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8)
2023(6895)
2022(5599)
2021(5251)
2020(4316)
2019(9557)
2018(9157)
2017(17282)
2016(9643)
2015(10771)
2014(10873)
2013(10737)
2012(9805)
2011(8575)
2010(8694)
2009(8416)
2008(8701)
2007(7566)
2006(6594)
2005(6116)
作者
(26398)
(22499)
(22239)
(21321)
(14037)
(10609)
(10091)
(8499)
(8472)
(8108)
(7639)
(7493)
(7348)
(7317)
(7278)
(6671)
(6501)
(6498)
(6437)
(6300)
(5575)
(5478)
(5207)
(5108)
(5072)
(4977)
(4961)
(4880)
(4499)
(4348)
学科
管理(38336)
(34704)
经济(34633)
(31426)
(27955)
企业(27955)
(26640)
(14580)
财政(13080)
(12810)
财务(12790)
财务管理(12747)
方法(12318)
企业财务(12167)
中国(10935)
(10439)
数学(10410)
数学方法(10285)
(10183)
(9899)
体制(8940)
(8733)
土地(8668)
业经(8631)
(7319)
银行(7296)
(7278)
制度(7247)
(6791)
(6549)
机构
大学(134653)
学院(133638)
(54594)
经济(53434)
管理(49835)
研究(45289)
理学(42285)
理学院(41812)
管理学(41207)
管理学院(40952)
(38548)
中国(36291)
(28337)
科学(26067)
财经(25815)
(23252)
(22655)
(21666)
中心(20672)
(20602)
研究所(19671)
财经大学(18843)
业大(18321)
经济学(17668)
北京(17552)
(16959)
(16290)
(15956)
农业(15915)
(15849)
基金
项目(86666)
科学(68375)
研究(64452)
基金(63861)
(55263)
国家(54815)
科学基金(47185)
社会(42613)
社会科(40381)
社会科学(40372)
基金项目(33198)
(33016)
教育(29577)
自然(29016)
自然科(28270)
自然科学(28262)
自然科学基金(27753)
(27556)
编号(25348)
资助(25190)
(22909)
成果(22016)
(20008)
重点(19777)
国家社会(18392)
课题(18294)
(18018)
(17956)
(17395)
教育部(17376)
期刊
(64768)
经济(64768)
研究(44334)
(36820)
中国(34298)
学报(20729)
科学(19524)
(19404)
管理(19282)
大学(16429)
学学(15701)
财经(14029)
(13435)
金融(13435)
教育(12861)
农业(12351)
(11910)
经济研究(10339)
技术(9860)
会计(9568)
财会(9252)
业经(9201)
问题(8358)
(8209)
财政(8209)
(7529)
(7040)
(6499)
通讯(6249)
会通(6238)
共检索到215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志波  
本文从较为明确地界定土地财政的含义出发,接着说明土地财政出现的制度根源之一固然是我国的土地制度,但也反映着经济生活的基本逻辑,并在某种特定意义上说,具有不同经济体间的共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于猛  宋家宁  
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使地方财政来源渠道大受制约,而支出责任却在不断增大。在这种压力下,运用手中的土地实际控制权,通过土地出让增加本地财政的实际可支配量,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这种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及相关税费的现象被学术界称为"土地财政"。显然土地财政实质是地方政府伴随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本化过程进行的大规模融资现象。应当说,土地财政对地方发展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随着城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匡凯  
土地征收制度会受到财政政策影响。1959-1982年,财政权力下放、重工业优先支出,致使农村通货膨胀、地方征地权力增大,所以征地审批机关级别提高、权力回收,补偿标准上调。1982-1998年,分税制促使政府通过城市扩张提高GDP,加之通货膨胀使得征地程序更严格,补偿标准提高。新世纪公共财政下,法律细化了"公共利益"范围、提高了征地透明度,农民参与土地分红。财政从家财型向税收型转变,应当要严格征地程序,加强社会保障,处理好"央-地"关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剑文  胡瑞琪  
当前,财税体制改革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财政转移支付领域,积极呼吁尽快出台规范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行为的财政转移支付法。以往在该领域,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经济学视野下"财政转移支付行为"本身的理性,强调支付资金数额计算方法的优化;而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对现代财政制度的呼唤要求我们从法学视野下重新认识、理解和构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明确转移支付资金的性质、权力的边界等本质问题,以原则和价值为导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明慧  路鹏  
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获得直接与间接的资源型财政收入来满足财政支出需要具有学理上的正当性。我国地方财政收入配置格局对土地财政收益的依赖与现行土地制度安排、财政体制变迁与土地收益分配权力密切相关,而且相互间形成了不断强化的利益激励兼容机制。短期内土地财政收益,特别是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财力仍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长期应以税制改革为契机,促进土地财政收益的合理转型,以更好地均衡土地财政收益各个环节的资金源分布,规避地方财源不可持续的风险,确保地方财政向可持续路径转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曹静  
本文基于访谈法,从理性人假设出发,分析代表地方利益的县域政府拓展其财政自主性空间的努力,重点从质的研究视角分析财政治理中,县域财政自主治理的行为逻辑及其面临的制度困境。本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县域财政自主治理具有双重特征,即财政收入上的扩张性和非规范性以及财政支出上的约束性。只有在发挥县域财政自主治理的同时,规范县域财政的扩张性行为,才能有效发挥财政分权的作用。同时,本文就我国县域财政自主治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伦伦  
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均等化转移支付,主要实现财政纵向和横向公平,使各地都能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二是特殊性转移支付,主要是提供中央委托地方承办中央政府事务的财政支持或者激励地方政府提供具有外部性的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规范化程度及实施效果受到国家整体财政体制的影响:其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程度直接由地方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水平决定;其二,地方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水平主要由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程度决定;其三,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完善是建立在政府事权合理划分的基础之上;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张宇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历了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我国的经济转型之路,总结了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内涵和成功经验,并指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个融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为一体的长期、渐进的社会变迁过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立昌  南纪稳  
随着质的研究被教育学界认可和使用,近年来教育个案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出来,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如下问题:具体分析和一般性提炼之间不相一致或很不一致,甚至是荒谬的;随意夸大来自特殊境遇的有限概括对其他境遇的适用范围,过度宣扬其对促进教育实践改善的价值。这影响了个案研究理论建构功能和实践启示功能的实现。只有提高个案研究的品质以及促进其与理论家、实践者之间的多重互动,才能实现"从案例到系统"的理论概括功能和"从知识到行动"的实践指导功能。超越个案的概括、多个案的累积、特征的分析性研究、立足于宏观的微观研究、个别之间的迁移、评价性认同等,是"走出个案"的可能策略和方式。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齐超  
随着制度经济学派的兴起,理论界开始重视对制度的研究,并已有大量的学术成果问世。然而,对于目前学术界所广为接受的制度定义,应从新的视角,通过对制度进行多层次分析,对前人所下的制度定义进行适当的补充和修正;并应从制度的执行力、人类的发展历程和交易过程三个方面对制度的本质进行探讨。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宗劲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过程,是各利益主体在现有制度安排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演化过程。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是现阶段诸多限制条件下的次优选择。要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成熟完善,政府应该利用其在资源配置权利上的优势地位,安排相关制度供给的方向、形式及进程,从而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马洪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完善财税体制,建立现代制度",为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梳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探寻现代财政制度的历史逻辑,挖掘财政制度现代化的动力之源,对于我国财政制度现代化的路径及战略选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骁  周克清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本文首先回顾了新中国财政制度演进的历史脉络,以便揭示财政制度与政治经济制度以及传统、文化等非正规制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其次本文认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必须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逻辑起点,服务于政府与市场、社会组织、纳税人及政府间关系的重新定位。最后本文认为推进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需要制定财政基本法,建立具有权威性的财政法律框架;以营改增为突破口,完善税收制度体系;加强预算制度建设,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段炳德  
现代财政国家是拥有现代财政制度和合意财政能力的国家,是以现代财政制度为切入点建立起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国家。现代财政制度应该包括现代税收制度、现代预算制度、税收法定和明晰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本文构建了一个"比斯利"式政治代理模型,通过该模型来阐述现代财政制度和现代财政国家的构成要件及其逻辑关系。模型分析表明,税收能力、预算能力、税收法定和健康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将有效促进居民福利的提升。文章还对中国分税制之后的财政制度建设根据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在税收能力、预算能力、税收法定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几个方面面临重要考验。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玉栋  王强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财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实践内嵌于财政改革发展逻辑框架下进行考察,在对比SARS相关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财政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机制,并判断疫情对财政收支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短期影响和中长期影响。在此基础上,剖析财政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大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强化资金监管、加强信息交流和公开等近期应急性财税对策,以及健全筹资体制、优化事权划分、调整支出结构、加强绩效管理等中长期制度性财税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