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52)
- 2023(11424)
- 2022(9724)
- 2021(8844)
- 2020(7098)
- 2019(16284)
- 2018(16268)
- 2017(30794)
- 2016(16488)
- 2015(18584)
- 2014(18600)
- 2013(18630)
- 2012(17750)
- 2011(16426)
- 2010(16706)
- 2009(15583)
- 2008(14986)
- 2007(13309)
- 2006(12364)
- 2005(11582)
- 学科
- 济(92718)
- 经济(92649)
- 管理(45556)
- 业(38704)
- 地方(29196)
- 企(28982)
- 企业(28982)
- 方法(26244)
- 中国(24671)
- 数学(22618)
- 数学方法(22399)
- 农(22128)
- 业经(18644)
- 学(18608)
- 环境(17718)
- 地方经济(16724)
- 农业(15437)
- 发(14194)
- 财(13626)
- 制(13282)
- 和(12767)
- 融(12577)
- 金融(12575)
- 资源(12118)
- 银(11788)
- 银行(11778)
- 贸(11745)
- 贸易(11733)
- 经济学(11648)
- 行(11517)
- 机构
- 学院(238345)
- 大学(236267)
- 济(104719)
- 经济(102507)
- 研究(90699)
- 管理(88041)
- 理学(73433)
- 理学院(72480)
- 管理学(71395)
- 管理学院(70928)
- 中国(70012)
- 科学(54714)
- 京(53256)
- 所(46467)
- 财(45255)
- 研究所(41758)
- 中心(41281)
- 农(39031)
- 江(38909)
- 范(34788)
- 财经(34784)
- 师范(34527)
- 北京(34498)
- 院(33199)
- 业大(32853)
- 州(32773)
- 经济学(31906)
- 经(31175)
- 农业(29893)
- 省(29128)
- 基金
- 项目(152767)
- 科学(119392)
- 研究(114747)
- 基金(107099)
- 家(92533)
- 国家(91711)
- 科学基金(77985)
- 社会(73444)
- 社会科(69478)
- 社会科学(69455)
- 省(61726)
- 基金项目(56704)
- 划(50975)
- 教育(50415)
- 自然(47619)
- 编号(47005)
- 自然科(46252)
- 自然科学(46239)
- 自然科学基金(45339)
- 资助(43345)
- 发(39762)
- 成果(38273)
- 重点(34682)
- 课题(33971)
- 部(32704)
- 发展(32324)
- 展(31788)
- 创(31072)
- 国家社会(30057)
- 创新(29204)
- 期刊
- 济(134067)
- 经济(134067)
- 研究(76900)
- 中国(59927)
- 农(36571)
- 财(33924)
- 科学(33671)
- 管理(33250)
- 学报(33054)
- 教育(26478)
- 农业(25140)
- 大学(24684)
- 融(23883)
- 金融(23883)
- 学学(22745)
- 技术(22573)
- 业经(21417)
- 经济研究(21019)
- 财经(17340)
- 问题(17278)
- 资源(16125)
- 经(15140)
- 图书(14167)
- 业(13531)
- 技术经济(13295)
- 贸(12062)
- 发(12035)
- 世界(12028)
- 现代(11518)
- 统计(11435)
共检索到392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燕 张洪 彭补拙
评价系统发展协调性的"协调判别法"是这样一种方法:先为系统的各子系统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又可用一定指标度量的要素,按一定标准将要素分作满意与不满意两类,统计加总各类要素的数量,以之作为度量用的综合指标,并经归一化处理得各子系统的"状态数";再将这些子系统与一定的"状态空间"对应,在此空间中利用"状态数"确定子系统所属系统的"状态点"及"完全协调线";然后分别计算状态点与协调线的距离(偏离度)、状态点与原点的距离(优化度),借助它们便可评价各子系统发展的同步性及相应系统的协调性。以此方法对通州市由土地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进行的协调性评价表明,"协调判别法"具有含义明确、简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晓军 贾永胜 张均
区县级别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基础和载体。以西部典型地区———贵阳市乌当区为例,在对该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两个指标分析了该区人口承载能力,评价了目前人口数量的合理性;利用资源经济指数对该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程度进行了分析;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对该区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运行的协调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指出了不同乡镇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区需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即发展能力、协调能力和可持续能力建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魏媛 王晓颖 吴长勇 晏银美
为促进喀斯特山区绿色经济发展,文章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2005—2015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及整个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分别由2005年的0.07、0.37及0.22上升至2015年的0.81、0.69及0.75,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明显高于生态环境系统;(2)系统动态耦合度总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0.31≤C≤1.0,整体处于由中等水平耦合向良好水平耦合演进状态;(3)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度总体上表现出不断跃升的趋势,0.27≤D≤0.9,整体处于从中度、轻度失调衰退型发展向良好协调发展型演变状态,但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生态环境整体比较脆弱。文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海瑜 占绍文
文章选取了2010年榆林市12区县的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隶属度等分析方法构建了榆林市区域经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县系统间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分析了榆林市各区县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现状。结果显示,2010年榆林市各区县系统之间总体处于弱协调状态,南部六县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北六县要高,但分析说明这种协调是处于低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加快推进榆林市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水平,消除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差距
关键词:
协调发展 协调度 主成分分析 隶属度函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刚毅 刘杰
为探索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基于改进的水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原城市群2001~2016年水量生态足迹和水质生态足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脱钩评价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中原城市群总体水生态足迹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农业水足迹在水量生态足迹中比重最大,超过50%;(2)地下水质生态足迹和地表水质生态足迹的比例约为4∶3,2001~2010年导致地表水质生态足迹面积最大的污染物是硝态氮,2011~2016年磷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而导致地下水质生态足迹的规律较为复杂,由多种污染物交替决定;(3) 2001~2016年,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由弱脱钩的不协调和初级协调向强脱钩的中级协调转变,表明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环境的协调性在逐步增强;(4)中原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水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时间上表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在空间上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中原城市群在协调度上的表现优于其在脱钩指数上的表现。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闫军印 秦延芬
以典型的矿业城市——唐山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子系统、矿产资源保障能力子系统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子系统之间的复杂耦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采用定量评价模型,对1998—2010年唐山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测评。结果表明:1998—2010年唐山市的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呈上升趋势,城市发展消耗水平呈下降态势;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与城市发展消耗水平的演变速度具有非同步性,其中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稳步上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先降后升、城市发展
关键词:
矿业城市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效莉 王成璋 王野
“局部改善,整体恶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真实概括。为了治理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党中央于1999年6月确定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能源开发同生态环境治理相并举。6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西部地区4 600亿元,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5000多亿元。国家计划在10年间退耕还林2.2亿亩,投资3600亿元。由于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是一个漫长的量变累积过程,通过确定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四大特征,建立“常态、一般、差”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坚定人们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信心。
关键词: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 建设绩效 评价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帅 李涛 廖和平
[目的]为探究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方法]在分析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耦合机理的基础上,使用洛伦兹曲线和耦合协调模型,定量测算33个涉及扶贫开发任务区县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度。[结果]研究时段内:(1)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减贫具有正向带动作用,但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减贫的作用逐渐减弱;(2)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一圈两翼”的特征,中心城区及周围区县为经济发展高值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和渝东北秦巴山区为经济发展低值区,贫困空间分布格局与之相反;(3)重庆市县域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格局,在主城都市区形成了明显的高值区,渝东北和渝东南连片特困地区形成明显的低值区;从时间序列来看,耦合协调状态整体呈现逐级正向跃迁的趋势。[结论]基于经济发展与农村减贫耦合协调状态的空间差异性,未来应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徐斌 许光清 王伟 周琴
对浙江省宁海县经济增长和地表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宁海县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问题。研究表明:总体来看,宁海县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呈现"脱钩"趋势。宁海县的绝大多数"脱钩"是由于GDP的大幅增长导致的"相对脱钩"。宁海县政府近年来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巨额的环境投资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环境的恶化,使得部分环境指标与人均GDP的关系呈现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颜洪平 陈平
本文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构建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理学上的耦合协调模型,对中部六省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中部六省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差异较大,河南和湖北耦合协调程度较高,安徽、湖南和山西属于中级协调,江西耦合协调程度最低;安徽、河南和湖北属于同步发展型,湖南和江西属于金融集聚滞后型,山西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军飞,王慧敏,唐慧荣
本文对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进行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系统协调性评价模型。基于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的1985-2004年的数据资料,对南京市经济、资源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这对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经济、资源系统 南京市 协调性 综合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娟 万大娟
以湘西地区典型区域怀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值,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现状,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指数逐年增长,但存在区域不平衡,中心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南北高、中部低。②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度由勉强协调上升到初级协调,整体逐年上升,经济发展属于轻度滞后型;市域内耦合协调度中心高、四周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不均衡。③怀化市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协调度将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由初级协调上升至中级协调,经济发展仍处于轻度滞后阶段;市域内耦合协调度将呈中部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但耦合协调发展的差距将持续缩小。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睿 张军涛
本文基于熵值法对2008-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二者的协调性。结果显示:(1)十年间,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江苏省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最高;(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格局;(3)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上实现了稳步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地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呈现东部地区领先的空间格局;(4)目前,大多数地区处于轻度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江苏达到比较协调阶段,西藏仍处于严重失调阶段。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忠华 李文青 刘海滨 秦海旭
利用1995~2012年南京市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数据,综合运用产业结构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ISE)、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和脱钩分析工具,选择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典型指标,定量分析了1995年以来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南京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总体呈升高趋势。ISE指数处于中等水平;REPI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绩效提高幅度最快,工业废气排放绩效水平提高幅度最慢;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状态总体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环境污染因子的脱钩状态出现短暂恶化情形。提出了提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资源环境 协调性 南京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罗文斌 汪友结 吴一洲 吴泽斌
城市旅游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协调是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与否的关键,本文运用TOPSIS法对杭州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1-2005年期间,杭州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逐年递增,随着时间的变化,杭州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日渐逼近理想最优值,2005年的协调系数为0.8631;随着城市化和旅游发展的成熟,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逐渐优化,杭州市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已由2001年的较不协调跃升为2005年的非常协调状态。
关键词:
城市旅游 城市发展 协调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