12619)
- 和(12026)
- 务(11780)
- 环境(11723)
- 财务(11714)
- 财务管理(11694)
- 企业财务(11152)
- 划(10294)
- 银(10291)
- 机构
- 大学(272570)
- 学院(270990)
- 管理(109216)
- 济(103982)
- 经济(101612)
- 理学(95373)
- 理学院(94305)
- 管理学(92605)
- 管理学院(92127)
- 研究(91949)
- 中国(65190)
- 科学(60345)
- 京(58559)
- 农(47787)
- 所(47359)
- 业大(44759)
- 财(44357)
- 研究所(43759)
- 中心(40996)
- 江(38125)
- 农业(37773)
- 北京(37000)
- 财经(36596)
- 范(35698)
- 师范(35314)
- 院(33653)
- 经(33351)
- 州(31320)
- 技术(31015)
- 经济学(30236)
- 基金
- 项目(194225)
- 科学(151483)
- 基金(139594)
- 研究(139194)
- 家(123423)
- 国家(122430)
- 科学基金(104057)
- 社会(85150)
- 社会科(80702)
- 社会科学(80679)
- 省(76763)
- 基金项目(75021)
- 自然(69709)
- 自然科(68072)
- 自然科学(68057)
- 自然科学基金(66840)
- 划(65120)
- 教育(63707)
- 资助(57702)
- 编号(56370)
- 成果(44818)
- 重点(43890)
- 部(42276)
- 发(41465)
- 创(40931)
- 课题(39121)
- 创新(38238)
- 科研(37522)
- 计划(36614)
- 大学(35677)
- 期刊
- 济(108503)
- 经济(108503)
- 研究(76173)
- 学报(48350)
- 中国(47821)
- 科学(42877)
- 农(42568)
- 管理(39097)
- 大学(35450)
- 学学(33317)
- 财(31715)
- 农业(30486)
- 教育(30299)
- 技术(25755)
- 融(18765)
- 金融(18765)
- 业经(17873)
- 经济研究(17275)
- 财经(17094)
- 图书(16110)
- 业(16066)
- 科技(15635)
- 技术经济(14541)
- 经(14484)
- 问题(14023)
- 理论(13593)
- 业大(12695)
- 实践(12654)
- 践(12654)
- 版(12563)
共检索到381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位子 刘怡颖 江俊 欧阳霖 杨沄瑾 卢煜强 侯俊伟 齐龙 王海林
土壤孔隙是水气运移和生物运动的通道,在调节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孔隙结构的量化研究是认识土壤结构、明晰孔隙结构与宏观功能关系的前提。然而,受土壤自身复杂性的限制,目前土壤孔隙结构检测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针对获取和量化土壤孔隙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归纳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潜在误差源及应用场景。现有方法总体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和直接观察法,间接法是利用土壤中水、气、声、热等特性获得孔隙直径、体积或孔固体表面积等信息,主要包括水分特征曲线法、压汞法、气体吸附法、声波法、热脉冲-时域反射法、变压法、回归分析法等;直接观察法可以通过几何可视化来直接观察土壤孔隙空间,并借助图像处理技术,从图像中提取大量的定量形态学和拓扑描述符进行评估,例如切片观察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对表征土壤孔隙结构的定量化方法进行了总结,梳理了近5年常规统计法、地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在土壤孔隙结构定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和成果。最后对今后田间原位土壤孔隙结构检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尝试为土壤孔隙结构的现场检测装置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甘磊 张静举 黄太庆 陈晓冰 马蕊 张金莲 陈廷速
【目的】开展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研究,为土地合理耕作及耕地水土保持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甘蔗地为研究对象,在常规耕作和三年免耕条件下,利用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技术,通过相关插件计算获得甘蔗地土壤孔隙数量、孔隙体积和表面积,土壤弯曲度、孔隙连通性和水力半径等孔隙结构,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耕作区的孔隙面密度大于免耕作区;耕作区的孔隙度均值(1.069%)和孔隙数均值(1194个)都小于免耕区的孔隙度均值(1.195%)和孔隙数均值(1519个);由弯曲度和连通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伍海兵 李爱平 方海兰 郝冠军
为研究不同测定方法对土壤孔隙度大小及孔隙度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典型绿地土壤和自然土壤为例,分析农业和林业2种检测方法对土壤孔隙度测定结果的影响;以上海世博会规划区典型土样为例,分析主要物理指标对绿地土壤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定绿地土壤孔隙度差异明显,其中农业方法测定的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显著高于林业方法(P0.05);林业方法更适宜绿地土壤孔隙度的检测;非毛管孔隙度比土壤容重对绿地土壤肥力影响大(P<0.01),应作为绿地土壤肥力评价的重要指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霞 姚孝友 张光灿 胡续礼 Heathman G C
为探索人为活动干扰下植物群落变化对土壤物理结构特征的影响,运用土壤分形学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沂蒙山林区7种植物群落下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土壤孔隙度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长期农业耕作等人为干扰下,玉米作物、板栗经济林和灌草丛群落下的土壤颗粒呈粗粒化特征,分形维数显著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下降,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结构呈现退化状态;而处于长期封禁保护下的森林群落,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较大,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较高,孔隙结构状况较好。研究区土壤颗粒组成具有石质山地典型的粗骨土结构特征,森林群落能显著增加土壤中粉黏粒等细粒物质的含量和对土壤空隙的填充能力,是其改善土壤物理结构的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尔妮 王瑜瑶 李京予 仲翔
木材是一种具有多级孔隙结构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其孔隙构造尤其是细胞壁孔隙结构至关重要。细胞壁孔隙结构的研究是木材加工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木材孔隙的种类及其表征技术,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水分对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由水分引发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变化领域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入揭示木材与水分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哲 王喜明
介绍木材中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孔隙的分布、孔隙尺寸、孔隙形貌等孔隙结构,木材自身因素及干燥、热解等加工处理对孔隙结构的影响,压汞法等木材传统孔隙结构表征方法的优缺点,差示扫描热孔计法、核磁共振冷孔计法和超极化129Xe核磁共振法等新兴表征技术的基本原理,提出今后应结合多种表征技术重点探索木材介微观孔隙结构,以此为切入点探讨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以期有助于推动木材孔隙结构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
木材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表征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昊阳 牛健植 王迪 邱啟璜 杨涛 杨书鉴
【目的】为明确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和可蚀性之间的响应关系,探究林地大孔隙分布规律及土壤稳定性和土壤抗侵蚀能力。【方法】选择辽东老秃顶子保护区的典型落叶阔叶林、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林地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柱水分穿透试验和Poiseulle方程计算大孔隙数量、半径等指标,通过湿筛法测定团聚体组成和土壤稳定性等指标。【结果】(1)不同林地类型大孔隙分布特征差异明显,与针叶林相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大孔隙半径范围大,数量多。且针阔混交林土壤孔隙结构随土壤深度变化稳定;(2)林地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整体分布在0.016~0.043之间,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越多,半径越大,土壤抗侵蚀能力越差。【结论】土壤大孔隙分布特征与土壤稳定性和可蚀性关系密切,孔隙尺度上,0.3~1.9 mm径级范围内,大孔隙数量与土壤稳定性和抗蚀能力呈正相关;径级> 1.9 mm后,单位面积大孔隙数量及半径的增加降低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抗侵蚀能力;针阔混交林土壤大孔隙结构稳定性更高,可为辽东地区冰缘地貌区林分管理和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价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建君 盖浩 张梦璇 蔡育蓉 王力艳 王立刚
【目的】东北黑土实施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孔隙结构影响的研究缺乏明确性结论,为此开展本研究,旨在研究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黑土结构的影响机制,为合理耕层创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黑龙江省绥化市青冈县开展的5年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农民常规耕作(FP)、单独深松25 cm(T2)、深松25 cm结合秸秆还田(T3)和深松35 cm结合秸秆还田(T4)等处理,采用CT扫描技术开展土壤孔隙结构可视化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田间持水量和容重等指标,探究深松结合秸秆还田对黑土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通过土壤孔隙二维和三维图像可以清晰看出,各处理0—20 cm土层孔隙分布均明显少于20—40 cm土层,深松结合秸秆还田(T3、T4)的孔隙分布明显多于FP,增加了结构更为复杂的大孔隙。定量化分析表明,相较于FP,单独深松25 cm(T2)显著提高20—30 cm土层总孔隙度103.0%(P1.00 mm)孔隙度221.5%—661.7%和中孔隙孔隙度105.4%—544.9%来实现(P<0.05),降低了欧拉数32.4%—66.4%(P<0.05),显著提高田间持水量24.2%—40.6%(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孔径孔隙度、总孔隙度与田间持水量、分形维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欧拉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苌姗姗 胡进波 赵广杰
采用CO2超临界干燥、冷冻干燥和常规干燥对杨木应拉木和对应木进行干燥预处理,通过干燥前后试样的形变和吸附等温线,比较不同干燥预处理对杨木应拉木孔隙结构的影响,为定量表征应拉木的微观孔隙结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CO2超临界干燥的杨木应拉木具有完好的介孔特征(孔径在2~50nm),BET比表面积和中孔体积显著高于冷冻和常规干燥预处理的试样;冷冻和常规干燥预处理均引起试样在纵向和弦向上产生较大的收缩形变,而CO2超临界干燥能有效克服因界面张力造成的试样内部骨架结构塌缩等缺陷,在干燥过程中能较好地复制试样的孔隙结构,是表征应拉木孔隙结构的一种有效干燥预处理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虓 温维亮 郭新宇 王传宇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计算土体结构和孔隙度等特征,提出一种基于SFS算法(shape from shading)的土壤三维结构重构方法。【方法】首先获取土壤的灰度显微图像,根据朗伯表面漫反射模型建立土壤的光照方程;然后利用泰勒展开法和雅克比迭代法求解光照方程,计算出像素点高度值并实现土壤的三维重建;最后根据正态分布校正高度值计算土壤孔隙度。【结果】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计算得出的孔隙度与环刀烘干法测得的结果相差0.81%,误差率1.75%。【结论】利用显微图像中土壤结构的三维信息,可以客观准确地计算出土壤孔隙度等物理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毛雪飞 刘霁欣 钱永忠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高速发展,尤其是无节制的矿藏开采、"三废"排放、汽车尾气以及农业化学投入品的滥用,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当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因此土壤重金属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土壤重金属检测标准方法仍以实验室确证性分析为主,无法用于土壤重金属的现场、快速分析,从而难以从源头上及时、有效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和预防,开发重金属快速检测设备和技术势在必行。从土壤样品的基质特点来看,固体进样分析是最可行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电热蒸发(ETV)原子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XRF)、激光烧蚀(LA)、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X射线吸收光谱(XAS)、中子活化(INAA)等。上述固体进样分析技术均无需样品消解处理,高效、快捷,但是部分技术的检出能力和稳定性尚难以满足土壤质量标准的全部要求,如XRF、LA、LIBS,还有部分技术难以实现现场化,如LA、XAS、INAA等。因此,基于电热蒸发(ETV)固体进样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灵敏度、稳定性和小型化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ETV是利用电加热将样品中的待测元素以气溶胶的形式导入原子化器或激发源的技术,可实现土壤中常见重金属元素的快速、高效导入,技术简单、通用性强,适用于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原子发射、无机质谱等多种检测系统。ETV常采用碳、金属、石英等材料,如石墨管、多孔碳管、钨丝、铼丝、石英管,其中利用高熔点金属的电磁感应电热蒸发技术具有无冷点、升/降温速度快、易于小型化的优势。但是,土壤样品基质复杂,基体干扰一直是困扰ETV技术应用的核心瓶颈问题。新型的气相富集(GPE)、介质阻挡放电(DBD)、基体改进及背景校正等技术,有望实现土壤基体干扰的有效消除。特别是GPE技术,在特异性捕获消除基体干扰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预富集提高仪器的分析灵敏度。通过上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可以有效解决固体进样的分析灵敏度和基体干扰问题,这将为土壤重金属速测技术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从而为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贤武 邓丽萍 王滋 王玉荣 吕建雄 赵荣军
【目的】研究不同年轮沙柳(Salix psammophila)材的孔隙结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为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沙柳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取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的3年生沙柳为研究对象,利用氮气吸附法(NAD)研究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孔隙结构,并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结果】从髓心到树皮的3个年轮处沙柳木材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分别为0.54,0.68和1.81m2/g;孔体积逐渐增大,分别为0.002,0.468和1.560cm3/g,大多数孔隙的直
关键词:
沙柳 孔隙结构 微纤丝角 纤维素结晶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海涛 扈延光 王军 王智
Intrusion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ies.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devoted into this field recently.In this paper,we describes the types of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 first,then discusses the issues people are most concerned about,such as,the present situa...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祥友 王恩姮 杨小燕 陈祥伟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以及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扫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孔隙数目、平均面积、成圆率3个指标的量化与分析,研究了冻融循环对黏化层土壤孔隙特征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探明该区土壤侵蚀机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原状土和填充土的孔隙数目和面积,均在循环3次时达到最低值,冻融循环对≥5 mm孔隙影响较为明显。相对原状土而言,前期含水量对黏化层填充土柱孔隙特征的影响较小。黏化层结构对模拟冻融循环的响应特征印证了季节性冻融循环对黑土区黏化层可蚀性的影响,进而诱发土壤侵蚀、促进沟蚀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
冻融循环 黑土 黏化层 CT 孔隙结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瑜瑶 马尔妮
【目的】探究水分所引发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变化,并与微波处理、脱木质素处理等预处理方法进行比较,为木材改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 mm(径向)×20 mm(弦向)×5 mm(轴向)的杨木和杉木试材分别通过泡水1 h和1个月的方法进行水分处理,在500 W条件下微波处理18 min,在酸性条件下使用亚氯酸钠脱除试材中部分木质素。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吸附测试表征处理材的细胞壁微观形貌与孔隙结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细胞壁厚度、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及孔体积等的影响。【结果】水分处理后,杨木和杉木的细胞壁增厚,水分处理1 h试材的比表面积分别从1.535和1.154 m~2/g增加到2.488和2.336 m~2/g,水分处理1个月的试材比表面积进一步增加到2.822和2.940 m~2/g。水分处理杨木试材在微、介孔范围内形成新的孔隙(造孔),且存在孔径增大(扩孔)现象。对于水分处理杉木试材,处理时间较短时其微孔范围内孔体积变化主要表现为扩孔效应,随着时间增加同时具有造孔和扩孔现象。在介孔范围中由于水溶性抽提物的脱除产生较大孔隙,并导致孔径的重新分布。微波处理杨木和杉木试材的细胞壁厚度和比表面积变化同与水分处理类似,处理后杨木试材中产生部分微孔,且杨木介孔及杉木孔径分布都表现为扩孔。脱木质素处理杨木和杉木的细胞壁厚度分别减少了1.79%和0.53%,但比表面积均增加,杉木试材中的微孔增加,其他孔径分布变化均因扩孔所致。【结论】水分处理能够改变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杨木和杉木泡水1 h和1个月的作用效果与质量损失率分别为1.29%和3.33%的微波处理,以及脱除率分别为10.94%和8.06%的脱木质素处理相当,并且具有独特的孔径分布变化规律。3种处理方法由于作用机理不同,增大孔体积的方式在不同树种的不同孔径范围内不尽相同。本研究为选择科学高效的木材预处理方法提供了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