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614)
2023(15607)
2022(13311)
2021(12705)
2020(10608)
2019(24371)
2018(23723)
2017(45515)
2016(24905)
2015(27943)
2014(27739)
2013(27701)
2012(25289)
2011(22479)
2010(22079)
2009(20246)
2008(19772)
2007(16742)
2006(14467)
2005(12622)
作者
(71963)
(60184)
(59478)
(56722)
(37955)
(28749)
(26837)
(23674)
(22821)
(21216)
(20415)
(20278)
(19023)
(18853)
(18533)
(18348)
(17909)
(17853)
(17135)
(16847)
(15136)
(14500)
(14339)
(13556)
(13484)
(13211)
(13111)
(13075)
(12066)
(11836)
学科
(98223)
经济(98112)
管理(70818)
(67005)
(53433)
企业(53433)
方法(45382)
数学(40192)
数学方法(39853)
(34353)
中国(30423)
(27989)
(22527)
业经(20375)
(19879)
贸易(19869)
地方(19425)
(19389)
农业(18725)
(18574)
(17876)
财务(17812)
财务管理(17763)
企业财务(16888)
环境(15322)
(14490)
技术(14451)
(14350)
银行(14287)
理论(13943)
机构
大学(350013)
学院(345918)
(143084)
经济(140400)
管理(136334)
研究(121629)
理学(119077)
理学院(117725)
管理学(115793)
管理学院(115198)
中国(90635)
科学(76916)
(75011)
(68528)
(62741)
(62044)
研究所(56950)
业大(56030)
中心(53682)
财经(52724)
农业(49602)
(48268)
(48214)
北京(47490)
经济学(44123)
(44063)
(43995)
师范(43573)
经济学院(39939)
财经大学(39298)
基金
项目(244177)
科学(190838)
基金(179093)
研究(172807)
(158984)
国家(157715)
科学基金(133829)
社会(110891)
社会科(105149)
社会科学(105121)
基金项目(95532)
(92578)
自然(88084)
自然科(86031)
自然科学(86003)
自然科学基金(84453)
(79373)
教育(77828)
资助(73524)
编号(68047)
重点(54726)
成果(54268)
(54266)
(51550)
(50484)
科研(47301)
创新(47260)
国家社会(46649)
课题(46628)
教育部(46043)
期刊
(149755)
经济(149755)
研究(101910)
中国(68789)
学报(61600)
(56857)
科学(54985)
(53727)
管理(46809)
大学(45684)
学学(43442)
农业(39271)
教育(31615)
(25982)
金融(25982)
技术(25725)
经济研究(25693)
财经(25673)
业经(23349)
(21978)
(20496)
问题(19938)
科技(17461)
(17348)
(16219)
资源(16169)
业大(15964)
技术经济(15964)
图书(15636)
理论(15458)
共检索到5005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海益  
基于中国省域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及差分GMM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使得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脱离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当然,导致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海益  
基于中国省域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及差分GMM计量方法,研究了中国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财政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使得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升脱离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当然,导致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上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雅楠  
随着澳门经济的快速发展,输入劳动力成为缓解澳门就业人口不足的主要手段。本文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考察了基于2003-2011年季度数据的澳门不同行业外来劳动力与行业工资水平之间的交互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期关系中,制造、建筑、金融和旅游业的外来劳动力会对本行业工资水平产生长期影响。除建筑业外来劳动力会微弱拉升本行业工资水平外,其他三个行业工资水平均受到本行业外来劳动力进入的影响而降低,说明廉价外来劳动力降低了澳门该行业的工资成本,进而从人力资本方面提升了澳门的竞争力优势。此外,虽然外来劳动力的引入降低了旅游业工资平均水平,但是其冲击作用显...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璐  徐雷  
基中国于2004~2011年的实证分析面板数据,可以发现,整体来看,最低工资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最低工资与劳动力就业成正相关,而中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升对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分部门来看,城镇国有单位的劳动力就业与最低工资水平的滞后一期显著正相关,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就业与当期最低工资水平成正相关。城镇化发展对提升西部地区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最显著,东部地区较高的投资水平对其劳动力就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老龄化对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具有负效应。因此,政府需要充分考虑相关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进一步理清最低工资的劳动力就业效应,通过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制度的完善,实...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询  
一、工资作用于劳动力吸收能力的机理我们将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定义为劳动力的边际收益高于或至少不低于工资的就业机会.从经济效率上看,只有边际收益高于工资的就业才是有效的.然而在现实中,一方面可能存在边际收益低于工资水平的就业者,另一方面可能有一些边际收益高于工资水平的就业机会无人去就.因此现实中的就业量与劳动力吸收能力常常是不一致的. 工资水平对劳动力吸收能力的作用机制可分为微观作用机制和宏观作用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放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水平应由劳动力市场来决定。文章在分析我国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深刻分析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工资水平的形成。并指出只有构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工资水平才会趋向均衡与合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卫卫  曾小溪  
采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调查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门槛模型,考察了城市人口规模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异质性和非线性作用。结果显示:城市人口规模增长提升了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但是这种作用在城市职工与农民工之间存在异质性;人口规模扩大更有利于提高城市职工的工资水平,而对农民工的实际工资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职工工资水平之间呈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大多数城市的人口规模低于最优人口规模,对工资水平的增长有正向作用;而少数城市(特大和超大城市)已经达到或超过最优人口规模,对工资水平的增长没有作用或有负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陈梅  周申  郑妍妍  
本文利用中国城镇住户收入调查(CHIP)2002、2007和2013年数据,对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距进行测度、分解和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比较分析了不同时间维度上和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及其来源。本文研究发现,尽管2007—2013年我国性别工资差距有小幅度缩减,但是在整个研究区间内,性别工资差距增长迅速,其中特征变量不可解释部分的性别工资差距增长尤其明显而且占据整体性别工资差距的绝大部分,体现了性别歧视的严重性;对于特征变量可解释部分,传统人力资本因素如教育和工作经验的解释力度在减弱,而就业特征变量行业分割因素的解释力度在不断增强;从分位数分解结果上看,各年份不同分位数上性别工资差异大小主要由系数效应决定而非特征效应决定。据此,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促进工资公平分配机制的设计与建设进程,矫正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就业的工资歧视行为,创造男女两性就业"同工"和"同酬"并举的宏观大环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实  吴珊珊  邢春冰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受到了学术界和管理层的广泛关注。本文使用1988—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考察了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的长期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8年,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三种方法考察中国城镇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其中,采用明瑟(Mincer)工资方程的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持续上升;运用Shorrocks分解方法发现,受教育程度在工资收入分配中起到的作用不断加强,地区差异带来的影响不断弱化;使用反事实方法在将工资收入差距分解为条件分布(价格效应)和特征分布(组成效应)后发现,价格效应在工资收入差距扩大中起主导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变、工资收入分配变化以及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本文基于CGSS2010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Brown等分解方法,考察了所有制不同造成的部门分割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部门内工资差异引起的,部门选择不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性别工资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略小于可解释的部分,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歧视仍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消除对女性的偏见,提升女性自身能力,是缩小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途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佟孟华  于建玲  
本文基于CGSS2010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运用Brown等分解方法,考察了所有制不同造成的部门分割对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男女劳动者的工资差异主要是由部门内工资差异引起的,部门选择不同带来的工资差异不大;性别工资差异中不可解释的部分略小于可解释的部分,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歧视仍是造成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原因。消除对女性的偏见,提升女性自身能力,是缩小性别工资差异的重要途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超  孙晗  叶林祥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通过因果性和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实证评估了经济转型期两次教育扩张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具有正相关性,经验对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2)利用工具变量法发现教育扩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义务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将个体接受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概率值提高了2.9和9.8个百分点,其社会经济价值则将工资水平提高了830.1%和181.9%;(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改革有助于收敛组内工资差距,但高校扩招扩大了低-高收入群体间的组内工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释放公共教育政策经济社会价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方超  孙晗  叶林祥  
文章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通过因果性和异质性教育收益率的测量,实证评估了经济转型期两次教育扩张政策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发现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具有正相关性,经验对工资的影响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2)利用工具变量法发现教育扩张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义务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将个体接受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概率值提高了2.9和9.8个百分点,其社会经济价值则将工资水平提高了830.1%和181.9%;(3)利用无条件分位数回归及其处理效应模型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义务教育改革有助于收敛组内工资差距,但高校扩招扩大了低-高收入群体间的组内工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释放公共教育政策经济社会价值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凯杰  
提高流动劳动力工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缩小收入差距的关键。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效应,会影响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结合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CMDS)数据,系统考察了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及其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出口贸易规模显著正向影响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且2011—2017年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的边际效应不断上升。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不同分位点影响模式存在差异,且呈现动态变化趋势,从有利于低收入群体逐渐转向有利于高收入群体。第二,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从缩小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转变为拉大流动劳动力内部工资差距。第三,出口贸易对流动劳动力工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女性流动劳动力、技能劳动力、制造业部门和贸易部门流动劳动力工资受出口贸易影响更大。第四,出口贸易对不同流入时长的流动劳动力工资水平均有正向效应,且随着时长的增加,该效应在不断增加。出口贸易对市内跨县流动劳动力工资效益最大,其次为省内跨市,最后为跨省流动。基于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工资差异分解表明: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劳动力特征差异是其工资差距的主要原因,歧视性因素则是次要原因;出口贸易可以解释省内流动和跨省流动劳动力工资差距缩小。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文秀  李健欣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复杂的结构性矛盾,资源配置扭曲加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已经成为提高长期生产率的必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一个区域间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分析模型,系统探究房价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影响,并利用中国分省份面板数据,测算了各地区劳动力错配指数,对房价上涨加剧区域资源配置扭曲进行实证检验。为了检验房价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路径,本文还建立了以劳动力价格为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表明:(1)房价的上涨显著加剧了劳动力资源在区域间的配置扭曲程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房价的上涨对东部地区资源错配的影响较为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房价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呈加重态势。(2)房价的提高将会拉高劳动力价格水平从而加剧区域资源错配。因此,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仍需努力优化劳动力结构配置,降低房价对区域资源错配的影响,在"稳地价,稳房价"的要求下,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