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3)
2023(7128)
2022(6042)
2021(5395)
2020(4210)
2019(9437)
2018(9382)
2017(16936)
2016(9209)
2015(10280)
2014(10639)
2013(10452)
2012(10086)
2011(9318)
2010(9738)
2009(8922)
2008(8754)
2007(8028)
2006(7371)
2005(7093)
作者
(30517)
(25335)
(25288)
(23644)
(15988)
(12194)
(11392)
(9834)
(9715)
(9199)
(8792)
(8641)
(8313)
(8284)
(8037)
(7948)
(7572)
(7378)
(7290)
(7263)
(6488)
(6409)
(6280)
(5797)
(5773)
(5771)
(5732)
(5569)
(5194)
(5016)
学科
(42839)
经济(42805)
管理(22651)
(21961)
地方(16872)
中国(16126)
(15558)
企业(15558)
(12675)
(11497)
银行(11483)
(11267)
(11158)
金融(11158)
方法(10889)
业经(10880)
(9959)
(9715)
地方经济(9588)
(9087)
农业(8992)
数学(8972)
数学方法(8800)
环境(7763)
(7057)
技术(6841)
(6808)
贸易(6796)
发展(6650)
(6629)
机构
学院(136725)
大学(133086)
研究(54695)
(51758)
经济(50363)
管理(45451)
中国(43733)
理学(36845)
理学院(36323)
管理学(35399)
科学(35333)
管理学院(35161)
(31397)
(29580)
(28143)
研究所(26660)
中心(25205)
(24582)
(22997)
业大(22154)
农业(22012)
北京(20950)
(19979)
(19635)
(19631)
师范(19353)
(19135)
财经(18130)
科学院(17542)
技术(17531)
基金
项目(86122)
科学(65835)
研究(61200)
基金(58524)
(52896)
国家(52435)
科学基金(43099)
社会(36088)
(35865)
社会科(34186)
社会科学(34183)
(30400)
基金项目(30254)
自然(28260)
自然科(27562)
自然科学(27556)
教育(27417)
自然科学基金(26978)
(25338)
编号(24556)
资助(24391)
重点(20650)
成果(20273)
发展(19614)
课题(19352)
(19241)
(17643)
计划(17353)
(17193)
创新(16613)
期刊
(68720)
经济(68720)
研究(43386)
中国(35896)
(27812)
学报(24804)
科学(21730)
管理(20203)
农业(19555)
(18767)
金融(18767)
大学(18355)
教育(17791)
(17592)
学学(17295)
技术(14521)
业经(12665)
经济研究(10671)
(10419)
财经(8603)
问题(8347)
科技(7812)
(7414)
资源(7383)
图书(7094)
业大(6907)
(6692)
(6690)
技术经济(6579)
(6521)
共检索到230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绍辉  王一鸣  孙凯  冯磊  
以组件式GIS软件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北京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与预测预报系统。该系统包括土壤墒情信息采集、土壤墒情站信息管理、土壤墒情空间分布显示、土壤墒情监测、土壤墒情预报及土壤墒情信息输出等功能模块,可对土壤墒情进行实时监测,做出土壤墒情分布图、等值面图等,直观反映北京地区土壤墒情趋势。同时,系统还可利用增退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土壤墒情预测和预报。现该系统已有38个墒情固定站和120个墒情巡测站,并已投入使用。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解决了目前墒情固定站投资过高且数量不足的问题,能够满足北京市土壤墒情预测预报要求,可为北京地区防旱、抗旱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贾良权  朱同宇  祁亨年  黄旭  高璐  
为了实现土壤呼吸CO_2浓度的实时高精度检测,利用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技术,以三路怀特池作为光学传感器,设计了开放式土壤呼吸CO_2浓度在线监测实验系统,并配套上位机数据处理软件。在实验室对实验系统进行了测试和标定,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三路传感器检测下限分别为7.45、4.14、4.11μL/L,三路传感器的浓度波动范围均小于1.1%,浓度标定线性度均达到0.998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在线监测实验系统可以精准检测土壤呼吸动态变化规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玉环  王静  曹银贵  
土壤墒情与植被生长状况和地表温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基于COST模型算法和单窗算法,开展了TM/ETM+多光谱数据的地表反射率、地表温度(LST)和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反演(MSAV- I),分析了地表温度和植被指数的线性关系,提出了土壤墒情几何特征指数和旱情诊断函数,结合土壤含水量实测数据,建立了横山县土壤墒情遥感反演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基于TM/ETM+数据反演的长度指数可进行旱情诊断;对土壤含水量的反演模型进行T检验,差异不显著,而基于地面温度的土壤墒情反演模型优于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反演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奎元  孟宪钺  刘淑梅  
利用卫星监测的土壤含水量资料,研究了土壤水分与各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水分自身的变化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建立由多种预测模式组成的土壤水分动态监测与预测系统。该系统的预测准确率在90%以上。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艳玲  马道坤  曾庆猛  林剑辉  孙宇瑞  
为获取建立溶质运移模型所需的土壤溶质浓度参数,根据土壤溶液电导率与溶液浓度c的线性关系,应用电流电压四端法,研制出一种多点土壤电导率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硬件部分自行设计的四针微型探头可减小对溶质运移的扰动,且可高密度分布在土壤中;连接8路电导率探头和1路温度探头的高精度数据采集器DAB能够实现8通道土壤电导率测量及温度辅助测量,并可通过485总线接口实现系统规模的扩展。采用VC开发的监测显示平台能够完成采集器参数设置,数据采集、显示与存储功能。通过对采集器通道和探头的标定,有效解决了多点土壤电导率实时监测的一致性问题。标定试验结果表明,数据采集器8通道电导测量值与标准电导的相关系数为0.999...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宣传忠  陈智  武佩  王云利  刘海洋  马彦华  
为减小风力发电对北方草原脆弱生态环境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和GPRS无线通讯技术的异地数据采集传输系统。该系统由ZigBee无线传感网络、传感器组、GPRS终端、上位机监测中心组成;设计的软件可进行草原风电场的空气温湿度、风速、土壤温度水分和风蚀量6个参数异地实时监测和可视化的显示。测试结果表明:在传感器节点和协调器距离在600m以内,该混合组网的无线监测系统运行稳定,达到设计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宏飞  张钟莉莉  孙仕军  郑文刚  王材源  杨利红  
为实现实时准确的墒情预报,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利用在该地区获取的2012—2016年5年的系列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对土壤墒情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时段初墒值W_0、降雨、湿度、气温、气压、地温和蒸发7种影响因子,对土壤墒情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径向基函数(PCA-RBF)神经网络和误差反向传导(BP)神经网络3种预测模型,并对3种模型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CARBF神经网络模型精度最高,平均精度达到96.8%,线性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为94.6%和95.7%。研究认为,PCA-RBF神经网络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的特点,可以很好的实现土壤墒情预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令淼  任树梅  杨培岭  税朋勃  曹建武  周嵘  
对影响土壤墒情的主要气象要素,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蒸降差和前一旬土壤墒情进行分析合并,建立BP-ANN土壤墒情预报6因子模型;通过缺省因子检验法,判断土壤墒情对6个因子敏感程度,简化冗余因子,构建BP-ANN的3因子(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前一旬土壤相对湿度)墒情预报模型。结果表明:3因子模型均方根误差3.55,具有数据收集和处理量小的优点,基本能够达到所需精度和拟合度。在北京市山区和平原区2个典型站点的模拟检验表明,3因子模型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拟合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曾愉  赵燕东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设计制作了一套由ATmega128单片机、μC/OS-Ⅱ操作系统、BD-Ⅰ型土壤水分传感器、RS-485以及RS-232总线式数据传输等组成的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实现了土壤含水率的实时监测。相对于传统单片机监测系统,本系统由于软件上加入了μC/OS-Ⅱ操作系统,实现了多任务并行处理功能,使系统在稳定性、快速性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蒲剑云  杨殿竹  向顺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春玲  杨勇  周玉宏  
针对农村电网谐波源的复杂特性,设计了基于LabVIEW技术的、开放式的农网谐波监测平台,该平台既可以通过高速数据采集卡获取实际电网或标准谐波源中的谐波信号,也可以加载基于LabView或Matlab仿真生成的任意组合的虚拟谐波信号。集成了FFT等多种信号处理方法,用于谐波信号的检测与分析。仿真算例表明,运用基于汉宁窗的FFT方法检测农网常见谐波,可以获得较理想的结果。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岳胜如  李瑞平  徐冰  韩刚  胡文  王思楠  
为研究植被供水指数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在锡林郭勒草原旱情监测中的应用。采用分层采样方法进行土壤含水率野外数据获取,利用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对2014年9月东乌珠穆沁旗土壤含水率进行监测分析,并进行了验证。利用MODIS产品地表温度日数据(MOD11A1)和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MOD13A2),构建TS-NDVI特征空间反演TVDI和植被供水指数。结果表明:TVDI在0~10,0~20,0~30cM土层含水率监测平均误差分别为17.09%、16.17%、18.66%,较VSWI在3个土层含水率监测误差(38.62%、29.82%、23.52%)的监测精度更高。说明...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尚松浩  
土壤墒情预报是在土壤水分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对农田耕作层土壤水分的增长和消退程度所进行的预报。墒情预报是灌溉预报的基础 ,对于水资源短缺条件下农田水分的合理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墒情预报模型可以分为确定性模型与随机性模型两大类 ,其中确定性模型包括水量平衡模型、土壤 -植物 -大气连续体 (SPAC)水分传输模型、SPAC水热耦合传输模型等 ,随机性模型包括数理统计模型 (包括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随机水量平衡模型与随机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等。本文对各类墒情预报模型进行比较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小勇  黄玉琪  冯仲科  
为有效解决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野外工作量大、数据获取方式落后、准确性差、工作效率低、信息处理和分析的实效性不够、传输或汇总速度慢等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水土保持行业特点,研究和开发了水土保持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是一套基于PDA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研究和开发过程中综合利用了嵌入式处理器技术、嵌入式地理信息系统(EGIS)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等,具备通讯、定位、导航、水土保持工程信息获取和处理、地形分析、数据存储与管理、结果对比分析、文书传送、指挥控制等多项功能,有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集成度高、功能齐全、使用灵便、组合简单等特点,能够实时、高效、准确地采集、处理、传输和...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建伟  陈立辉  刘应吉  
采用带CAN总线控制器的Freescale MC9S12DG128建立了发动机状态监测系统。通过设计的CAN节点对发动机的关键参数如油压、转速以及故障码信息等进行采集,并通过GPRS模块将这些参数传输给远程监控中心。经实车试验证明,该系统能实时采集CAN总线信息并通过GPRS无线通讯模块将数据传输到监控平台,完成了预期各项功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