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5)
- 2023(3283)
- 2022(2903)
- 2021(2834)
- 2020(2550)
- 2019(6128)
- 2018(6255)
- 2017(12220)
- 2016(6720)
- 2015(7653)
- 2014(7673)
- 2013(7250)
- 2012(6333)
- 2011(5638)
- 2010(5997)
- 2009(5503)
- 2008(5244)
- 2007(4521)
- 2006(3889)
- 2005(3307)
- 学科
- 济(27551)
- 经济(27534)
- 管理(17304)
- 方法(17065)
- 业(16435)
- 数学(15902)
- 数学方法(15426)
- 企(14245)
- 企业(14245)
- 学(6018)
- 农(5855)
- 理论(5806)
- 中国(5749)
- 业经(4803)
- 财(4600)
- 贸(4288)
- 贸易(4284)
- 教学(4255)
- 易(4175)
- 地方(4130)
- 技术(3925)
- 和(3676)
- 农业(3658)
- 壤(3646)
- 土壤(3633)
- 环境(3468)
- 制(3434)
- 划(3417)
- 策(3223)
- 务(3082)
- 机构
- 学院(92791)
- 大学(90512)
- 管理(36449)
- 济(33636)
- 经济(32891)
- 理学(31984)
- 理学院(31658)
- 管理学(30557)
- 管理学院(30420)
- 研究(28887)
- 中国(21075)
- 科学(20285)
- 京(19217)
- 农(17218)
- 业大(16326)
- 所(15289)
- 研究所(14219)
- 财(13712)
- 农业(13682)
- 中心(13257)
- 江(13246)
- 北京(12082)
- 技术(11733)
- 财经(11277)
- 范(11089)
- 师范(10961)
- 州(10831)
- 院(10330)
- 经(10227)
- 工程(10063)
- 基金
- 项目(66142)
- 科学(51669)
- 基金(47211)
- 研究(44450)
- 家(42564)
- 国家(42287)
- 科学基金(36192)
- 省(27340)
- 自然(26224)
- 社会(26008)
- 自然科(25695)
- 自然科学(25691)
- 自然科学基金(25173)
- 社会科(24681)
- 社会科学(24673)
- 基金项目(24426)
- 划(23273)
- 教育(22099)
- 资助(20972)
- 编号(18125)
- 重点(15623)
- 创(14106)
- 计划(13921)
- 发(13826)
- 部(13638)
- 成果(13619)
- 课题(13156)
- 创新(13143)
- 科研(12942)
- 科技(12218)
共检索到126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宏飞 张钟莉莉 孙仕军 郑文刚 王材源 杨利红
为实现实时准确的墒情预报,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利用在该地区获取的2012—2016年5年的系列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对土壤墒情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时段初墒值W_0、降雨、湿度、气温、气压、地温和蒸发7种影响因子,对土壤墒情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径向基函数(PCA-RBF)神经网络和误差反向传导(BP)神经网络3种预测模型,并对3种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CARBF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最高,平均精度达到96.8%,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为94.6%和95.7%。研究认为,PCA-RBF神经网络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实现土壤墒情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令淼 任树梅 杨培岭 税朋勃 曹建武 周嵘
对影响土壤墒情的主要气象要素,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降差和前一旬土壤墒情进行分析合并,建立BP-ANN土壤墒情预报6因子模型;通过缺省因子检验法,判断土壤墒情对6个因子敏感程度,简化冗余因子,构建BP-ANN的3因子(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前一旬土壤相对湿度)墒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因子模型均方根误差3.55,具有数据收集和处理量小的优点,基本能够达到所需精度和拟合度。在北京市山区和平原区2个典型站点的模拟检验表明,3因子模型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尚松浩
土壤墒情预报是在土壤水分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对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增长和消退程度所进行的预报。墒情预报是灌溉预报的基础 ,对于水资源短缺条件下农田水分的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墒情预报模型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两大类 ,其中确定性模型包括水量平衡模型、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等 ,随机性模型包括数理统计模型 (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随机水量平衡模型与随机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等。本文对各类墒情预报模型进行比较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鑫 任理
陆面模型为区域农田土壤墒情监测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优化选择模型的网格尺度可以最有效地的利用空间输入信息,提高计算效率。本研究以海河平原内的1°×1°(115.5~116.5°(E),38~39°(N))为研究区,运用陆面模型CLM3.0分别在(1/120)~1°的14种不同网格尺度上对2003年3—5月的土壤墒情进行了独立模拟,分析在一定精度的空间输入数据条件下,陆面模型的网格尺度在该区域春季土壤墒情模拟中的优化取值。研究表明,结合模型输入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选择合适的网格尺度,可有效地减少计算机浮点计算取舍引起的误差;网格的无限精细并不能提高模拟效果,需要依据土壤砂粒百分含量数据的精度、变程及模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绍辉 王一鸣 孙凯 冯磊
以组件式GI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土壤墒情站信息管理、土壤墒情空间分布显示、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预报及土壤墒情信息输出等功能模块,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出土壤墒情分布图、等值面图等,直观反映北京地区土壤墒情趋势。同时,系统还可利用增退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土壤墒情预测和预报。现该系统已有38个墒情固定站和120个墒情巡测站,并已投入使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目前墒情固定站投资过高且数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北京市土壤墒情预测预报要求,可为北京地区防旱、抗旱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墒情监测 预测预报 土壤墒情 旱情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志明 解明曙
WEPP(WaterErosionPredictionProject)是由美国农业部开发的新一代用于土壤侵蚀预测预报的计算机模型,它可以预测土壤侵蚀以及农田、林地、牧场、山地、建筑工地和城区等不同区域的产沙和输沙状况.WEPP可对沟蚀和沟间侵蚀及泥沙...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亮亮 张聪 曹坤 黎帅锋
针对Elman神经网络在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时出现预测精度低、模型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进化模型(AEM)。该模型以Elman神经网络为基础,运用贝叶斯正则化优化Elman神经网络的目标函数,提高网络模型预测精度;为解决网络模型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等缺陷,采用自适应灰狼算法(AGWA)对网络模型初始参数进行优化;采用基于熵权距离的离群点检测法剔除数据中的离群点,以降低离群点对预测结果的干扰。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采集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进行预测试验,AEM模型预测重金属含量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623和17.48%,其决定系数比Elman的提高了0.394。AEM、自调整反距离加权插值模型(SIDIM)、小波神经网络模型(CBSA–WNN)、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模型(SBGRNN)及Elman神经网络模型等5种不同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试验表明,AEM模型在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消融试验结果表明,贝叶斯正则化优化、自适应灰狼算法优化和基于熵权距离的离群点检测的离群点数据剔除等3个改进点对于提升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精度均有一定的贡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静 王田妮 孙金诚 门泉洁 朱志伟
本文在研究多氯联苯典型组分的环境过程机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土壤组成及环境因素、土壤生物因素,利用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生物和化学两大检测方法,参照现有多氯联苯生物有效性的预测和评价模型,提出了建立土壤环境中典型PCBs的生物可利用性预测模型这一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亮亮 张聪 曹坤 黎帅锋
针对Elman神经网络在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时出现预测精度低、模型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一种自适应进化模型(AEM)。该模型以Elman神经网络为基础,运用贝叶斯正则化优化Elman神经网络的目标函数,提高网络模型预测精度;为解决网络模型收敛速度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等缺陷,采用自适应灰狼算法(AGWA)对网络模型初始参数进行优化;采用基于熵权距离的离群点检测法剔除数据中的离群点,以降低离群点对预测结果的干扰。以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采集的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数据进行预测试验,AEM模型预测重金属含量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623和17.48%,其决定系数比Elman的提高了0.394。AEM、自调整反距离加权插值模型(SIDIM)、小波神经网络模型(CBSA–WNN)、双向门控循环神经网络模型(SBGRNN)及Elman神经网络模型等5种不同预测模型进行对比试验表明,AEM模型在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上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消融试验结果表明,贝叶斯正则化优化、自适应灰狼算法优化和基于熵权距离的离群点检测的离群点数据剔除等3个改进点对于提升土壤重金属含量预测精度均有一定的贡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子钰 马文林 贾小红 王胜涛 张蕾
为揭示有机碳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并为北京地区实现固碳减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北京怀柔区前桥梓村玉米田2016-2019年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实测数据对反硝化-分解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DNDC)进行验证,选取气候、土壤及秸秆还田等主要影响因子对验证后的DNDC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模拟了2种典型浓度路径(RCP8.5、RCP4.5)下该农田未来(至2100年)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经过校验后的DNDC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该玉米田SOC变化;初始有机碳含量及秸秆还田率是SOC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RCP8.5及RCP4.5下SOC含量增加明显,土壤碳库在2100年达到平衡,2100年有机碳含量分别达到27.70、29.03 g/kg,分别较初始有机碳含量上升197.85%和212.15%。结果表明,DNDC模型可用于该研究区玉米田有机碳变化预测,该农田持续采用当前施肥和秸秆还田管理方式可实现土壤持续固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卢艳丽 白由路 杨俐苹 王红娟
【目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特征,利用高光谱技术对有机质(OM)含量进行定量化反演为土壤信息化管理和资源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方法】利用ASD2500高光谱仪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风干土壤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了不同区域范围土壤光谱反射率曲线形状变化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点,并针对东北地区以黑土为主的土样光谱反射率不同变换形式与有机质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黑土的光谱曲线与其它土壤类型的光谱曲线在形状上有很大差异,即在600~900nm附近,以黑龙江土样为代表的东北黑土表现为直缓上升,而河南和山东的潮土则表现为曲陡上升。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
关键词:
光谱 有机质 模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毛飞 任三学 孙涵 郭安红 刘庚山
【目的】检验和比较4个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方法】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建立北方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预测模型,其中潜在蒸散量子模型分别用国内彭曼修正式(简称国内法)和FAOPenman-Monteith(简称FAO法)方法,作物发育期子模型分别用多年平均发育期法和积温法。用2002年6~9月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试验基地的21个不同水分处理小区的夏玉米全生育期观测资料(包括土壤湿度、作物发育期、气象和灌溉等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在土壤湿度中等和较低的情况下,土壤水分预测模型中潜在蒸散量子模型采用国内法对不同预测时效下夏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平均预测精度高于FAO法,...
关键词:
夏玉米 土壤水分 预测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何俊 田昕竹 王学东 刘彬 李宁 郑涵 孟楠 陈世宝
【目的】随着对污染土壤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受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入。目前,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毒性测试逐渐由单物种测试为基础的生态风险评价发展为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的区域种群毒性测试;毒性中除了要包含测试物种的整个生命周期,还需要增加不同敏感的测试终点。基于不同测试终点的毒理学数据对于评价污染土壤中Zn的环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根系生态是基于生态效应法推导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阈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中以大麦根尖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为评价终点,研究污染土壤中Zn对大麦根微形态的毒性阈值及
关键词:
Zn 毒性阈值 大麦 根微形态 预测模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颉丽 朱淼淼 孙景刚 刘金壮
为提高坡耕地产量,保护水土流失,分析不同下垫面土壤侵蚀量的预测方法,以2000~2001辽宁北部典型坡耕地数据为样本,建立BP神经网络土壤侵蚀量预测模型,应用2002年土壤侵蚀量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三层BP网络结构,输入层为4个神经元,分别为径流量、降雨量、有机质、覆盖度,输出层为土壤侵蚀量。预测值的合格率为80%,精度较高,具有很好的预测性能。
关键词:
坡耕地 土壤侵蚀量 BP神经网络 降雨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付炜
本文介绍了利用灰色控制系统的理论建立黄土沟壑区土壤重力侵蚀预测模型的方法与原理,并用该模型对王家沟流域羊道沟的黄土重力侵蚀进行了试验研究。同时用灰色关联度和残差辩识的原理对预测模型进行了精度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