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63)
- 2023(14684)
- 2022(12275)
- 2021(11438)
- 2020(9837)
- 2019(22215)
- 2018(21810)
- 2017(41938)
- 2016(22282)
- 2015(24759)
- 2014(23900)
- 2013(23153)
- 2012(21183)
- 2011(19086)
- 2010(18971)
- 2009(17156)
- 2008(16672)
- 2007(14300)
- 2006(12406)
- 2005(10601)
- 学科
- 济(93182)
- 经济(93060)
- 管理(70981)
- 业(65652)
- 企(55986)
- 企业(55986)
- 方法(45805)
- 数学(40698)
- 数学方法(40202)
- 中国(25965)
- 财(24563)
- 农(21881)
- 业经(19518)
- 技术(19268)
- 地方(17554)
- 制(17387)
- 学(16733)
- 务(15229)
- 财务(15182)
- 财务管理(15146)
- 农业(14900)
- 理论(14814)
- 企业财务(14498)
- 贸(14440)
- 贸易(14429)
- 易(13998)
- 和(13557)
- 银(13463)
- 环境(13457)
- 银行(13444)
- 机构
- 大学(305536)
- 学院(302750)
- 济(126569)
- 管理(125772)
- 经济(124017)
- 理学(109563)
- 理学院(108433)
- 管理学(106659)
- 管理学院(106055)
- 研究(94919)
- 中国(73168)
- 京(63407)
- 财(59233)
- 科学(55769)
- 财经(47854)
- 中心(46179)
- 江(44393)
- 经(43861)
- 所(43847)
- 业大(41830)
- 农(41469)
- 经济学(40030)
- 研究所(39795)
- 北京(38940)
- 范(38486)
- 师范(38148)
- 经济学院(36270)
- 财经大学(35979)
- 院(35447)
- 州(34989)
- 基金
- 项目(214726)
- 科学(172940)
- 基金(159939)
- 研究(157095)
- 家(138487)
- 国家(137395)
- 科学基金(121289)
- 社会(104105)
- 社会科(99002)
- 社会科学(98980)
- 基金项目(84832)
- 省(82312)
- 自然(77997)
- 自然科(76269)
- 自然科学(76253)
- 自然科学基金(74941)
- 教育(72942)
- 划(69613)
- 资助(64379)
- 编号(62183)
- 创(48955)
- 成果(48946)
- 部(48409)
- 重点(47619)
- 创新(45056)
- 发(44755)
- 国家社会(44591)
- 教育部(42554)
- 课题(41811)
- 人文(41468)
- 期刊
- 济(128232)
- 经济(128232)
- 研究(84826)
- 中国(61379)
- 管理(47143)
- 财(46137)
- 学报(41867)
- 科学(41679)
- 农(35083)
- 大学(33212)
- 教育(30970)
- 学学(30824)
- 技术(27469)
- 融(26083)
- 金融(26083)
- 财经(23852)
- 农业(23642)
- 经济研究(20851)
- 业经(20716)
- 经(20516)
- 问题(18395)
- 图书(16380)
- 统计(16018)
- 策(15666)
- 技术经济(15172)
- 资源(14970)
- 科技(14936)
- 理论(13798)
- 业(13495)
- 现代(13133)
共检索到437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巧丽
基于中国2013—2020年57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资源配置均衡度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及传导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土地资源配置均衡度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在加入控制变量进行验证后发现,外商投资规模、城市教育投入规模、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土地资源配置可经过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政策三条传导路径,为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提供驱动力,且传导作用依次降低。因此,可以通过优化产业用地布局、发挥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作用、提升城市产业能级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充
在以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造成何种影响,是关乎中国经济转型和能否持续增长的的重大问题。首次利用中国土地市场网公示的2007-2014年间每一笔土地交易信息,构建地级市商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出让数据,考察"土地财政"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构成土地财政的商住用地出让收入可以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第二,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补给效应"机制,即土地财政可以放松财政预算约束,补给科教支出;第三,土地财政对创新的影响存在"补偿效应"机制,即补偿低价出让工业用地的成本缺口,低价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来进行重点产业、高科技产业的招商引资。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区域创新 补给效应 补偿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刚强 李梦琴 孟霞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刚强 李梦琴 孟霞
本文基于2010-2014年中国286个城市公共服务支出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就人口流动规模、财政自主权等关键因素,对各城市公共服务支出的影响进行了识别和相应政策讨论。结果表明:(1)流动人口规模越大越会显著降低人均普通教育经费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地区层面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2)财政自主性的提高并非会促进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增加,对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支出的使用效率来实现,而中小城市公共服务建设主要依靠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更偏好于基础设施等"硬公共品"的支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倩 林映贞
基于中国2007—2018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科技创新、双重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式环境规制不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呈“U”型特征,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变迁影响不一;科技创新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体现在高级化而非合理化上,并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正式环境规制之间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分组研究表明,双重环境规制、科技创新的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门槛模型显示,正式环境规制会由于科技创新水平高低变化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不同影响。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变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胜
加强城市间功能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资源配置效率,对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资源配置效率视角,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城市面板匹配数据,考察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有利于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此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保持不变。并且,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效果要受企业特征与区域特征差异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主要通过削弱"行政区划壁垒"与强化"产城融合效应"来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该结论对构建城市间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群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功能分工 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鲁元平 张克中 欧阳洁
本文利用中国267个地级市2002-2012年的发明专利数据,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显著阻碍了区域技术创新水平;(2)土地财政模式下的政府支出偏向、企业创新要素的"挤出效应"、对制度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阻碍区域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3)土地财政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区域、土地出让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合理调整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逐步减轻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鼓励企业的创新要素投入以及营造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是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举措。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会强 张帆 吴晓迪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集聚凭借其独特的网络与平台优势,已然成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且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产业链韧性越强的城市,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强;机制检验表明,虚拟集聚通过平台赋能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2015年之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产业结构更高级的地区更显著。本研究为虚拟集聚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会强 张帆 吴晓迪
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集聚凭借其独特的网络与平台优势,已然成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虚拟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产业链韧性,且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产业链韧性越强的城市,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强;机制检验表明,虚拟集聚通过平台赋能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提升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虚拟集聚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2015年之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产业结构更高级的地区更显著。本研究为虚拟集聚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升,以实现产业链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宋德勇 毕道俊
本文采用我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对环境规制与就业的非线性关系进行验证,其次借助面板门槛模型说明不同技术创新水平以及创新路径选择下环境规制就业效应的变动情况,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的具体作用进行说明。研究显示:(1)环境规制对劳动力就业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环境规制与就业同处于上升阶段时环保与就业的"双重红利"能够实现。(2)环境规制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技术创新门槛,当技术创新水平跨越一定门槛值并不断提高时,环境标准的提升方能带动就业增长。(3)技术创新在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但环境规制下不同的技术创新路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差异。技术引进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影响甚微,而自主创新能够有效实现环保与就业的"双重红利"。因此,为实现环境保护与就业增长双赢,需在适度提升环境规制强度的同时,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尤其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带动就业增长。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劳动力就业 技术引进 自主创新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飞宇 赵爱清
近年来,"雾霾"等污染现象的频繁出现引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关注。本文选取了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级别城市2003-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全面回归分析了FDI对于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在城市间都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60%以上的城市处于"高—高"型和"低—低"型的空间集群中。在此基础上,空间自相关模型表明FDI的引入对于我国城市环境污染具有"污染光环"和"污染天堂"的双重效应。不同地区的FDI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在种类和方向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我国在引进外资上需及时加强对某些新污染源的关注,同时注意东、中、西部地区的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耀红 孟源祎 马光荣
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土地资源配置是政府推动创新、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传统粗放式的土地资源供给模式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土地供给结构向集约转型迫在眉睫。为探究产业用地集约化供给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使用2007—2019年地级市层面的土地交易分行业数据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用地供给结构集约化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第二,地方政府增加高技术制造业用地出让占比能促进地区创新型企业的进入,引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过程,但对现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第三,高技术制造业用地价格的市场化可以进一步引导土地集约化利用,更有利于发挥用地结构转变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说明数量配置与价格配置存在“互补”效应。因此,地方政府需推动土地供给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土地要素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赵耀红 孟源祎 马光荣
新发展理念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土地资源配置是政府推动创新、引导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以地谋发展模式”的衰竭,传统粗放式的土地资源供给模式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土地资源总量有限的前提下土地供给结构向集约化转型迫在眉睫。为探究产业用地集约化供给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使用2007—2019年地级市层面的土地交易分行业数据与专利授权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用地供给结构集约化能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第二,地方政府增加高技术制造业用地出让占比能促进地区创新型企业的进入,引领熊彼特“创造性毁灭”过程,但对现有企业研发投入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第三,高技术制造业用地价格的市场化可以进一步引导土地集约化利用,更有利于发挥用地结构转变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说明数量配置与价格配置存在“互补”效应。因此,地方政府需推动土地供给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土地要素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果 李凯 叶龙涛
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国家级新区的设立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70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采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及PSM-DID模型,验证了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效用。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的设立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经距离异质性检验,国家级新区的设立不仅对自身所在区域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其周边200 km以内区域也有明显影响;经区位异质性检验,国家级新区对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果最为显著,中部次之,东部最弱;进一步进行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国家级新区通过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构建完善的制度环境和基础设施环境对区域创新产生推动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付平 刘德学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专利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表明:智慧城市能促进城市的创新产出增加,尤其是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上;这种创新效应在人力资本禀赋高、城市行政等级低和东中部城市中表现尤为显著。最后就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智慧城市 创新效应 双重差分法 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房地产项目开发时机与土地闲置问题研究——基于34个大中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大中城市周边农地非农化进程驱动机制分析——基于中国130个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
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市化——基于中国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
土地出让市场化对城市碳排放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检验分析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研究——基于2000~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分权与推进共同富裕——基于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动态空间计量检验
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中“结构红利假说”的非线性检验——基于285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双门限回归分析
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
中国省域土地资源配置结构均衡性与效率时空格局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与效率性实证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