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92)
- 2023(3688)
- 2022(2834)
- 2021(2667)
- 2020(1877)
- 2019(4191)
- 2018(3691)
- 2017(6937)
- 2016(3507)
- 2015(3731)
- 2014(3669)
- 2013(3652)
- 2012(3465)
- 2011(3359)
- 2010(3479)
- 2009(3387)
- 2008(3240)
- 2007(3004)
- 2006(2783)
- 2005(2165)
- 学科
- 农(20473)
- 济(19587)
- 经济(19570)
- 农业(13599)
- 业(10839)
- 土地(8140)
- 业经(7879)
- 农业经济(6423)
- 管理(5678)
- 发(5580)
- 中国(5194)
- 学(5159)
- 制(4970)
- 地方(4851)
- 村(4719)
- 农村(4702)
- 发展(4675)
- 展(4673)
- 问题(4176)
- 经济学(4104)
- 建设(3930)
- 收入(3781)
- 企(3565)
- 企业(3565)
- 方法(3519)
- 工作(3479)
- 策(3331)
- 分配(3322)
- 经济建设(3277)
- 体(3157)
- 机构
- 学院(55060)
- 大学(52416)
- 济(22443)
- 经济(21870)
- 管理(20560)
- 研究(19283)
- 理学(17687)
- 理学院(17475)
- 管理学(17190)
- 管理学院(17095)
- 中国(15785)
- 农(15521)
- 科学(11125)
- 京(11005)
- 农业(10853)
- 中心(9846)
- 业大(9759)
- 财(9477)
- 所(8862)
- 江(8688)
- 范(8679)
- 师范(8642)
- 研究所(7989)
- 农业大学(7433)
- 财经(7419)
- 省(7121)
- 经济学(7078)
- 院(6816)
- 州(6811)
- 师范大学(6757)
- 基金
- 项目(37753)
- 科学(30499)
- 研究(29976)
- 基金(27843)
- 家(23776)
- 国家(23484)
- 社会(21357)
- 科学基金(20362)
- 社会科(19864)
- 社会科学(19860)
- 省(15230)
- 基金项目(14840)
- 编号(12850)
- 教育(12767)
- 划(12042)
- 自然(11135)
- 自然科(10839)
- 自然科学(10838)
- 农(10727)
- 自然科学基金(10642)
- 成果(10474)
- 资助(9644)
- 村(9405)
- 国家社会(9073)
- 发(8980)
- 课题(8730)
- 部(8468)
- 制(8216)
- 重点(8174)
- 性(7887)
共检索到84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找回村庄政治的关键,是重塑集体调整土地的权能,完善集体土地制度。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杜鹏
基于农村土地内在的资源属性、社会属性和制度属性,土地调整不仅是集体产权的更新实践,而且也是村庄政治的生产实践。在土地调整过程中,组织动员、矛盾激活和"结平衡账"的辩证过程赋予了村庄自主化解矛盾和达成秩序的能力,村庄政治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进而形成与国家政治的良性互动。但是,以"确权"为导向的国家地权调控否定了集体土地制度的实践空间,逐渐侵蚀了村庄政治内核,村庄政治塌陷,村庄内部大量矛盾通过"上访"问题化。村庄政治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渐趋失衡,基层治理陷入深层困境。因此,村庄政治是村民自治和基层善治的基础,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强
本文通过考察发生在一个乡镇选举中的村民日常行动片断 ,对于时下村庄生活逻辑进行了初步分析 ,认为生存处境的离散状态导致的集体行动能力缺位以及乡村社会权力机制的制度性暗示引发的农民自动跟从 ,是解释村庄行动的重要变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梁琦
与以往所研究的“经营村庄”不同,“新经营村庄”以项目治理为导向,运用“经营”的行为逻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央逐步加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政策进程是项目进村的制度背景,中央财政的专项资金运作构成“新经营村庄”的体制性内涵。通过对村级组织经营行为的考察,从项目开源、优化配置、资源援引、产业提升的经营路径剖析“新经营村庄”的“新”经营和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新经营村庄”是一种以项目为要素并耦合村庄公共利益的经营行为。村级组织通过引入项目资源并以村庄公共利益诉求为导向的“项目-治理”的治理逻辑,能够再生产出村庄治理效能、产业发展、公共利益,从而实现村级治理组织化、产业发展持续化、公共利益取向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白呈明
"理解80%中国农村的80%现象"驱使我们去深切地关注和观察中国普通村庄日常生活中的村民自治,以便更好地把握我国村民自治的基本样态和真实逻辑,而不为"明星"效应所左右。村民自治是一种制度,也是一种生活,它将在现代民主、法治和传统文明的契合中不断进步。
关键词:
普通村庄 村民自治 生活逻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梦真 吕晓
探究宅基地功能转型机理可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因村施策实施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参考。对此,论文在辨析宅基地功能转型概念的基础上,构建宅基地功能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并依据山东省沂南县两个典型村庄案例,利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宅基地主导功能变化与村庄的兴衰、发展方向密切相关,集聚提升类村庄在稳固宅基地保障功能的基础上,村集体通过制定科学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提升改造,促使宅基地生活居住功能不断升级,并向以文化、生态功能等为主导的多元复合方向转型;搬迁撤并类村庄因要素流失导致宅基地空闲废弃问题较为严重,基层政府通过局部搬迁定位、禁止建设要素投入、宅基地开发规划等途径促进闲置宅基地向非农生产、生态复合功能转型;村庄内、外部的要素交流与配置为宅基地功能转型提供驱动力,推动宅基地功能由单一的居住保障向多元复合化方向转型。因此,未来要根据不同类型村庄的要素配置概况,因地制宜制定宅基地管理机制和用地标准,将村庄规划以及宅基地高效利用相结合,实现宅基地功能与人口、产业等要素配置的协同转型发展。
关键词:
宅基地 功能转型 土地利用转型 扎根理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逸 纪晓岚
伴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由此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于村庄内部形成了多重性的影响,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历经了人民公社、乡镇企业、乡政村治阶段,这一系列的制度变革是村庄自身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了顺应不同时期村庄自身的情境变化,村庄内部的治理结构与形式也因此发生着改变。村庄由原本的高度集权化、行政化的传统集体化时代,逐步转向于顺应市场经济要求,更为多元管理主体、多重管理手段、产权更为明晰的新集体化时代。新集体化时期强调村级集体经济对于村庄的多重构建,这与传统集体化时期的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特别体现在村庄治理场域空间内。由此形成了新的村庄治理模式,即村庄的经营性治理模式。模式借鉴了以往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手段,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义媛 甘颖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以土地调整为切入点,试图重新理解"集体"和土地集体所有权。尽管近年来的土地制度改革使土地调整的空间不断被压缩,各地仍有不少自发的土地调整实践,因为农民无论从生存权、农业生产效率,还是从集体供应公共品的能力方面,都对土地调整有诉求。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土地调整背后的政治逻辑,并发现土地调整的成功,需要村级组织不断处理过去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形成村庄秩序;也需要村集体不断将村民动员起来,无论是在土地调整方案的形成、钉子户的处理,还是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方面。正是在土地调整中,"集体"的土地权利可以被激活,"集体"的能动性可以得到发挥,因此,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给村集体留出实践其所有权的空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辉 朱静辉
农田水利建设不仅是一个资金投入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村庄水利合作能力,即在有效对接村庄外大水利的同时,经营村庄内的小水利,使大水利和小水利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安徽省长丰县两个村庄水利案例表明:农村大水利历经了"统"、"统分结合"、"分"等逻辑嬗变后,与小水利的竞争关系不断加强;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水利事业的组织性程度降低,水利的公共性从村级组织开始瓦解,水利越来越成为村民组、特别是村民的私事;村民进行水利合作所能依托的组织资源越来越少,水利合作的制度环境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强化村级组织在水利合作过程中"统"的作用,将分散村民组织起来与大水利对接,并因地制宜地开展小水利合作,这是当前乡村水利建设...
关键词:
水利合作 内生性合作资源 水权制度改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嘉鸿 贾林州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农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
关键词:
组织租 村社理性 小农村社制度 乡土伦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新农村建设 村庄规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为径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文章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
农民市民化 新农村建设 村庄规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精准扶贫要求精准帮扶,驻村帮扶有利于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结构-行动"理论框架下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作为贫困村不同治理主体,其利益诉求并不一致,各自遵循不同的行动逻辑。驻村干部"目标差异"的行动逻辑和村干部"工具理性"的行动逻辑,建构起两种不同理想类型的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分别是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和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合作型治理主体结构使得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有效发挥扶贫作用,冲突型治理主体结构则不利于贫困村的脱贫攻坚。贫困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需要发挥村干部的主体性作用,完善驻村干部考核机制,平衡扶贫资源禀赋差异性,发挥驻村帮扶对于精准扶贫的最大功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