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84)
2023(2582)
2022(1985)
2021(2088)
2020(1517)
2019(3336)
2018(2928)
2017(5456)
2016(3096)
2015(3478)
2014(3550)
2013(3614)
2012(3365)
2011(2621)
2010(2696)
2009(2557)
2008(2840)
2007(2167)
2006(1833)
2005(1605)
作者
(7450)
(6457)
(6210)
(6175)
(3847)
(2983)
(2879)
(2419)
(2353)
(2285)
(2169)
(2145)
(2093)
(2052)
(1957)
(1816)
(1791)
(1762)
(1742)
(1607)
(1511)
(1505)
(1479)
(1471)
(1400)
(1373)
(1313)
(1306)
(1234)
(1226)
学科
(18991)
管理(13190)
财政(11449)
(10996)
经济(10984)
(10019)
(9161)
(8780)
企业(8780)
(7292)
财务(7291)
财务管理(7254)
土地(7139)
企业财务(6953)
中国(4734)
(4638)
(4181)
(3967)
(3660)
制度(3529)
(3529)
经济学(3351)
体制(3331)
方法(3236)
问题(3216)
地方(3101)
(3015)
数学(2833)
数学方法(2824)
政策(2774)
机构
大学(38632)
学院(38373)
(17390)
(14426)
经济(14104)
管理(13584)
研究(13116)
中国(11557)
理学(11368)
理学院(11236)
管理学(11115)
管理学院(11048)
财经(9324)
(8454)
(8388)
科学(7693)
财政(7591)
(6666)
(6647)
财经大学(6584)
(6482)
中心(6050)
(5805)
(5715)
研究所(5490)
北京(5196)
(5079)
业大(4909)
(4892)
师范(4876)
基金
项目(23572)
研究(18522)
科学(18127)
基金(17018)
(14431)
国家(14282)
社会(12176)
科学基金(12145)
社会科(11474)
社会科学(11470)
基金项目(8592)
(8554)
教育(8275)
编号(7770)
(7096)
成果(7054)
自然(6710)
自然科(6497)
自然科学(6495)
自然科学基金(6352)
资助(6326)
(5806)
(5510)
国家社会(5433)
课题(5409)
(5288)
重点(5236)
(4889)
(4875)
阶段(4866)
期刊
(19213)
(18415)
经济(18415)
研究(15156)
中国(13174)
(6356)
财政(6356)
学报(5669)
科学(5666)
(5480)
会计(5283)
财经(5157)
财会(4818)
大学(4664)
学学(4407)
(4370)
国土(4248)
土地(3987)
管理(3885)
教育(3548)
农业(3483)
经济研究(3359)
通讯(3323)
会通(3320)
(3060)
金融(3060)
(2972)
(2886)
问题(2387)
业经(2280)
共检索到676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燕菁  
土地财政是中国城市化启动的关键制度,对于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积累起到重要作用。土地财政也带来资源浪费、金融风险和贫富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简单地放弃土地财政并转向税收,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土地财政不应简单放弃,而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完成而不断升级乃至逐渐退出。在此之前,土地财政不应轻言放弃。保障房制度,可以利用土地财政为劳动力的城市化提供原始资本。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于喆  盛如旭  
算法的隐蔽性、专业性和模糊性与人的认知偏见、数据偏见、设计决策偏见相结合,使得算法广泛应用可能引致的歧视性风险、责任性风险和误用风险给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亟须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新型权力的治理,需要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治理格局,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以有效规避算法认知偏见的结构性歧视和责任风险,做到既举旗定向、又指明路径。为此,必须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治理新模式,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规制、治理效果、治理价值等角度,明确哪些主体参与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治理目标、为何治理等内容,从根本上回答人工智能治理的困惑和问题,为突破传统治理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公共价值。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永友  杨春飞  
扩大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提高财政政策应对各种不确定冲击的能力,稳定经济高质量增长,是当今各国面临的共同议题。本文基于Heller(2005)等经典定义,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经济增长模型,立足中国经济和财政治理实践,估计了中国及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结果显示,由于多年持续的积极财政政策,中国的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自2016年就呈现出快速下降趋势,到2022年,已降至6%以下。脆弱的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使得财政应对外生冲击的能力变得非常有限,如果未来五年全球再次遭遇类似新冠肺炎疫情强度的外生冲击,中国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不到2036年就会被完全耗尽,进入刚性支付危机。虽然在全国层面,中国目前还有一定的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但在地区层面,如吉林、重庆、湖北等部分地区,即使在2023年之后不再实施进一步减税降费和支出扩张,其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也已趋近于0。防范刚性支付危机在局部地区爆发是中国财政治理应有的底线思维。本文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除了转移支付、债务限额管理等激励地方政府突破预算约束实施财政扩张的制度性安排,超目标增长冲动和晋升激励也是侵蚀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的重要因素,面对不确定的内外部冲击,在积极财政政策更加有力的同时始终保持财政有一定可自主抉择空间,除了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更重要的是持续提高支出效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苑广睿  
一、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理论分析财政政策相机抉择,是相对于财政自动稳定器而言的,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情况,为达到预定的宏观调控目标,采取相应的公共支出和税收措施,是政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昉  罗汉武  
本文基于相机抉择原则在我国宏观调控中的实际运用,运用时间一致性、趋势性研究,对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分析,从制度背景、国情实际、自身特性及操作难度等方面分析相机抉择在运用过程中产生宏观调控实际效应偏差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丽凤  
推动技术进步的财政政策抉择李丽凤技术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生产过程,通过提高设备装备技术水平,改进工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决策水平,使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组合和产品要素发生变化,带动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建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段国旭  
一、反群体贫困与反地域贫困的政策分野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和度量贫困则是缕析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基础和关键。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将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最近的研究(魏后凯、邬晓
[期刊] 改革  [作者] 雷启振  汪小勤  
财政支农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重要渠道。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农规模不断扩大,但其总规模仍偏小,稳定性较差,其结构不合理未得到较大改进。应继续扩大财政支农规模,充分发挥其积极推动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财政支农结构;加快财政支农政策转型,从相机抉择到以"自动稳定器"为主的二者兼备。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丁绒  叶广宇  
通过构建土地财政规模倒U型效应的三层委托代理博弈均衡模型,对地方政府如何进行土地供应抉择进行了严谨的数理演绎,重新审视了激励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角色如何从"经营企业"演变至"经营城市",以及"经营城市"如何进一步加剧的内在逻辑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既有财政分权激励下,地方政府投入到商住用地供应及其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规模一般会高于中央政府的期望,而投入到保障房用地供应及其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规模一般会低于中央政府的期望,随着中央政府的更加集权,这一负面效应趋势得以有效扭转。在考虑官员晋升激励后,上述结论均得以加剧和强化。这为新常态下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逻辑机理的分析证据。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杨勇  商译彤  康欢  
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是新时代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高职院校经过从"扩张"到"提质"、从"示范"到"双高"、从"层次"到"类型"的发展历程,新时代下以建设"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为逻辑取向。以服务升级,智慧化建设;开放共享,融合化发展;学以成人,人本化办学;价值生成,精准化组群为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为应然向度。高职院校应激发内生动力,以文化引领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建立综合驱动,多元主体形成产教共同体;凝聚发展合力,以高水平专业群触发集聚效应;搭建技术支持,创设智慧育人环境;启动强基工程,优化"双师型"教师结构。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福林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理论擘画和全面部署,并确定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外开放实现内外经济互动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动力。基于此,首先,本文勾勒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交互发展的历程,尤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与现代化共生的关联性,并阐述了两者交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其次,对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与对外开放战略密切相关的若干重点议题展开探讨。最后,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思路。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范建鏋  
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经波折,中央与地方关系变动频繁,其中尤以财政权力的配置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造为核心线索。本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以历史的视角,以晚清迄今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为分析对象,力图做出一个较为全面的勾勒,并对隐含其中的财政逻辑做初步的评析。本文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大一统"传统的国家,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在集权的趋势中有着走向分权的倾向,当政府权力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时,如果能建立起一种良性应对机制可以较好地化解突发危机,尤其是突发的财政危机,那么,中央与地方关系则更有可能走上一条稳态均衡的道路。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尚希  邢丽  
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这个历程形成了"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这样一个改革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渐进性特征和很强的中国特色。展望今后的财政改革,在经济市场化基本完成的条件下,其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作用将更为凸现,构建"民生财政"将是下一步财政改革的具体目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立勇  李富强  
本文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检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产出效应、通货膨胀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产出效应还是通货膨胀效应,我国财政政策均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明显大于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并且其对产出的影响也更为持久,而在通货膨胀或价格效应方面也是如此,即扩张性财政政策对价格的影响远比紧缩性财政政策大且深远。对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结果可从价格和工资黏性的角度进行解释,而对于财政政策产出效应的非对称性检验结果可从公众预期、政府政策实践和消费者信用市场不发达等方面寻找原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