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76)
2023(3078)
2022(2622)
2021(2378)
2020(2005)
2019(4486)
2018(4402)
2017(8320)
2016(4643)
2015(5186)
2014(5074)
2013(5124)
2012(5102)
2011(4684)
2010(4680)
2009(4386)
2008(4141)
2007(3685)
2006(3336)
2005(3081)
作者
(17008)
(14393)
(14070)
(13344)
(9160)
(7115)
(6385)
(5676)
(5622)
(5145)
(5040)
(5005)
(4939)
(4812)
(4624)
(4539)
(4286)
(4273)
(4238)
(4223)
(3782)
(3591)
(3517)
(3339)
(3307)
(3303)
(3106)
(3080)
(3034)
(3031)
学科
(17899)
经济(17874)
管理(10419)
(9869)
(8495)
土地(7989)
(6113)
企业(6113)
方法(6100)
中国(5531)
数学(5251)
(5248)
数学方法(5168)
经济学(4073)
(3777)
问题(3662)
农业(3618)
业经(3537)
(3422)
金融(3422)
环境(3420)
(3244)
(3125)
银行(3093)
(3039)
(2843)
贸易(2842)
(2816)
地方(2775)
(2773)
机构
大学(69557)
学院(67416)
研究(31978)
中国(24294)
科学(23871)
(23415)
经济(22844)
(21934)
管理(20423)
(18917)
农业(17931)
(17658)
研究所(17556)
理学(17022)
理学院(16661)
管理学(16156)
管理学院(16060)
业大(15856)
中心(14021)
(12354)
(12025)
农业大学(11584)
(11574)
(11497)
北京(11160)
科学院(10870)
实验(10404)
(10301)
实验室(10040)
资源(9666)
基金
项目(48802)
科学(36583)
基金(35248)
(34882)
国家(34639)
研究(28664)
科学基金(26961)
自然(20707)
自然科(20054)
自然科学(20041)
自然科学基金(19689)
(18299)
基金项目(18227)
(17426)
社会(16541)
社会科(15483)
社会科学(15475)
资助(15052)
计划(12286)
教育(12272)
重点(12180)
科技(11761)
(10755)
(10433)
编号(10195)
科研(10096)
(9649)
专项(9373)
(9367)
创新(8939)
期刊
(27103)
经济(27103)
学报(19912)
中国(19899)
(19457)
研究(18404)
科学(17471)
大学(13346)
农业(13116)
学学(12810)
管理(7544)
(7317)
(7168)
资源(6079)
业大(6040)
(5746)
金融(5746)
教育(5572)
农业大学(4987)
国土(4836)
(4709)
土地(4496)
林业(4412)
经济研究(4201)
自然(4024)
业经(3993)
财经(3966)
中国农业(3951)
科技(3908)
技术(3679)
共检索到107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蒋志刚  李迪强  
以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 和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为例,探讨了土地覆盖变化对中国野生动物的影响和如何在土地覆盖变化的大背景下保存濒危物种。普氏原羚和麋鹿是我国的特有动物。由于近代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普氏原羚分布面积由大变小,濒临绝灭;而随着农田开垦、栖息地丧失,麋鹿最终在野外绝灭。普氏原羚和麋鹿是我国野生动物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典型例子。土地覆盖变化是我国野生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在土地覆盖变化的大背景下保存濒危物种的途径有两条: ①在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点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对那些已经在野外绝灭,濒临绝灭的野生动物,采取人工圈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易湘蓉  王秀磊  周慧  李迪强  刘毅  
为了给普氏原羚的生境评价、迁地保护和管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采用笼养饲喂法,在青海湖鸟岛选择优势植物20种,于2004年8~9月对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岛保护站2只人工饲养的普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试2只普氏原羚日取食量最大的植物是苣荬菜,(1.93±0.10)kg,最少的植物是冷蒿,(0.13±0.04)kg.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豆科、菊科、禾本科植物是普氏原羚采食的主要植物类群,其次是蔷薇科、蓼科等植物.根据选择性指数平均值(SI),主要植物的喜食性顺序可分嗜食、喜食、可食和厌食4个等级:嗜食苜蓿、青海棱子芹、苣荬菜、西伯利亚滨藜、蕨麻(SI﹥1.5);喜食野滨藜、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摆万奇  柏书琴  
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基本涵义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阐述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 简称LUCC) 的全球环境效应,分析了它在国际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概括总结了我国LUCC 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是一个多学科研究领域,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和预测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LUCC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覆盖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全球和区域综合模型;·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静  张丽  韩瑞丹  郑艺  
研究中东亚干旱区2001-2013年期间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潜在自然植被的影响程度,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基于气象数据和综合顺序分类法(comprehensive and sequential classification system,CSCS)模型模拟了中东亚干旱区的潜在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其次基于2001-2013年的MODIS土地覆盖数据集分析了土地覆盖变化情况,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研究了潜在自然植被的人类占用强度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潜在自然植被以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摆万奇  赵士洞  
本文综述了全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主要模型,重点介绍了植被模型和引入社会驱动力的LUCC模型,并归纳出LUCC模型的以下发展趋势:①新一代的LUCC模型应该能够模拟LUCC的主要社会经济和自然驱动力,包括从LUCC到驱动力和全球变化的主要反馈关系;②具有明确的空间关系,能够以适当的空间分辨率,比较好地预测长期的(50~100a)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及有关的生物物理参数,如植被特征、资源的积聚和退化等;③能够更好地认识LUCC与其主要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动态和后果;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对政策、技术进步、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市场变化等社会变量的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雪冉  胡振琪  许涛  朱琦  
分析2000—2010年呼伦贝尔草原土地覆盖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趋势,揭示生态工程实施效果,为草原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2000、2005和2010年的3期Landsat 4/5TM遥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进行监督分类,得到各时期的土地覆盖分布图,通过制作不同时期不同地类间的转移矩阵,定量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类之间的相互转换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草地年均减少面积为3 063.03hm2,与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湿地发生剧烈转换;水域年减少面积为3 960.98hm2,与湿地和未利用土地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茜  于德永  孙云  郝蕊芳  刘宇鹏  刘阳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有效适应气候变化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研究表明,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过去,科学界致力于削减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论文重点阐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生物地球物理影响机制,总结土地利用/覆盖与气候变化定量关系的研究进展,得出现阶段研究存在四点不足:1缺乏景观格局与气候过程关系的认识;2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下垫面的影响;3区域气候模式存在局限;4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指出基于可持续性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郝星耀  臧淑英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这种变化进行数量化的描述.该文以大庆市为实例,介绍了以TM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土地覆盖信息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以时间为自变量的三次方程,来描述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的动态情况.该文还介绍了方程参数显著性检验的方法,并通过对方程进行多次求导,得到新的方程,来描述研究期间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变化速度、加速度以及加加速度.从实例分析的结果来看,所建立的方程可以准确、全面地表达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情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秀兰  
土地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 ,而人类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利用 ,从而改变其生存环境。因此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的变化。故在全球变化和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 ,人口因素常被作为综合参数来反映人类活动在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中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中人口与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及人口与土地利用动态度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建立了人口与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之间的定量模型。这些模型不仅适用于对现阶段人口条件下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与人口之间关系的分析 ,同时也可用于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预测 ,对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杨鹏  
进入 90年代以来 ,随着全球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 ,土地利用 /土地覆盖变化 (LUCC)研究已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出现了很多新的趋势。本文将对目前国际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介绍 ,以为我国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成武  黄利民  
文章从LUCC计划研究的主要内容入手,探讨了其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我国LUCC研究的新思路:(1)从研究的空间尺度来看,应遵循"先局部、再整体;既分工、又合作"的研究思路;(2)从研究的时间尺度来看,应遵循"聚焦近期、兼顾历史、瞄准未来"的研究思路,用考古等研究方法重现5000多年来各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状况,建立与竺可桢先生建立的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序列相匹配的LUCC变化序列;(3)从研究的技术手段来看,应注意多源信息的复合使用,重视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集成使用)的运用;(4)开展跨学科研究;(5)结合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开展研究;(6)加强理论集成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凤荣  
200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首次在其官方文件中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 S),得到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领域广泛和热烈的响应。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领域有专家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耕地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工作,均可借鉴Nb S理念。吉林省梨树县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少耕)模式,就是一种基于此理念的黑土地保护方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佑启,何英彬  
尺度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详尽地阐述了尺度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复杂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尺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了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尺度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广胜  王玉辉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引起全球变化的主导因子———人类活动, 关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文中基于地球表面的能量与水分平衡方程, 从理论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对于气候的反馈作用, 研究表明:①植被对于降水的作用不大,植被的存在有助于减少径流,增加保水能力, 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有减缓作用; ②植被对于气候变化的作用是增温还是降温须视具体地点的情况而定; ③对于中纬度地区,当下垫面反射率的变化与径流量的变化满足以下关系时:Δf= 5 Δα×10- 4g/cm2 ·min下垫面变化对于地表温度无影响。这表明在制定全球变化对策时必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