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25)
2023(4758)
2022(3940)
2021(3768)
2020(3106)
2019(6686)
2018(6736)
2017(12309)
2016(7148)
2015(8088)
2014(8386)
2013(7715)
2012(7344)
2011(6672)
2010(6895)
2009(6527)
2008(6283)
2007(5840)
2006(5332)
2005(5140)
作者
(20841)
(17552)
(17160)
(16647)
(10914)
(8273)
(7926)
(6777)
(6696)
(6325)
(6030)
(5941)
(5800)
(5701)
(5680)
(5357)
(5079)
(4984)
(4974)
(4915)
(4658)
(4299)
(4209)
(4130)
(3985)
(3959)
(3945)
(3790)
(3607)
(3595)
学科
(25637)
经济(25589)
管理(18722)
(14926)
(12197)
企业(12197)
(9684)
(9567)
中国(8810)
(8774)
土地(8060)
(7863)
(7390)
教育(6563)
方法(5981)
理论(5789)
业经(5780)
地方(5780)
(5655)
银行(5642)
(5463)
体制(5361)
农业(5176)
(4948)
金融(4941)
经济学(4899)
数学(4584)
数学方法(4475)
问题(4461)
制度(4147)
机构
大学(96114)
学院(95795)
研究(36689)
(34151)
经济(33095)
管理(32153)
中国(29719)
理学(25950)
理学院(25600)
管理学(25013)
管理学院(24833)
(22397)
科学(22394)
(19923)
(19158)
(18980)
(18158)
中心(17750)
研究所(16939)
农业(15564)
业大(14956)
(14550)
师范(14358)
(14163)
北京(14105)
财经(13832)
(13808)
(13741)
(12421)
技术(12352)
基金
项目(59674)
科学(45918)
研究(45655)
基金(41121)
(36445)
国家(36082)
科学基金(29625)
社会(27640)
社会科(25873)
社会科学(25867)
(23766)
教育(21925)
基金项目(20490)
(20327)
编号(19678)
自然(18026)
成果(17994)
自然科(17550)
自然科学(17542)
自然科学基金(17210)
资助(16702)
课题(15227)
重点(13783)
(13104)
(12634)
(12607)
(12051)
(11876)
(11735)
项目编号(11533)
期刊
(46397)
经济(46397)
研究(31780)
中国(29715)
(19406)
教育(18299)
学报(17681)
(15884)
科学(15659)
大学(13291)
管理(12822)
农业(12257)
学学(12182)
(11285)
金融(11285)
技术(8571)
业经(7742)
财经(7240)
图书(6636)
经济研究(6591)
(6360)
职业(6051)
(6015)
问题(6015)
(5546)
(5179)
论坛(5179)
书馆(5164)
图书馆(5164)
国土(5054)
共检索到1661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甘颖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土地调整为切入点,试图重新理解"集体"和土地集体所有权。尽管近年来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调整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各地仍有不少自发的土地调整实践,因为农民无论从生存权、农业生产效率,还是从集体供应公共品的能力方面,都对土地调整有诉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土地调整背后的政治逻辑,并发现土地调整的成功,需要村级组织不断处理过去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形成村庄秩序;也需要村集体不断将村民动员起来,无论是在土地调整方案的形成、钉子户的处理,还是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方面。正是在土地调整中,"集体"的土地权利可以被激活,"集体"的能动性可以得到发挥,因此,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给村集体留出实践其所有权的空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南平  
本文评述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中,理论研究争论不休的各种观点,探讨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现状,提出了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实现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徐俊丽  
集体所有权被认为是农地"三权分置"的制度基础,但因为如下问题而亟待深入改革:教条式"坚持"、形式化"落实"和虚无化"完善"。本文认为,基于历史经验、实践诉求和操作可行性,需要从功能角度出发推进农地集体所有权改革。"坚持"就是以服务"三农"、发展生产力和弥补市场失灵的实践标准来体现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落实"的重点是明确农地集体所有权人即承包户以完整财产权,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产权行使主体且经授权而拥有监督、管理农地之事权,作为中心签约者而服务于农业规模化。"完善"的主要内容是赋予集体经济组织对等的事权与财权,厘清自治组织和产权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同时亦需推进农地监管体制和征地制度等配套改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丁关良  周菊香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继瑞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从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等几个因素综合考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并完善农地集体所有制,不要在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上大动干戈。事实上,对市场经济而言,对农业经济效率直接相关的,不是土地的所有权机制而是良性的土地产权机制。所以,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可以考虑在明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行使主体的基础上,变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权为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通过对皖南阳春县"确权确股不确地"的虚拟确权模式进行分析,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农地的"虚拟确权"有哪些实践特征,它如何强化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二是在虚拟确权基础上的组织化土地流转是以怎样的机制运转的。对组织化的土地流转的讨论,是基于与另外两种常见的土地流转模式——行政化的和市场化的土地流转——相对比而展开的。在虚拟确权模式下,农户拥有的不再是具体地块,而是量化的股权。在确权方案的制定中,村民自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村民自治与土地集体所有权相辅相成,土地集体所有权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强化。在虚拟确权的基础上,阳春县实行了组织化的土地流转。这种土地流转有两个重要的实践机制:一是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实现了对土地的整合,二是通过村民动员的方式实现了对小农户的组织。无论在土地流转价格的协商中,还是在土地流转风险的控制上,小农户都被组织起来与大户进行谈判,这不仅使小农户拥有了更多议价权,也使他们探索出"土地保证金"制度,降低了大户毁约弃耕的风险。在阳春县的虚拟确权和土地流转实践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得到了激活,这种激活也有利于保护小农户的利益。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郑兴明  
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是筑牢农村集体经济基本盘的客观需要,契合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守集体所有底线的基本逻辑。本文基于《民法典》视角,阐释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政策逻辑,分析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三权分置”下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对于巩固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和实现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然而,受困于农民集体所有权行使主体虚化、宅基地利益主体复杂多元和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封闭性”等多重因素,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学术界需要加强法治实践研究,需要将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研究放置于国家法治建设的逻辑之下,在学术研究与法治建设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建议结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围绕着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从明晰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主体、强化集体所有权权能、建立新型宅基地管理模式等方面探索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实现路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哈罗德·德姆塞茨  徐丽丽  
本文对产权理论进行了拓展。除了关注外部性问题重要性的变化之外,作者还对交易的相当不同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些内容基本在朝着使资本主义比集体主义更有生产力的方向变化。虽然文中强调的交易本质或许与外部性问题之间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不排除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所以,文章讨论了参与交易活动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特征。此外,为了对其他主要的概念性和理论性讨论作补充,文章考察了相关历史事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米运生  罗必良  
为洞察农地集体所有权的本质,本文研究选择了功能主义而非传统的结构主义视角。从功能主义视角看,农地集体所有权承载了三重不同维度的制度功能: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关系、助推国家发展战略和保障农业基础性地位。然而,城乡"二元"思维和地方政府等既得利益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制度异化。这集中体现于《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农地发包方权利与义务的相关规定。本文研究表明:原本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制度功能以"权利"或"义务"的形式被转嫁到集体;作为"回馈",集体被赋予一定的农地处分权和隐性的收益权。制度异化导致的结果是:因缺乏资质与能力,有关集体"权利"和"义务"的诸多规定成为"写在纸上的制度"。制度异化助长了违规征地等问题,并影响到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本文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国土规章制度;明确地方政府需承担的应有职责;集体需要回归国家与农民之间的"中心缔约者"角色并获得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瑞雪  陈银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童列春  
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以集体成员、农用土地和农业产业为基础,针对农村群体生活安排而设计,旨在保障农民生存、农业生产和社会安全;它脱胎于公有权,是资源性质、社区性质的所有权,处于国家意志严格约束之下;它将农地归属于农民集体,排除了国家所有和私人所有,保障农业生产组织和农地资源整合。农民集体是群体主体,农地与道路、水利设施等财产协同发挥功能,通过生产经营机制实现运行,并得到多层次法律机制的保护。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姜红利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适宜的对象是集体经营性财产,不宜作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统一路径。统一的产权运行路径,难以兼顾集体财产的资源保障与财产增值功能,无法有效平衡公平与效益价值。将集体财产划分为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三种类型,并对不同财产构建侧重点不同的实现路径和具体机制是农民集体所有权实现的基本理念。这一分类推进理念既与国家强制性变迁方向一致,也是由农民集体所有权客体的复杂性所决定。集体资源性财产要完善承包经营制度,集体经营性财产要探索产权量化、统一经营的组织结构,集体非经营性财产则要构建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童列春  
虽然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存在虚化现象,利益关系人不明农地集体所有权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掏空了农地集体所有权,使之成为没有收益的财产权。但是,中国农地集体所有权的虚化属于功能性虚置,并且受制于粮食安全政策约束,它的一些权能处于潜伏状态。未来方向是优化农地权利体系、运用所有权的弹力性,发挥对外排除功能和对内调整功能。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晓军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日益社会化,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地域封闭性正在被打破,集体所有权的资本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体所有权资本化作为集体所有权的一种实现方式,有利于优化集体经济组织治理机制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未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的前提下,积极推进集体所有权的资本化和信托化制度设计,探索经营性集体资产所有权的退出机制,从而使集体资产能够通过流转实现其市场价值。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找回村庄政治的关键,是重塑集体调整土地的权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