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52)
- 2023(5310)
- 2022(4231)
- 2021(3973)
- 2020(3366)
- 2019(7447)
- 2018(6689)
- 2017(13364)
- 2016(6961)
- 2015(7780)
- 2014(7697)
- 2013(7917)
- 2012(7269)
- 2011(5949)
- 2010(6233)
- 2009(6279)
- 2008(5365)
- 2007(4569)
- 2006(3913)
- 2005(3632)
- 学科
- 财(28540)
- 济(25952)
- 经济(25922)
- 融(24427)
- 金融(24427)
- 业(23854)
- 管理(22635)
- 银(22018)
- 银行(22018)
- 行(21283)
- 企(18665)
- 企业(18665)
- 中国(16607)
- 务(12551)
- 财务(12538)
- 财务管理(12498)
- 财政(12088)
- 企业财务(12008)
- 制(11650)
- 中国金融(10914)
- 方法(9978)
- 政(9786)
- 收入(9545)
- 农(9538)
- 数学(9369)
- 数学方法(9342)
- 地方(8543)
- 土地(7382)
- 体(7353)
- 农业(7137)
- 机构
- 学院(87398)
- 大学(85557)
- 济(41049)
- 经济(40242)
- 中国(31712)
- 管理(31705)
- 财(31450)
- 研究(27905)
- 理学(26708)
- 理学院(26483)
- 管理学(26157)
- 管理学院(26026)
- 财经(20565)
- 经(18614)
- 京(17422)
- 融(15864)
- 中心(15849)
- 银(15806)
- 金融(15575)
- 银行(15294)
- 财经大学(15161)
- 经济学(15022)
- 行(14368)
- 科学(14321)
- 经济学院(13861)
- 所(13543)
- 江(13383)
- 人民(13340)
- 农(12914)
- 国人(12086)
- 基金
- 项目(54595)
- 科学(42790)
- 研究(41684)
- 基金(40474)
- 家(33936)
- 国家(33617)
- 科学基金(29412)
- 社会(28471)
- 社会科(27199)
- 社会科学(27191)
- 基金项目(21103)
- 省(20912)
- 教育(17845)
- 自然(16873)
- 资助(16741)
- 编号(16671)
- 自然科(16477)
- 划(16474)
- 自然科学(16474)
- 自然科学基金(16155)
- 成果(13776)
- 国家社会(12574)
- 性(12415)
- 部(12334)
- 重点(12159)
- 制(11699)
- 创(11655)
- 发(11622)
- 课题(11251)
- 融(11175)
共检索到1480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武鑫 黄文礼 刘建和
本文探讨金融抑制条件下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在我国宏观分配格局演变中的影响机理与结果。研究表明:首先,地方政府在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会通过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控制更多的经济资源,以维持公共投资增长。其次,我国金融规模越大,对宏观分配格局的扭曲效应就越明显,居民收入占比会随之走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收入比例会上升。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撬动更多经济资源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恢复其公共部门的职能,将土地权利还给个体,将金融部门的服务重点转向实体经济。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武鑫 黄文礼 刘建和
本文探讨金融抑制条件下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在我国宏观分配格局演变中的影响机理与结果。研究表明:首先,地方政府在竞争加剧的形势下会通过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控制更多的经济资源,以维持公共投资增长。其次,我国金融规模越大,对宏观分配格局的扭曲效应就越明显,居民收入占比会随之走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收入比例会上升。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撬动更多经济资源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应该恢复其公共部门的职能,将土地权利还给个体,将金融部门的服务重点转向实体经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方旺 刘金云
论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下降的原因及对策李方旺,刘金云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呈持续大幅度下降的态势,由1980年的25.7%下降到1994的11.6%,共下降了14.1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八五”时期,...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孙坚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梅冬州 王志刚
2008年以来,在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专利申请屡创新高的同时,TFP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降。本文构建的多部门DSGE模型表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一方面使得房价上升带来的财政收入大部分流向了基建部门,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土地抵押融资,抬高了非基建部门资金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应用新技术的预期收益,使得研发部门将知识转化为技术的激励下降。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使得TFP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
关键词:
土地抵押融资 生产率下降 基建部门扩张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赵燕菁 宋涛
长期以来,由于不能区分"土地金融"和"土地财政",导致相关讨论低效乃至混乱。只有将这两个概念放到增长转型这一大框架中,才能被清晰地加以定义。任何增长都可以分为资本型增长和运营型增长两个阶段。过去四十年,中国主要解决社会资本的积累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上是"土地金融";随着"土地金融"使命的完成,未来城市的发展要尽快转向以税收为主的"土地财政"。要完成这一转型,现有住房制度和资本市场需要重新设计。推行"先租后售"的住房供给和保荐制资本市场,是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土地金融 土地财政 增长转型 资本市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沈鸿学
华池县土地收益占财政收入22%沈鸿学甘肃省华池县是西北内陆欠发达的农业小县。从1993年起,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土地管理局开始探索“以地生财,振兴华池”的新路子。两年来共获取土地收益逾300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22%。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胡伟洁
在过去几十年,由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经济快速增长,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有所改善,但部分国家内部的收入不平等问题在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并未被所有人共享,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已出现抬头的趋势。与收入不平等紧密联系的是近几十年全球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本文在IMF和OECD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全球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分析了造成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收入 收入不平等 资本深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嘉 董亚宁 任卓然
金融危机后,我国居民部门储蓄率呈现下降趋势并进入加杠杆周期,与此同时,住房市场呈现量价齐升、持续上涨态势。针对该现象,本文在住房金融化视角下揭示了城市居民通过增加信贷的方式将储蓄向住房资本转化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的内生机制,并基于2006-2017年35个大中城市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居民部门存贷比与住房交易量、住房投资存在长期稳定负向关系;住房需求-价格弹性显著为正,表明住房产品呈现出"追涨杀跌"的金融特性;住房价格与当期居民储蓄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结合存贷比与住房长期显著负相关特征,居民部门在住房价格长期上涨的预期下存在继续降低存贷比并增加住房消费行为的倾向。本研究对解释我国储蓄率下降、杠杆率提高提供了证据,丰富了住房金融化理论内涵,也为重新认识我国居民部门"量入为出"的财富观念转变提供了新视角。最后从拓宽居民部门投资渠道、疏通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推进财产税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乔天锋 任亚娟 李保东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出让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了大量收入,又通过财政担保和土地抵押等方式获取巨额银行贷款,造成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土地财政"逐渐演变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之一。定西市"土地财政"现状一是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随着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的实行,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起了土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乔天锋 任亚娟 李保东
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出让金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在土地转让中获得了大量收入,又通过财政担保和土地抵押等方式获取巨额银行贷款,造成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土地财政"逐渐演变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之一。定西市"土地财政"现状一是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攀升。随着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的实行,我国大多数城市建起了土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长远 张军
本文运用1987~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事实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联立方程模型进行三阶段最小二乘分析,发现FDI、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民营化都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改善。其中,FDI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双向的负相关关系,是"谈判力量"机制在地区间招商引资竞争的背景下发生效力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存在"U"型关系,但中国目前还处在曲线的下行区间上;民营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效应与"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被扭转以及劳动力供给的正向冲击有关。对劳动收入占比起促进作用的因素包括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财政支出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华
基于中国西部地区11省814个县的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就金融发展、政府财政支出、城镇化等因素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分层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显著降低收入差距,财政支出的增加会扩大收入差距,但各因素的影响效果存在明显的分层差异。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金融与财政配合政策,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倩 杜江
关于农村金融与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学界目前主要有促进、抑制和无关三种观点。文章运用1995—2016年重庆实际数据,通过协整分析、因果关系检验、耦合协调分析探索重庆市农村金融和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1)重庆金融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的相互促进关系并未形成,而财政支农与农村居民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采用政府支农替代金融支农的策略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预期,符合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2)重庆农业科技贡献率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效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可度和应用性较差;(3)重庆还处于"经济增长战略"阶段,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不均衡的发展使得耦合协调度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增量资源成为主导发展的动力来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阮应国
(一)近十年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基本上持续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0.9%,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商品流通逐年扩大,全社会劳动者创造的物质财富在十年中增长了近一倍。可是国家的财政情况却十分拮据,入不敷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统计资料,1977年全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为31.9%,到1989年下降为21.2%,下降10.7个百分点。而国营企业留利的比重在这一期间不断上升。1977年,国营工业企业留利仅占实现利润总额的12.3%,到1989年留利已占实现利润总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