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4)
- 2023(11660)
- 2022(10366)
- 2021(9817)
- 2020(8169)
- 2019(19037)
- 2018(19000)
- 2017(36511)
- 2016(19957)
- 2015(22480)
- 2014(22429)
- 2013(22116)
- 2012(20299)
- 2011(18276)
- 2010(18248)
- 2009(16759)
- 2008(16169)
- 2007(13914)
- 2006(12284)
- 2005(10635)
- 学科
- 济(79069)
- 经济(78988)
- 管理(61920)
- 业(52475)
- 企(44323)
- 企业(44323)
- 方法(36433)
- 数学(31159)
- 数学方法(30780)
- 学(21485)
- 农(20628)
- 环境(19584)
- 中国(18865)
- 财(18024)
- 业经(17426)
- 地方(16638)
- 和(15054)
- 划(13947)
- 理论(13936)
- 农业(13922)
- 贸(12893)
- 贸易(12888)
- 制(12584)
- 易(12462)
- 资源(12454)
- 技术(12390)
- 务(11670)
- 财务(11607)
- 财务管理(11591)
- 企业财务(10966)
- 机构
- 大学(285101)
- 学院(283086)
- 管理(114561)
- 济(104452)
- 经济(101912)
- 理学(99734)
- 理学院(98565)
- 管理学(96751)
- 管理学院(96261)
- 研究(93661)
- 中国(68194)
- 科学(62425)
- 京(61989)
- 所(47672)
- 农(47285)
- 财(46195)
- 业大(45370)
- 研究所(43886)
- 中心(42335)
- 江(40304)
- 北京(39158)
- 范(38594)
- 师范(38260)
- 财经(38090)
- 农业(37177)
- 院(34720)
- 经(34617)
- 州(33501)
- 师范大学(31023)
- 经济学(29662)
- 基金
- 项目(201794)
- 科学(157346)
- 基金(145377)
- 研究(145158)
- 家(127752)
- 国家(126700)
- 科学基金(108115)
- 社会(89611)
- 社会科(84789)
- 社会科学(84763)
- 省(79097)
- 基金项目(78301)
- 自然(72252)
- 自然科(70296)
- 自然科学(70276)
- 自然科学基金(68977)
- 划(66838)
- 教育(65322)
- 编号(59517)
- 资助(59411)
- 成果(47230)
- 重点(44941)
- 部(43528)
- 发(42587)
- 创(41190)
- 课题(40400)
- 科研(38770)
- 创新(38337)
- 计划(36872)
- 大学(36739)
- 期刊
- 济(113602)
- 经济(113602)
- 研究(76535)
- 中国(54265)
- 学报(48669)
- 科学(44566)
- 农(42102)
- 管理(39851)
- 大学(35427)
- 学学(33196)
- 财(33142)
- 农业(29912)
- 教育(29872)
- 技术(23085)
- 业经(19641)
- 融(18492)
- 金融(18492)
- 图书(18485)
- 资源(17592)
- 财经(17467)
- 经济研究(16522)
- 业(15265)
- 问题(15039)
- 科技(14963)
- 经(14697)
- 理论(13924)
- 版(13312)
- 实践(13062)
- 践(13062)
- 技术经济(13005)
共检索到401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仁良
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交互耦合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梳理好相互间的耦合关系及变化规律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章在界定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交互耦合内涵的基础上,深入透视二者交互耦合发展的驱动因素,辨析二者交互耦合的关系,揭示了二者交互耦合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耦合关系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德弟 沈月琴
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刘德弟,沈月琴山区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为了促进山区开发和发展,政府对山区实行经济扶持,专家学者对山区进行自然资源的综合考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由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由半封闭向开放型转变,加速了山区经济、资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汪中华 梁爽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较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在全面把握城市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入"PSR"模型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耦合测度模型,对中国30个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值进行量化测度,分析我国2004~2013年各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情况及时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环境受城市化影响显著,呈现"S"型波动特征,模型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类型为基本协调,处于拮抗阶段向磨合阶段过渡期,我国暂时未实现高水平协调,说明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二者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加强环保治理投资,促进二者向高水平协调方向演进,充分发...
关键词:
城市化 生态环境 耦合 测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梨 何如海
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是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采矿业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安徽省淮北市、淮南市、马鞍山市和铜陵市四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以2013年和2017年为时间节点,对四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研究发现:2013年铜陵市耦合协调度最高,为良好协调发展,淮北市和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低,为勉强协调发展;2017年淮北市耦合协调度最好,为中级协调发展,淮南市耦合协调度最差,为勉强协调发展。淮北市耦合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由勉强协调发展转变为中级协调发展,铜陵市耦合协调度下降,由良好协调发展变为初级协调发展。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绿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节能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马越峰 岳忠春
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生态环境愈发脆弱,同时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矛盾愈加尖锐,呼包银经济区的生态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构建的矿产资源开发系统和生态环境保护系统的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二者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呼和浩特、包头的两大系统间具有较强的相互影响作用,两者之间的发展水平接近协调发展;银川的两大系统间的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处于失调发展。(2)区内两个系统间的发展不同步且水平较低,三个城市的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偏低且发展不稳定。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莎 童磊 贺玉德
以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CRITIC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7~2016年该区域各市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变化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但北京以绝对优势保持领先;生态环境指数略有波动,区域间差异不大;产业结构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增长,但河北大部分城市还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最后从河北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津冀合作共赢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结构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云小鹏
基于2004—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区)数据,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关系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交互胁迫模型,探究二者动态耦合及交互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相对发展度逐步下降,“无序态→无序态与低稳态并存→低稳态→低稳态与中稳态并存”阶段有序接替;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资源要素状态优于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压力与生态环境状态趋势基本一致,这基本符合黄河流域资源禀赋特点以及能源和粮食战略地位;黄河流域分省及整体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均存在交互胁迫关系且动态耦合关系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下游经济发展较快省份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上游欠发达省份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相对较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鄢帮有 刘青 万金保 郑林 夏雨 黄齐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国际重要湿地,在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近年来,鄱阳湖生态环境受到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威胁,主要表现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生态功能下降,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植被萎缩,水污染程度日趋严重。湖区内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确立要求江西尽快探索出一条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双赢之路。结合鄱阳湖区生态环境与资源利用现状,通过2a多的集成研究与示范,已形成了湿地恢复、沙化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和资源合理利用等十多种技术模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收入,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目...
关键词:
鄱阳湖 生态保护 资源利用 技术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莎莎 庞钰凡
文章以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耦合魔方”理论分析框架,在综合评价旅游经济规模指数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的基础上,测度汇总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耦合协调类型与解耦态势。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整体呈“东西部高、中部低”的“U”型分布格局;生态环境压力整体具有“东高、西低”的带状分布特征;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耦合协调类型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东、中、西部城市群分别属于初级协调、勉强协调、濒危失调类型;城市群旅游经济规模与生态环境压力的交互解耦类型正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中间状态,东西部城市群率先实现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强解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頔 曾绍伦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仍然突出。基于新发展理念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评价,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解析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特征。并以贵州为例,对工业经济高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頔 曾绍伦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仍然突出。基于新发展理念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构建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评价,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解析生态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水平特征。并以贵州为例,对工业经济高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度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娟 万大娟
以湘西地区典型区域怀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值,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指数逐年增长,但存在区域不平衡,中心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南北高、中部低。②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上升到初级协调,整体逐年上升,经济发展属于轻度滞后型;市域内耦合协调度中心高、四周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均衡。③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度将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由初级协调上升至中级协调,经济发展仍处于轻度滞后阶段;市域内耦合协调度将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但耦合协调发展的差距将持续缩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基于耦合度评价和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我国16个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耦合度评价表明,我国城市群总体耦合水平较高,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梯度变化,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发现了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和国土利用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一方面,国土开发带来资源消耗,支撑着城市群经济空间的形成与提升;另一方面,城市群经济发展也促进了环境质量改善,同时大幅提高了国土利用效益。因此,推动我国城市群经济空间的提升,应当重视与资源环境条件与国土利用效益的协调互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耿松涛 谢彦君
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发展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的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对于各城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旅游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旅游与生态环境各指标的权重,并对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同时根据耦合发展度模型对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依据测度结果将15个城市划分为4种发展类型,分别为优质耦合型、中级耦合型、初级耦合型、勉强耦合型,并对每一种发展类型的城市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副省级城市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关系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淑娟 李满霞
以我国14个重点滨海旅游城市为例,在构建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整体优化,但两者之间存在差异;14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但绝对等级较低;空间维度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环北部湾地区内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缩小,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扩大,五个区域之间差异缩小;由于14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导致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逐渐缩小。
关键词:
滨海城市 旅游经济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