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6)
2023(8305)
2022(7022)
2021(6229)
2020(5212)
2019(11753)
2018(11544)
2017(22343)
2016(12187)
2015(13567)
2014(13441)
2013(13300)
2012(12005)
2011(11183)
2010(11142)
2009(10476)
2008(10507)
2007(9268)
2006(8271)
2005(7580)
作者
(36105)
(30850)
(30179)
(28869)
(19281)
(14623)
(13665)
(11681)
(11564)
(10764)
(10481)
(10347)
(9816)
(9760)
(9676)
(9328)
(8968)
(8942)
(8770)
(8740)
(7563)
(7412)
(7289)
(6842)
(6822)
(6811)
(6711)
(6587)
(6200)
(5929)
学科
(51330)
经济(51250)
管理(42090)
(36611)
(29623)
企业(29623)
方法(22004)
数学(19537)
数学方法(19380)
(15311)
(14375)
(14061)
中国(12572)
业经(11564)
(11134)
环境(9872)
(9853)
农业(9467)
土地(9430)
(8913)
财务(8889)
财务管理(8869)
企业财务(8473)
(8196)
体制(8189)
(8037)
银行(8011)
(7936)
贸易(7933)
技术(7829)
机构
大学(181880)
学院(179971)
(77662)
经济(76165)
管理(70392)
研究(61158)
理学(60989)
理学院(60310)
管理学(59396)
管理学院(59050)
中国(46793)
(38161)
(37796)
科学(36951)
(32959)
(30879)
财经(30015)
业大(28341)
中心(28070)
研究所(27970)
(27677)
(27311)
农业(26000)
经济学(25242)
北京(23223)
经济学院(22919)
财经大学(22495)
(22047)
(21922)
师范(21819)
基金
项目(125179)
科学(100064)
基金(94084)
研究(89246)
(83064)
国家(82449)
科学基金(71070)
社会(60236)
社会科(57371)
社会科学(57356)
基金项目(49726)
(47654)
自然(45581)
自然科(44432)
自然科学(44421)
自然科学基金(43709)
教育(40764)
(40302)
资助(37773)
编号(34475)
(29076)
(28774)
重点(28366)
成果(27447)
国家社会(26571)
(26235)
(26145)
教育部(24891)
创新(24645)
人文(23918)
期刊
(83022)
经济(83022)
研究(51538)
中国(40194)
学报(29907)
(29627)
(29392)
科学(28320)
管理(25585)
大学(22542)
学学(21256)
农业(19808)
财经(15444)
教育(15416)
(15118)
金融(15118)
技术(14018)
(13349)
经济研究(13066)
业经(12895)
问题(11212)
资源(10951)
(10569)
技术经济(8818)
(8661)
科技(8299)
(8050)
理论(7865)
现代(7813)
统计(7777)
共检索到266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山桂  李敏  王健  张苗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分析土地资源错配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扩展的HK模型、面板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效应平均值为19.03%且呈上升趋势。区域层面上,损失效应大小排序为西部、东部、东北、中部。(2)全国层面上,资源错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区域层面上,东部、中部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土地资源错配,西部、东北地区的主要症结在于资本错配。(3)全国层面上,机制障碍、数量结构均为土地资源错配的重要成因。区域层面上,土地资源错配的成因具有一定差异。研究结论:着力推动财税与政绩考核制度改革,调整基于地区、城市双重偏向的土地供给政策,有利于从机制障碍、数量结构两个维度化解土地资源错配,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戴小勇  
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转型时期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核心问题。一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企业生产率的总体分布,也取决于资源在生产率不同企业之间的配置效率。从资源错配的视角理解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差距的文献,是近年来经济增长方面研究的主要进展。本文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揭示了资源错配视角下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形成机理,并介绍了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测算方法,以及全要素生产估计、加总与分解的实证研究。最后,结合国内研究进展与中国经济问题,讨论了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期望能够为中国经济学者与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东杰  崔小勇  龚六堂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信贷扩张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扩张时,国有部门投资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非国有部门投资的上升幅度,表明金融摩擦存在部门异质性。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及金融摩擦存在部门异质性的RBC模型,研究金融摩擦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总产出和总消费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稳态时,金融摩擦异质性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为0.987%—2.577%,总产出损失为1.971%—4.685%,总消费损失为2.188%—5.2%。当经济面临宽松的货币冲击时,金融摩擦异质性可以解释国有部门相对于非国有部门的显著扩张。在动态经济中,金融摩擦异质性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造成了额外的配置效率损失和产出损失,分析结果表明额外的损失是重要的。此外,金融摩擦异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政府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非国有部门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配置效率,提高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加社会总福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叶宇平  王展祥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绿色发展。因此,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约束视角,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1 9年中国284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经过一系列诸如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等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具体而言,土地资源错配的抑制效应是通过促进城市蔓延和降低城市绿色创新实现的,在中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型城市,其抑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环境目标强约束会显著削弱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而环境目标弱约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市场化导向的绿色创新技术体系、加强官员考核的环境目标约束条件,以缓解土地资源错配程度,从而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林辉  袁礼  
当前要素错配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但前沿文献更多关注劳动力错配而非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构建不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多部门模型,以资本流动系数表征资本错配水平,结合中国1978-2010年八大产业面板数据定量测算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资本配置效率整体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为负,源于资本错配引发的资源配置效率损失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突出,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2.6%。同时,资本错配使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形成较大缺口,实际产出仅占潜在产出的70%~89%。这可能由于金融系统的垄断抑制了资本自由流动,进而引致产业间资本出现较大程度的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出效率的损失。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钟廷勇  安烨  
国家财富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而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原因是政策扭曲导致的要素错配。要素错配一般分为劳动力错配、资本错配和政策错配,对于要素错配程度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可以通过直接测算法和间接测算法进行估算。在要素错配的相关研究上,对于引起要素错配的深层次原因、要素错配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要素错配发生的渠道等方面还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深入理解各种政策所导致的要素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影响的放大机制,特别是对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启超   孙广生  
传统文献从技术进步的角度讨论智能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但是鲜有文献探讨智能化可能带来的“去错配”效应及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本文在Hsieh和Klenow错配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智能资本,将要素错配的研究拓展至三种要素的情形。研究发现,引入智能资本以后,要素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从而降低企业间名义全要素生产率离散程度,智能化通过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借助广东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实证发现:(1)企业智能化的实施存在非随机性,规模越大、重复劳动强度明显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机器人。(2)通过构造匹配样本,使用PSM-DID加权估计发现,相比于不使用机器人的企业,使用机器人的企业在使用前和使用后企业间生产率离散程度显著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20.9%。(3)对于从不使用机器人的样本,随着行业层面机器人使用密度提高,其产出只能“被动”减少,因此,应当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帮助企业适应智能化转型。(4)异质性分析表明,智能化的影响在不同企业规模、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少辉  余泳泽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还有显著的提升空间,而目前的地方政府财税体制可能是阻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制度约束。那么,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为核心的发展模式究竟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何种影响?文章利用2004-2013年23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法研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上涨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真实影响,并以此为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供新的解释。研究表明:(1)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中心的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扩张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土地出让过程中,地方政府抬高商服住宅用地价格以"横向补贴"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的模式,导致土地价格和土地要素资源配置的扭曲,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2)土地出让收入的扩张对全要素生产率各组成部分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土地出让收入上涨既带来一定程度的规模效应,也明显地抑制了城市的技术进步(TP)和技术效率水平(TE)。(3)微观机制检验表明,过度依赖以土地出让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导致行业和城市层面的"资源错配"效应,进而抑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文章既揭示了土地出让收入的快速扩张所带来的效率损失,也为地方政府的行为约束及财政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曹婧  
随着地方政府土地融资模式从土地财政转向土地金融,土地的金融属性成为评估“以地谋发展”经济贡献的关键变量。本文使用2007~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微观数据和地级市土地融资数据,基于土地和金融资源双重错配的视角,考察土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融资平台债务扩张引致的土地金融化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一效应在土地价格扭曲严重和非标债务占比较高的地区,以及非国有企业样本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土地金融化一方面通过强化土地引资竞争,造成低生产率企业以低成本购置大量工业用地;另一方面使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具有信贷优势的国有企业和以低成本占用土地的低生产率企业,由此产生的土地和金融资源配置扭曲不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本文不仅拓展了已有文献关于土地出让影响资源错配与生产率损失的研究,也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占风  郭小雪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了金融发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与机制。首先,使用CRS乘数模型测算了资源和环境约束下,中国2004-2016年275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ML指数,并分解为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指数;然后使用动态因子分析方法,从金融发展的结构、效率和规模三个方面构建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最后构建空间SARAR模型实证了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与传导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样本来看,金融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传导机制方面,对效率改善和技术提升都存在正向影响,且对技术的提升作用大于效率;此外,金融发展对不同规模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和机制存在异质性,对特大城市的作用不显著;对大城市和中型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为正向影响,但是大城市主要通过效率的提升,中型城市则主要依靠技术推动;小城市因效率损失较大,技术提升带来的正向作用被抵消,最终导致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用为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率和技术变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敏  曹婧  毛捷  
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地方公共债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公共债务增长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一个城市的地方公共债务余额占GDP比重(负债率)每提高1%,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约0.06%。区分企业所有制的估计结果显示,地方公共债务增长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明显异质性,负债率每增加1%,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提高约0.20%,而非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降低约0.07%。以上结果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保持稳健。机制分析显示,地方公共债务规模扩大通过放松融资约束促进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通过提高企业税负、加剧信贷融资约束降低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和研发设备更新速度,进而阻碍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述发现表明,地方政府应科学调控地方公共债务的总规模和增速,加大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和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孙英杰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双赢仍然是最为热门的议题之一。本文选择2000-2016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从投资和费用角度构建环境规制指标,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来探讨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效应与增长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水平效应分析中,环境规制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水平效应,这种正向水平效应主要依赖于其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环境规制水平高的地区,环境规制(费用角度)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环境规制水平低的地区,环境规制(投资角度)的促进作用较大。(2)增长效应分析中,环境规制(投资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增长效应;环境规制(费用角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增长率的提高,且环境规制水平高的地区,拥有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因此,要实施和制定适度的环境规制政策对当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曲玥  程文银  
通过引入单位要素成本指标,本文对佩特兰和勒文叟汉(Petrin and Levinsohn)的生产率分解模型进行了拓展,[1]得到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资源重置效应。利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经过测算显示,技术进步和要素市场总扭曲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样本期间资源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仅有3.24%,且日渐式微。然而资源错配造成的福利损失却依旧占制造业增加值的近26.63%。这表明,在现有体制下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促进要素合理配置的空间已经耗尽,经济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固化"倾向,进一步的资源重置应来自对现有经济结构的改革,以缓解资源错配。本文最后通过测算各地区的资源重置潜力,为区域结构优化提供了一个量化参考。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曲玥  程文银  
通过引入单位要素成本指标,本文对佩特兰和勒文叟汉(Petrin and Levinsohn)的生产率分解模型进行了拓展,[1]得到了一个更为准确的资源重置效应。利用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经过测算显示,技术进步和要素市场总扭曲是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来源;样本期间资源重置对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仅有3.24%,且日渐式微。然而资源错配造成的福利损失却依旧占制造业增加值的近26.63%。这表明,在现有体制下通过市场自发调节促进要素合理配置的空间已经耗尽,经济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固化"倾向,进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程开明  于静涵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土地供给错配的典型特征,明晰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提升土地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经验证据。研究方法:从土地供给过度与供给不足视角解析城市土地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通过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构建城市土地供给错配指数,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土地供给错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不同地区、城市规模、人口流动方向分别呈现出“东少西多”“阶梯递减”“逆向配置”特征。(2)城市土地供给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影响效应在不同类型城市存在异质性,城市土地供给过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作用强于土地供给不足。(3)城市土地供给过度通过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双重路径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供给不足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对城市效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警惕土地配置过度的“经济效率”陷阱,强化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的人地挂钩机制,因城施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