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01)
2023(3206)
2022(2680)
2021(2607)
2020(2259)
2019(4989)
2018(4787)
2017(9710)
2016(5378)
2015(5896)
2014(5850)
2013(6057)
2012(5584)
2011(4452)
2010(4529)
2009(4428)
2008(4706)
2007(3960)
2006(3416)
2005(3057)
作者
(13162)
(11189)
(10871)
(10825)
(7023)
(5179)
(5106)
(4125)
(4121)
(4062)
(3682)
(3666)
(3633)
(3562)
(3396)
(3306)
(3167)
(3069)
(3067)
(2978)
(2631)
(2599)
(2545)
(2525)
(2493)
(2458)
(2398)
(2211)
(2199)
(2153)
学科
(24064)
经济(24043)
(23516)
管理(21057)
(18312)
(16246)
企业(16246)
财政(11782)
方法(11419)
(11295)
财务(11292)
财务管理(11254)
企业财务(10895)
数学(10755)
数学方法(10717)
(9479)
土地(7141)
中国(6258)
(5912)
(5064)
(4582)
(4392)
体制(4054)
制度(4054)
(4054)
(3888)
地方(3786)
经济学(3777)
(3601)
问题(3395)
机构
大学(71027)
学院(69594)
(32597)
经济(32108)
管理(27590)
(26355)
理学(23861)
理学院(23669)
管理学(23357)
管理学院(23251)
研究(21499)
中国(18640)
财经(16981)
(15457)
(14261)
财经大学(12573)
经济学(11058)
科学(10930)
(10564)
(10336)
经济学院(10154)
中心(9939)
北京(8911)
研究所(8863)
财政(8594)
(8394)
商学(8207)
商学院(8139)
业大(8083)
(7941)
基金
项目(43015)
科学(34330)
基金(33454)
研究(31309)
(28218)
国家(27993)
科学基金(24866)
社会(21527)
社会科(20570)
社会科学(20561)
基金项目(17616)
自然(15861)
自然科(15528)
自然科学(15525)
自然科学基金(15239)
(14767)
教育(14505)
资助(14360)
(12460)
编号(12075)
(10823)
成果(10163)
教育部(9692)
国家社会(9416)
人文(9246)
(9185)
重点(9123)
(8899)
大学(8862)
科研(8518)
期刊
(34721)
经济(34721)
(26546)
研究(23908)
中国(17723)
管理(9696)
财经(9394)
学报(8547)
科学(8367)
(7987)
(7728)
金融(7728)
大学(7210)
学学(7050)
(6715)
(6684)
财政(6684)
财会(6580)
会计(6577)
经济研究(6505)
问题(4819)
(4751)
会通(4434)
通讯(4434)
国土(4280)
农业(4278)
国际(4203)
技术(4061)
土地(4003)
业经(3766)
共检索到1124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子英  
近十年来,土地财政成为中国财政体制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一个主要的假说是地方政府面临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出让土地获得收入是地方政府的"无奈之举"。本文利用1998—2007年部长更换的自然实验对该假说予以检验。研究发现:新任部长会显著降低其来源地城市的财政压力,这些部长会利用排他性的权力对中央的转移支付分配产生影响,使得其来源地的城市获得的转移支付增加12%;部长来源地的财政压力变化没有对这些地区的土地出让行为产生影响,无论是土地出让面积还是土地出让收入都没有随着财政压力的下降而减少;土地财政的真实原因是投资冲动,即使是中央指定用途的转移支付,都被用于生产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卢洪友  袁光平  陈思霞  卢盛峰  
基于2005~2007年中国地市一级经验数据,文章实证分析了现行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内在关系,并进一步检验了地方政府实施土地财政行为的根源:究竟是一种财政收入竞争冲动抑或是一种无奈之举?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实则为一种"无奈之举"。文章认为,要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短期内需要完善和加大中央向地方的纵向转移支付力度;而根本之道在于调整和深化分税制结构,赋予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以更多的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权。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宋姗姗  
现阶段逐年增长的地方债务已成为制约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选择省际的面板数据,对财政分权背景下投资冲动与地方债务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显著促进了地方债务的增长;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与其债务增长之间显著正相关;财政分权显著增强了投资冲动与地方债务增长之间的正相关。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新  
在预算软约束的研究方向下,以土地财政为突破点,构建2009~2015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出让(以此作为软约束的重要代理变量)、投资行为以及各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激励的面板数据,以研究晋升激励和投资冲动对于以土地出让金为主要内容的预算软约束的影响,从而分析目前土地财政的问题,并通过实证结果的展示来寻找土地财政和约束软化的解决路径。研究表明,晋升激励显著刺激土地财政的"热度",但投资冲动并没有如预期正向激励土地财政的发生,但考虑到其他政治经济因素的硬约束,它仍是一个重要的关注内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婷  李祥云  
随着财政预算软约束问题的加剧导致了地方政府缺少相关的财务约束,忽视了盲目的投资所带来的过度负债。如何"硬"化预算软约束、缓解地方财政赤字压力是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在理论基础上分析了预算软约束和政府投资冲动之间的关联性,并选取了2008-2017年的预算软约束资金的来源要素变量所对应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多元回归方法验证了各种变量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预算软约束问题是导致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原因,不同的预算软约束资金来源会给我国带来财政赤字问题。文章根据模型的估测结果,提出了硬化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和缓解地方过度投资的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志勇  陈思霞  
财政预算缺乏有效约束导致地方政府普遍过度负债,如何"硬化"地方政府预算、调整地方政府支出的超额扩张是解决当前大规模债务的基础课题之一。本文借鉴BFI指数构建了中国省级财政预算约束指数,并分析了影响财政预算约束及预算约束调整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利于约束地方政府预算超额扩张;而分权导致的以经济增长为标尺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造成地方预算软约束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较差的制度环境更容易诱导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的偏向性配置,从而加剧其在建设性领域中的投资冲动,降低了预算约束调整成功的可能性。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的同时,着重改革分权框架下地方政府投资竞争的扭曲性制度激励,有利于...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建华  李彦超  蒋丽娜  
文章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财政分权和投资冲动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重要因素,并尝试形成三种因素的框架结构来表示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长状况,分别是中国财政分权形式、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以及地方政府的债务。文章以投资冲动作为渠道变量,详细分析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传导机制,并选取2010—2018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论证本文提出的传导机制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显著导致地方政府债务增长,投资冲动是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的重要因素,能够解释地方政府债务增长中的很大部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于猛  宋家宁  
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使地方财政来源渠道大受制约,而支出责任却在不断增大。在这种压力下,运用手中的土地实际控制权,通过土地出让增加本地财政的实际可支配量,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这种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的现象被学术界称为"土地财政"。显然土地财政实质是地方政府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本化过程进行的大规模融资现象。应当说,土地财政对地方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随着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唐云锋  马春华  
本文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土地财政与房价水平置于同一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引致中国城镇"房价棘轮效应"背后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和土地财政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为缓解财政压力,有动机增加土地财政收入,提高房价以获得高额房地产相关税收;地方政府提高土地出让价格,等同于提高房地产成本,间接提高房价,即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不仅直接提升房价,还通过土地财政固化了"房价棘轮效应"。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刘守刚  
本文从国家财政的角度去寻找 ,中国实行全面公共生产制度的客观原因。为了维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 ,传统中国一直在寻找可靠的财源 ,而来自于农业经济的财政收入不能维持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府的长治久安 ,工商税收在传统中国尚不具备商业社会条件的基础上 ,也不能提供充足的税源。政府只有向官产和专卖收入方向去发展 ,这两者是公共生产和计划经济的雏形。对新中国政府来说 ,国有企业取得财政收入 ,有在根据地时获得的切身经验。由于计划经济制度保证了公共生产的盈利 ,大一统的中央政府 ,掌握了空前的财政资源。但这一盈利来自于工农剪刀差、工人的低工资以及垄断利润 ,也不能构成国家长治久安所必需的坚实的财政基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顾书桂  
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直接原因是城乡土地价格差,根本原因是城镇政府的劣质土地财政。城镇政府依靠城镇土地的国有权和普通住宅需求的刚性制定普通住宅用地的垄断高价,将土地财政指向城镇中低收入消费者和城镇农民工。劣质土地财政源于中国的政治非民主,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因而不能持久也必须转型。消除中国农地征收冲突的根本方法是普通住宅用地价格回归竞争性水平,城镇土地财政转向优质住宅。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阎炎  
截至9月底,北京市今年公开出让土地成交187宗,土地出让总价款556.27亿元。同期,北京市财政收入1519.5亿元,这意味着前三季度,土地出让金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在35%左右;而2007年和2008年,这个比例分别为29%和27%。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武康平  闫勇  
本文从财政税收体制和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机制两个方面实证检验了土地财政既是地方政府的一种"无奈"选择,更是一种"冲动"行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标本兼治":治"标"不仅要改变目前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的财税分配制度,还要彻底改变目前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治"本"是在确保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首先保证农民对土地享有永久使用权;其次建立城乡统筹的土地交易市场,让农民获取土地增值收入,保护农民利益。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原  吴斌珍  
该文利用2002年中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这一政策变化来考察财政分权及其带来的财政压力如何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行为,测算外生所得税分享政策造成的地市级政府的收入损失,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财政压力下地市级政府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增大时,地市级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收入政策工具的调整来勉强维持本级财力及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增长;收入支出的结构会发生变化,收入损失越大,地市级政府非所得税税收收入的征税力度及基金收入征税力度提高越多;同时,财政支出上倾向增加基建支出。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国龙  蔡佳红  
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持续增加,引起了社会对"土地财政"行为的关注。本文将从现实情况出发,分析"土地财政"行为存在的原因,评价其对地方财政的影响,最后从解决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应当对分税制进行调整与深化,完善和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赋予地方政府与其事权相匹配的财力;其次,应当借鉴美国土地财政收入的发展历程完善我国的"土地财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