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86)
2023(11488)
2022(9676)
2021(9165)
2020(7686)
2019(18024)
2018(17644)
2017(34241)
2016(18891)
2015(21688)
2014(21950)
2013(21688)
2012(20013)
2011(17893)
2010(18453)
2009(17223)
2008(17487)
2007(15648)
2006(13392)
2005(11829)
作者
(55254)
(46491)
(46423)
(44493)
(29427)
(22229)
(21103)
(18074)
(17374)
(16824)
(15751)
(15739)
(14869)
(14743)
(14651)
(14347)
(14302)
(13638)
(13476)
(13391)
(11659)
(11488)
(11415)
(10647)
(10623)
(10450)
(10406)
(10169)
(9372)
(9335)
学科
(80052)
经济(79976)
管理(55002)
(51134)
(41487)
企业(41487)
方法(39773)
数学(35684)
数学方法(35052)
(30610)
(22819)
中国(20633)
(18354)
业经(16076)
(15928)
地方(15791)
(15270)
财务(15228)
财务管理(15171)
农业(14730)
企业财务(14329)
(14271)
贸易(14268)
(13838)
财政(13562)
理论(13360)
(12293)
银行(12260)
(11494)
(11416)
机构
学院(274481)
大学(273613)
(109090)
经济(106737)
管理(103791)
研究(89978)
理学(89761)
理学院(88729)
管理学(86761)
管理学院(86279)
中国(68725)
(58084)
(57747)
科学(57734)
(48257)
(46888)
财经(42896)
研究所(42476)
(42426)
业大(42145)
中心(41913)
(38776)
农业(38186)
(36640)
师范(36275)
北京(35943)
经济学(34159)
(32953)
(32229)
财经大学(31521)
基金
项目(181747)
科学(141891)
研究(131083)
基金(130683)
(114262)
国家(113368)
科学基金(96388)
社会(81712)
社会科(77443)
社会科学(77417)
(72024)
基金项目(68743)
自然(62766)
教育(62062)
自然科(61308)
自然科学(61287)
(60764)
自然科学基金(60163)
资助(54566)
编号(54201)
成果(44446)
重点(41442)
(40366)
(38584)
课题(37820)
(37579)
科研(35353)
创新(35185)
教育部(34239)
大学(33936)
期刊
(117808)
经济(117808)
研究(78310)
中国(55097)
(49360)
学报(44501)
(43379)
科学(40779)
管理(34794)
大学(33314)
学学(31524)
教育(29537)
农业(29159)
技术(24346)
(23079)
金融(23079)
财经(21282)
经济研究(19761)
业经(19692)
(18225)
问题(15707)
统计(15437)
(15436)
(14505)
(14004)
技术经济(13916)
决策(12665)
商业(12611)
(12590)
财会(12571)
共检索到402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赵全厚  马洪范  张立承  封北麟  陈新平  刘薇  
"土地财政"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从土地财政规模效应来看,土地出让收入不断扩张,土地税费收入与时俱进,土地抵押融资规模也日益成长。从土地财政成因来看,是土地管理体制、土地所有权益地方化、不完善的征地补偿和土地批租制度、单一行政考核机制、地方财政能力相对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本文依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土地财政的规范治理提出了改革土地征用制度等七条针对性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赵全厚  张立承  封北麟  
"土地财政"最初是对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较高现象的一种形象说法。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和市场性拍卖机制下,土地出让收入归属于政府管理和支配是必然的,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社会各界关于土地财政的争议实质上反映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地方政府在缺乏科学合理土地规划利用情况下单纯为满足其他方面的支出需求而"卖地敛财"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董晓林  吕沙  金幂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财政和金融的支持,但财政资金如何撬动金融支农以实现高效的投入,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对财政引导支农路径效应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在交易费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不同路径支农效应的差异性,同时通过分析安徽省L县的实践经验,对不同路径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发现与传统路径相比,创新型路径的资金转化效率更高,政策效果更强。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提高财政引导金融支农政策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一花  刘蓓蓓  乔敏  
本文立足于市级层面,对土地财政成因说中的"财政分权"与"引资竞争"两种观点进行检验,本文的研究发现,土地财政的形成是以我国独特的土地制度为基础的"财政分权"与"政绩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对土地财政影响预算内支出结构的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并没有减轻预算内投资建设的激励,这表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建立民生财政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冠岑  牛星  田伟利  
以1999—2009年省级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土地财政的规模和区域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近10年土地财政的规模增长较快,对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大。根据对各行政区域土地财政规模的聚类和城市化水平分析,我国可以划分为6类不同的土地财政区域。这6类地区在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建成区面积年增长率、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值、人均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等指标方面都有所不同。对这6类区域实行差别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土地财政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梁学平  
财政政策作为一种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其变迁的方向不是随机的,而是存在着路径依赖。当财政政策变迁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时,路径依赖就会对其产生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财政政策的恰当性会进一步加强路径依赖的这种规范性作用。研究路径依赖对财政政策变迁的规范作用,对于推动我国财政政策的良性循环与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吕丹  王钰  
1.优化土地储备计划,建立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在具有科学的土地储备计划的指导下,土地管理部门应相应完善有利于计划实施的配套方案,以提高计划实施的效率。如在土地总体储备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应适当考虑在经济适用房宜建区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以保证经济适用房建设目标的实现;而在普通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国玲  胡贤辉  杨钢桥  
由于分税制改革,导致地方政府财权缩小而事权范围扩大,因此地方政府想到了以地生财,产生了"土地财政"。"土地财政"虽然实现了地方政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业绩,但是"土地财政"也产生了负外部效应,使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地方政府"届际"之间的不公平等问题,影响经济的持久健康发展。因此要消除"土地财政"负外部效应,使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对等,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完善集体土地所有权,允许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土地出让金逐年征收;逐年制定征用农地和批租的指标等几方面入手。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谢旭人  戴柏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根据这个要求,财政职能要相应转变和加强.财政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财政收支的规模来体现的.因此,研究当前我国财政的适度规模,对于合理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采取实证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一定时期内财政收支规模是否适度的分析,探讨财政职能的合理范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柯佑祥  
教育财政偏好是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流向的倾向性与喜好,在价值选择标准上受教育投资收益、教育财政收入来源、政府角色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财政偏好经历了短缺性偏好向制度性偏好的演变,追求短期效用最大化,大力支持强势组织的教育发展,教育财政中立程度较差。秉持公益价值优先的教育财政偏好理念,依法纠"偏",实施教育财政投资偏好的民主与科学决策,建立教育信息独立和公开披露制度,是教育财政偏好回归理性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武彦民  杨峥  
土地是有限的,完全依靠土地收入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本文主要考察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一种融资渠道,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使用是否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相协调,是否存在过度扩张城市面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象。为了分析土地出让收入(地租)、公共品供给以及城市规模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乔治亨利定理为基础,并引入林达尔均衡条件建立起最优城市人口密度理论模型。采用1999~2009年31个省面板数据对中国城市成本收益模型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全国26个省低于估算的最优城市人口密度,验证了中国存在城市面积的扩张与人口的增加不协调发展的情况。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杨志勇  
制度外财政的规范化已成为当前我国财税体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将制度外财政的规范化进程视为一个“奥尔森困境”,认为只有实行真正的财政联邦主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朱富强  
完善的财政分权安排体现在财权和事权的对称性以及责任执行机制的有效性方面。当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且地方政府的事权越来越大时,地方政府就会寻求税收之外的土地收入;同时,当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事权的执行时,越来越庞大的土地收入就会被用于满足当政者个人偏好的相关领域。正因如此,土地财政对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双刃性:一方面,它为扩大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支持,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它为政府的错误投资提供了可能,从而产生浪费式的经济增长。浪费式经济增长典型地体现在"形象工程"、"短命工程"、重复建设、投资失误以及职务消费等方面,并成为社会腐败的主要诱因。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汪德华  
本文按照IMF(2001)以及OECD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核算了2003年-2013年中国全口径财政支出规模。结果显示:受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和社会福利事业大发展"双碰头"特殊国情的影响,中国全口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已从2003年的31%左右,上升到2013年的39%左右。从全口径财政支出资金来源结构看,公共财政支出所占比重稳定在60%左右,主要用于经济建设领域的政府性基金、土地出让金以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资金对应的支出比重较高且波幅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