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43)
2023(4462)
2022(3760)
2021(3592)
2020(3078)
2019(6795)
2018(6630)
2017(13859)
2016(7435)
2015(8023)
2014(7950)
2013(8097)
2012(7593)
2011(6912)
2010(7128)
2009(6842)
2008(6799)
2007(6411)
2006(5903)
2005(5277)
作者
(20757)
(18601)
(17541)
(16994)
(11088)
(8791)
(7991)
(6959)
(6819)
(6231)
(6181)
(5888)
(5672)
(5627)
(5479)
(5281)
(5217)
(5176)
(4988)
(4965)
(4542)
(4472)
(4357)
(4313)
(4154)
(4066)
(3957)
(3856)
(3680)
(3613)
学科
(43984)
(39246)
经济(39215)
(32738)
农业(29064)
管理(17099)
(12513)
企业(12513)
业经(11996)
方法(11993)
数学(11428)
数学方法(11375)
土地(10847)
农业经济(9680)
(9436)
(9043)
农村(9038)
(8251)
(8062)
中国(7893)
地方(7151)
(7150)
(6681)
劳动(6681)
(6641)
发展(6566)
(6565)
收入(6457)
及其(6314)
(6304)
机构
学院(109396)
大学(104329)
(52381)
经济(51540)
管理(44241)
(42264)
理学(38702)
理学院(38404)
管理学(37865)
管理学院(37701)
研究(37407)
农业(32012)
中国(31736)
业大(24567)
(21625)
科学(21264)
(21252)
农业大学(19752)
(19173)
中心(18602)
研究所(17075)
财经(16923)
(16768)
经济管理(15639)
(15518)
(15020)
经济学(14592)
(13919)
(13629)
经济学院(13351)
基金
项目(71326)
科学(57021)
研究(53725)
基金(53451)
(46184)
国家(45678)
科学基金(39446)
社会(35860)
社会科(33640)
社会科学(33629)
基金项目(28887)
(28293)
(25891)
自然(24603)
自然科(23999)
自然科学(23994)
自然科学基金(23560)
编号(22996)
(22414)
教育(22283)
资助(21027)
成果(17167)
(17030)
(16208)
(15650)
重点(15178)
国家社会(15110)
(14996)
(14661)
(14399)
期刊
(64815)
经济(64815)
(49243)
农业(33273)
研究(29663)
中国(25835)
科学(17323)
业经(17011)
学报(16799)
(15418)
(15001)
金融(15001)
(14634)
大学(13953)
学学(13830)
农业经济(13262)
农村(13082)
(13082)
管理(11258)
问题(10255)
世界(9006)
农村经济(8819)
财经(8065)
经济问题(7939)
技术(7806)
(7585)
经济研究(7273)
资源(7020)
(6833)
社会(6663)
共检索到168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许庆  章元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土地调整破坏了农民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从而削弱了农民的长期投资激励。本文将农户的长期投资划分为两类,“与特定地块不相连的长期投资”以及“与特定地块相连的长期投资”,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调整对农户的这两类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是不同的。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减人减地”使农户的第一类长期投资大幅度下降,“增人增地”对农户的第一类长期投资没有什么影响;“减人减地”和“增人增地”对农户的农家肥使用量都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减人减地”导致的以及大调整所可能导致的第一类长期投资的减少完全归咎于土地调整所导致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铁  孟令杰  
本文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对土地调整与农户长期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第二轮承包实施以来,江苏省并没有发生频繁的土地调整。除了2000—2005年的大调整对农家肥的施用强度有显著影响之外,土地调整对农户在土地上的长期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对农户长期投资产生显著影响的是非农收入的比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土地作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其分配方式及其稳定性状态直接决定了农民的生计和对未来生活的预期。然而,中国农村地权的模糊性和不稳定性曾一度长期存在,既抑制农民生产稳定性预期的形成,也催生出农民的地权博弈策略。本文研究发现,长期地权不稳定的地区,农民更为认同“读书改变命运”,或通过提升人力资本以“逃离”不稳定的生存环境,或通过教育信号显示以强化家庭地权竞争力量。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估计结果表明,地权稳定性不足的村庄农户具有更高的教育投资水平、受教育年限更长,且更不认同“读书无用论”;地权不稳定作为历史遗产会形塑“读书重教”的集体意识。本文强调,中国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翁艺青   胡新艳  
就近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往农民在县域定居多归因于户籍制度和生活成本等因素,但却难以解释在户籍制度松动和经济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就近进城的基本趋势。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村社中,农民将土地视为“命根子”,地权稳定性成为农民行为决策的重要准则。因此,本文基于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民进城路径选择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对农民就近进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地确权产生的财产功能效应和生产功能效应分别给农民带来了“离乡非农就业”“留乡守土务农”两种激励导向,而就近进城则成为农民选择的兼容性策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更能促进东中部地区农民和家庭女性劳动力占比低的农民选择就近进城。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在农地确权情况下,农民农业兼业的意愿增强,从而促进其就近进城。笔者认为,农民进城路径选择隐含着深刻的产权经济学含义,这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以县域经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理解。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邹秀清  
定性分析了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的可能影响,并利用抽样调查的数据对农民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与土地产权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揭示,在调查区域,农民的土地产权稳定性意愿并未得到尊重,即农民意愿对土地产权稳定性未能发挥显著影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谢琳  
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已经备受关注,但对外出务工农民性别差异的讨论尚不多见。基于宗族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权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地权稳定性与不同性别劳动力非农转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调整表征的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其次,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宗族非正式治权的强弱是影响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选择的关键情境。其一,宗族绝对势力的强弱使得地权稳定性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分化。其二,与宗族相对势力对比非均衡相比,宗族相对势力对比均衡可以有效弱化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相互制衡的宗族非正式治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权变动对农地纠纷产生的影响,确保农地调整中土地分配相对公平,从而起到维护地权稳定的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以及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俞海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Loren Brandt  张林秀  
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性、土地流转等农地产权制度对农地资源的影响一直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农地制度绩效评价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建立土壤肥力变化的社会经济及政策影响因素模型 ,利用 6省 1 5县市 1 80个样本地块在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 2 0 0 0年的土壤实验数据 ,结合同时期这些样本地块所在生产小组的社会经济调查数据 ,对于地权稳定性、农户间非正式土地流转等社会经济及政策因素如何影响农地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模型估计结果表明 :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有助于改善农地土壤的长期肥力 ;农户之间的非正式土地流转容易造成农地土壤长期肥力的衰退 ,但对土壤的短期肥力无显著影响 ;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熊鑫钰  陈德智  
以材料化工行业的研发人员为对象,探究工作激励与研发人员工作稳定性关系,并考虑市场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企业的激励政策会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稳定性,市场不确定性会对这种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孟君  章子豪  黄安胜  
基于现代产权理论和土地产权稳定性三维模型,从理论上分析林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机理和三重效应(保证效应、收益效应和交易效应),进而对福建省三大林区进行调研,利用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从事实稳定、法律稳定和感知稳定3个维度实证林地产权稳定性对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法律和感知层面的产权稳定性对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具有重要激励作用;产权稳定性促进了农户对林业基础设施的资本和劳动要素投入;林地经营面积、村庄经济对林业基础设施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产权稳定性对营林面积大的农户林业基础设施投入影响大于对小规模营林农户的影响。因此,在林权深化改革工作中未确权的要尽快落实,已确权的要强化产权保护和管理;加大法律法规和林改政策的宣传力度,重视农户对产权的主观感知;鼓励林地流转,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促进规模化经营;完善配套金融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祖辉,钱文荣,毛迎春  
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已进城农民的问卷调查和定量分析表明,进城农民大多在城市社会的融入度较高。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还有1/4左右的人有重新回农村的想法;户口依然是判断进城农民是否“市民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有效地帮助新进城农民尽快适应城镇的工作和生活,对于实现农民市民化具有重要意义;类似浙江省这样经济发达的农村已具备较好的创业环境,因此一些受教育程度高、创业能力较强的进城者回乡创业的欲望较为强烈,城镇如何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贺欣  杜鑫  
本文在借鉴期权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对2006-2013年间成功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上市公司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公司总经理的期权激励会显著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行为,期权激励相对价值越大,非预期新增长期投资越多,设置高于公司以往业绩的行权条件也表现出显著的激励效果,但行权期限没有影响企业长期投资行为。因此,各企业在设计股票激励计划时应关注CEO激励方案的设计,关注期权激励相对于高管的价值和行权条件的设计,以提高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俪娜  罗必良  胡新艳  张同龙  
地权稳定性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已有研究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利用广东省雷州市祖宗地现象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土地调整频次低和地块持有期限长为特征的祖宗地,相较于普遍的家庭承包地,所引致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比例更高,且该结果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这意味着,祖宗地现象为稳定地权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经典命题提供了新证据。基于此,在现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下,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加强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对保持和有序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孔祥建  
本文从地权稳定性、农地长期投资及农业绩效之间逻辑关系的文献综述出发,利用农地投资回收模型主要分析了农地地权期限对农户投资水平、农业技术选择、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农地流转的影响。基于效率与公平权衡中国农地所有制改革,当前最有效率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制,推行使用权创新——土地承包权物权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连华  霍学喜  
稳定的农地产权能够激励农户农地投资,有助于促进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确权是稳定农地产权的重要正式制度安排,即稳定地权是新一轮土地确权承载的重要功能。基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以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数据,采用Logit和Ologit模型,从村庄内家庭土地不平等视角分析土地确权对农户地权稳定性感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新一轮农地确权的地权稳定效应。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33.79%的农户已完成新一轮土地确权颁证,62.64%的农户认为研究地块在未来不会被重新调整,即感知的地权稳定性水平较高。新一轮土地确权显著强化了农户的地权稳定性感知,且在控制村庄内土地不平等的情境中具有更高的强化效果;村庄内家庭土地不平等对农户地权稳定性感知具有显著的弱化效应,且土地不平等在土地确权对农户地权稳定性感知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在“三权分置”产权制度改革中,政府应重视规范土地确权程序,加强产权制度改革宣传和信息披露,同时,注重以政策调整和市场配置相结合的方式,降低土地不平等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体欣  朱蕾  伍海涛  
本文从金融的供需主体——金融机构和农户的角度,来探讨农村金融发展问题。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和金融机构的成本收益分析,得出了地权稳定性越好,则农村金融供需双方的供给和需求越大的结论。以此得出政策启示,稳定农地产权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