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00)
2023(10666)
2022(8481)
2021(7800)
2020(6530)
2019(14904)
2018(15067)
2017(30297)
2016(16283)
2015(18576)
2014(18616)
2013(18475)
2012(16746)
2011(15162)
2010(15607)
2009(14508)
2008(14194)
2007(12561)
2006(11304)
2005(9994)
作者
(46071)
(39196)
(38437)
(36667)
(24669)
(18587)
(17395)
(15170)
(14960)
(13822)
(13218)
(13205)
(12205)
(12133)
(11942)
(11912)
(11303)
(11256)
(11156)
(10985)
(9638)
(9569)
(9527)
(9118)
(8804)
(8783)
(8478)
(8427)
(7884)
(7543)
学科
(84516)
经济(84436)
(51492)
(46336)
管理(41513)
方法(37512)
数学(34846)
数学方法(34325)
农业(30716)
(30280)
企业(30280)
中国(22434)
业经(20338)
地方(17139)
(15711)
(13849)
(13284)
(13124)
(12446)
贸易(12436)
(12047)
土地(11604)
(10706)
发展(10543)
(10527)
(10493)
(10413)
农业经济(10401)
银行(10401)
理论(10229)
机构
学院(238301)
大学(233879)
(104073)
经济(102034)
管理(94837)
理学(82740)
理学院(81941)
管理学(80356)
管理学院(79958)
研究(76753)
中国(60461)
(54934)
(48920)
科学(45553)
(44272)
农业(41813)
业大(39916)
(37425)
中心(36992)
(36082)
财经(35742)
研究所(33717)
(32755)
经济学(32363)
(29929)
北京(29844)
师范(29697)
经济学院(29403)
(28146)
经济管理(27886)
基金
项目(161142)
科学(129069)
基金(119388)
研究(118304)
(102861)
国家(101996)
科学基金(89390)
社会(78526)
社会科(74327)
社会科学(74308)
(63378)
基金项目(63128)
自然(56807)
自然科(55579)
自然科学(55571)
自然科学基金(54548)
教育(54007)
(51978)
资助(49121)
编号(48263)
成果(37305)
(36624)
重点(35593)
(35317)
国家社会(32980)
(32961)
课题(32633)
(31700)
教育部(31461)
人文(30932)
期刊
(115600)
经济(115600)
研究(68183)
(58029)
中国(48349)
农业(39011)
科学(34088)
学报(33690)
(31548)
管理(30633)
大学(27393)
学学(26170)
业经(24978)
(24851)
金融(24851)
教育(21214)
技术(20964)
(18629)
问题(18485)
财经(17712)
经济研究(17031)
(15118)
农村(14363)
(14363)
农业经济(14095)
统计(13676)
世界(12821)
技术经济(12475)
(12424)
(12288)
共检索到349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周靖祥  
文章以15个副省级城市群组为分析对象,通过构建土地非农化引致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建立了探讨人地匹配的关系模型,引入市长治理变量展开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依靠土地非农化来壮大的城市规模存在着扩张边界,通过配置高知化的市长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经过运营土地做大城市规模的发展阶段之后,城市增长极限的决定变量是人口与经济规模。其政策含义是,为了消除土地非农化对于城市可持续增长的不利影响,充分发挥市长任期对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所起的能动作用,以市民化为推进手段提升城市增长的内生动力,谋划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是长久之计。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郑亚平  聂锐  
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很多区域经济学学者的观点,实践上也受到了几乎所有区域管理者的极力推崇。但区域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基于收益最大化和避免出现"大城市病"的考虑,城市规模应"适度",而且在扩张城市规模时,还必须考虑宜居性、灾害风险、水资源与能源承载力、要素禀赋、交通通达性等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万刚  
城市规模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深刻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扩张作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于200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且对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效应。城市规模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中多中心和低密度城市规模扩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规模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起到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垚  年猛  
本文采用多期Differences in Differences(DID)估计方法分析了2007-2010年中国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由2007-2009年的负效应转变为2010年的正效应,并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充分发挥高铁的城市功能,必须与城市的服务业发展相结合;同时,为避免高速铁路对落后城市发展的负面效应,应率先选择具有分工明确、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之间发展高速铁路网,从而构建协调、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蔡万刚  
城市规模对于环境污染具有深刻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城市规模扩张作用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制可以归结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基于2007—2020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现阶段城市规模的扩大可以显著改善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且对于不同类型环境污染均具有抑制效应。城市规模扩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其中多中心和低密度城市规模扩张的环境污染治理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城市规模扩张对省会城市和东部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机制分析则表明,城市规模能够通过规模效应加剧环境污染,同时通过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起到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纯纯  张捷  
本文通过构建1999-2012年的省际面板,研究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加速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张速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会减缓城市市区人口规模和城市市区空间规模的扩张速度。此外,本文所定义的城市规模扩张库兹涅茨曲线有可能存在。本文在应对城市规模扩张压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青玉  陈逸  陈志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青玉  陈逸  陈志刚  
随着当前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乡~城"转移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城市居民对住宅和公共基础设施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在高需求的拉动下,不仅住宅地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且住宅地价的变化也会对城市规模的扩张产生一定程度的引致效应。本文基于城市规模扩张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构建了一个反映住宅地价变化与城市规模扩张间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并利用中国大陆48个典型大中城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住宅地价的上涨会显著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张,但随着住宅地价的持续上升,其对城市规模扩张的作用将呈现"倒U型"的变化规律。此外,在处于不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城市中,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市,住宅地价上涨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弹性越大:且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住宅地价持续上涨对城市规模扩张的负向抑制作用也会越明显。最后论文从完善城市土地市场尤其是住宅地价管控的角度,提出了引导城市规模有序扩张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勇刚  罗海艳  汪玉兵  
该文利用中国2002-2013年间28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支行为显著推动了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张,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规模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并且公共品的供给和收入差距也强化了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土地财政对东部地区地方政府规模的影响程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土地财政还对一线城市政府规模的扩张有抑制作用,表明土地财政是导致地方政府规模变化出现区域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此外,财政分权促进了地方政府规模扩张,而经济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2014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报告暨2015年评价研究开题会在北京召开。会上,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上海教科院、中国教科院、成都教科院组成的课题组,发布了2014年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评价报告。据课题组首席专家之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研究员介绍,本次评价实测包含4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教育发展指数、教育公平指数、教育条件保障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荣  郑毅敏  
文章在对城市利用外资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利用外资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各个城市利用外资能力的约束变量和制约瓶颈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凤朝  潘雄锋  孙玉涛  
在产业结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数学模型,通过15个副省级城市的产业数据处理,比较分析了大连的产业结构情况。结果显示,大连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全国效应,经济中第二产业的优势最为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成效不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李玉双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综合视角探讨了城市人口规模扩张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高本市人口规模,但对周边城市却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且专业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多样化集聚;公共服务供给不仅提高了本市和周边城市人口规模,而且能够在城市人口增长中与产业集聚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且产业集聚模式越符合当地优势条件,其集聚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得就越充分。其中,专业化集聚主要基于第一自然集聚优势、劳动力蓄水池效应和制造业中间投入的空间共享机制而发挥作用,而多样化集聚则主要基于中间服务的空间共享机制和空间技术外溢效应而产生影响。在适宜性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双重作用下,多数Ⅰ型及以上大城市拥挤效应得到明显缓解,依然具有很强的人口吸纳能力;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城市规模特征更为匹配,有助于扭转结构错配、持续推进人口城市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艳军  李诚固  孙迪  
城市化是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单一的指标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或区域的城市化发展状况。文章强调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应建立综合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①为例,对各城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进行评价并排序,准确的反映各城市及所在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及优劣势,提出了各城市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从社会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和自然环境承载力等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法确定了四个维度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了2003-2013年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得分较高,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得分较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