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8)
2023(13543)
2022(11186)
2021(10215)
2020(8660)
2019(19727)
2018(19800)
2017(38237)
2016(21266)
2015(24209)
2014(24795)
2013(24377)
2012(22526)
2011(20355)
2010(20848)
2009(19620)
2008(19995)
2007(18517)
2006(16494)
2005(15255)
作者
(62615)
(53075)
(52527)
(50326)
(33243)
(25291)
(24045)
(20493)
(19982)
(19023)
(18093)
(17700)
(16957)
(16702)
(16579)
(16380)
(16200)
(15375)
(15355)
(15262)
(13335)
(13192)
(12904)
(12105)
(12100)
(11942)
(11930)
(11732)
(10766)
(10658)
学科
(90107)
经济(89994)
(65920)
管理(61162)
(48237)
(44904)
企业(44904)
方法(33696)
农业(31630)
数学(29212)
数学方法(28936)
(25236)
中国(24775)
业经(24696)
(23450)
(18153)
地方(18092)
(16412)
(15816)
贸易(15807)
(15571)
银行(15537)
(15390)
(14775)
(14655)
财务(14609)
财务管理(14557)
(14290)
(14013)
金融(14009)
机构
学院(310272)
大学(306066)
(127909)
经济(125052)
管理(114478)
研究(105263)
理学(97073)
理学院(96019)
管理学(94352)
管理学院(93795)
中国(83696)
(70190)
(65505)
科学(64213)
(61772)
(54855)
农业(54185)
(51387)
业大(51116)
中心(50510)
研究所(48952)
财经(47316)
(42641)
北京(40910)
(40048)
(39829)
师范(39638)
经济学(38904)
(36879)
(36656)
基金
项目(196241)
科学(152864)
研究(146808)
基金(139765)
(121216)
国家(120086)
科学基金(101772)
社会(92093)
社会科(86797)
社会科学(86771)
(78911)
基金项目(74211)
教育(67143)
(64883)
自然(63635)
编号(62500)
自然科(62012)
自然科学(61995)
自然科学基金(60883)
资助(55926)
成果(51377)
重点(44315)
(43938)
(43486)
课题(43080)
(40592)
(40486)
(38241)
创新(37968)
国家社会(37853)
期刊
(153533)
经济(153533)
研究(92332)
(71422)
中国(70893)
(50521)
学报(49515)
农业(47732)
科学(45329)
管理(39365)
大学(38027)
学学(35857)
教育(34152)
(33955)
金融(33955)
业经(29871)
技术(27650)
(23951)
财经(23835)
经济研究(21939)
问题(21748)
(20417)
(17636)
农村(16019)
(16019)
世界(15894)
技术经济(15464)
农业经济(14946)
经济问题(14727)
理论(14656)
共检索到4822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海全  龚晓  
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处在中期发展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推动,互相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而这一般是通过土地农转非,即土地非农化,改变土地使用用途性质来进行的。因此,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也是大量土地农转非的过程。据测算,我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相应减少41万公顷耕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宏斌  贾生华  
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 ,土地非农化不可避免。中国人多地少 ,农用地资源相对比较稀缺 ,生态、吃饭、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必须对土地非农化进行调控。由于农用地存在外部性 ,单纯市场调控失效 ,政府调控成为必然。政府调控有三种方法 :减少建设用地收益、提高农用地收益、既减少建设用地收益又提高农用地收益。政府调控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通过市场发挥作用 ,中央政府应该收取地方政府的土地非农化收益 ,以此对农民的农用地经营进行补贴 ,以达到有效调控土地非农化的目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卢太平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耕地非农化的趋势。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耕地非农化的进程。为此,本文在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和耕地非农化趋向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耕地非农化现象的原则与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秀芝  陈会广  陈利根  
农地非农化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如何处理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保护的关系,建立有效的农地非农化调控机制,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因而,基于农地非农化调控的要求,从农地非农化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来探讨农地非农化的调控机制问题及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唐洪潜  郭晓鸣  沈茂英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高潮,农用土地的非农化过程出现了全面加速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调整土地管理体制和政策,既有效保护十分宝贵的耕地资源,又充分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对土地的客观需求已经现实地成为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到四川省绵阳市对当前农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专题性调查,现提出若干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吉军  许实  马贤磊  陈健  
研究目的:模拟土地非农化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研究方法:斯坦克尔伯格模型和库诺特竞争模型。研究结果:土地税费政策监管不力和地方政府间的过度竞争是造成土地过度非农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结论: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间的关系必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税费政策,加强税费监管;二是引导地方政府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避免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志刚  王青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耕地非农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从人类土地利用行为变化的角度提出了分析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影响的基本思路;然后基于这一思路,并结合对全国层面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深入探讨了转型期中国的耕地非农化对土地退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由耕地非农化所引致的耕地开垦、耕地集约利用以及非农建设用地扩张等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变化会最终引起土地资源的退化:包括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加剧、土壤质量的退化以及土地污染的加剧等。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孝强  吴次芳  方明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全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得到持续提高,由0.54上升至0.76,从中协调耦合等级发展为较协调耦合等级,各市协调耦合度及其等级都获得相应提高,但"北高南低,南北分化"的空间差异特征依然显著;2以2005年为界,前半期全省及省内各市协调耦合度增速较快,但2005年之后显著放缓,说明促进各要素协调非农化的难度在上升;3地区不平衡未得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晶  曲福田  
发展与保护始终是资源优化配置必然面对的难题,这也为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提出了挑战,即应当建立怎样一种政策调控框架,才能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实现农地非农化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市场结构、配置方式和效率损失,阐明中国农地非农化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并存的现状,进而提出以内生性政策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外生性政策调控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并以此为分类基础构建中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参照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思路,反思中国现行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运行体系,提出改良现行政策框架的设计路径,具体包括:促进行政性规制政策的市场化改良、加强经济性规制政策...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锡根  
土地非农化中必须保障农民利益陈锡根农村城市化,必然有大片农田转向非农化。以上海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90年代后,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的步伐显著加快,伴此而来的是大批农田转为非农用途。1991~1995年的5年间,政府批准的征地和农村集体经济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庄龙玉  
研究土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建立了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划分农户类型,研究农户非农化对土地转入、转出和不属于三种变量的影响程度,对农户劳动力的具体配置情况进行总结。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受影响程度最高的是农户专业非农化因素,非农历史与转入呈现正比关系;对土地转出影响作用较大的是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化因素;土地流转的重要影响因素为非农化的经济质量因素;对土地流转作用不明显的是非农化空间因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受限于现今的土地流转模式;目前农户非农化发展的决策动机以经济利益为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孙长忠  
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理论是土地征用过程提出的重大命题。据此命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应该突出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征地合理补偿机制。应该从完善征地程序、提高补贴标准、正视征地行为等方面完善征地制度,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曲福田  陈江龙  陈雯  
协调好经济发展和农地保护的矛盾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而农地非农化又是这一矛盾的焦点,合理调控农地非农化需要掌握其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辨识主导因素。论文从影响土地资源部门配置的社会经济因素出发,构建了一个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应用1995~2001年省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是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土地利用的比较效益和耕地资源禀赋是农地非农化的基础因素;地方政府的收益以及地方政府的管制应对行为与农地非农化呈正相关关系,而土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与农地非农化的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上述的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伟艳  张安录  渠丽萍  
在Carlino-Mills区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农地非农化变量,应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利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1999年和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截面数据,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分析了人口、就业与土地非农化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人口与非农就业相互影响,非农就业对城市人口的影响要大于城市人口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城市人口与第二产业就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三产业就业呈负相关关系;②城市人口和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有显著的正的影响,城市人口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要大于非农就业对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农地非农化与第二产业就业正相关,与第三产就业负相关;③就业非农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