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10)
- 2023(9413)
- 2022(8063)
- 2021(7111)
- 2020(6049)
- 2019(13819)
- 2018(13540)
- 2017(27012)
- 2016(14437)
- 2015(16388)
- 2014(16625)
- 2013(16562)
- 2012(15639)
- 2011(14290)
- 2010(14550)
- 2009(13512)
- 2008(12957)
- 2007(11719)
- 2006(10602)
- 2005(9606)
- 学科
- 济(89609)
- 经济(89538)
- 管理(42059)
- 业(38631)
- 方法(35641)
- 数学(32292)
- 数学方法(32122)
- 企(30475)
- 企业(30475)
- 地方(19515)
- 中国(17813)
- 农(17536)
- 财(17399)
- 学(16007)
- 业经(14772)
- 地方经济(13231)
- 农业(12411)
- 制(12269)
- 贸(11604)
- 贸易(11597)
- 易(11096)
- 经济学(10558)
- 务(10543)
- 财务(10527)
- 环境(10517)
- 财务管理(10493)
- 融(10150)
- 金融(10149)
- 理论(10055)
- 企业财务(10024)
- 机构
- 学院(216715)
- 大学(216254)
- 济(102206)
- 经济(100315)
- 管理(81269)
- 研究(72694)
- 理学(69863)
- 理学院(69053)
- 管理学(67984)
- 管理学院(67584)
- 中国(56123)
- 财(46184)
- 京(44338)
- 科学(40818)
- 财经(37128)
- 所(36025)
- 经济学(33930)
- 江(33785)
- 经(33734)
- 农(33499)
- 中心(33245)
- 研究所(32091)
- 经济学院(30524)
- 业大(29705)
- 北京(27619)
- 财经大学(27424)
- 范(27289)
- 师范(27045)
- 州(26180)
- 院(25921)
- 基金
- 项目(136957)
- 科学(108775)
- 基金(101159)
- 研究(100527)
- 家(87045)
- 国家(86312)
- 科学基金(74722)
- 社会(67560)
- 社会科(64225)
- 社会科学(64208)
- 基金项目(53219)
- 省(52734)
- 教育(47484)
- 自然(46326)
- 自然科(45249)
- 自然科学(45241)
- 自然科学基金(44516)
- 划(43378)
- 资助(42236)
- 编号(39386)
- 成果(32083)
- 部(31638)
- 重点(30702)
- 发(29886)
- 国家社会(28768)
- 课题(27887)
- 教育部(27886)
- 创(27876)
- 人文(27139)
- 大学(26640)
- 期刊
- 济(118724)
- 经济(118724)
- 研究(68431)
- 中国(44763)
- 财(36776)
- 学报(30778)
- 管理(30564)
- 农(29314)
- 科学(29310)
- 大学(24113)
- 学学(22885)
- 教育(20994)
- 融(20795)
- 金融(20795)
- 经济研究(20366)
- 财经(20195)
- 技术(19484)
- 农业(19204)
- 经(17499)
- 业经(16872)
- 问题(15329)
- 技术经济(12851)
- 贸(12079)
- 统计(11980)
- 商业(10717)
- 策(10482)
- 世界(10386)
- 国际(9758)
- 经济问题(9757)
- 决策(9543)
共检索到332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朱道林
本文认为,土地作为总量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市场配置中必须以保障生产功能为基础与前提;在宏观经济体系中,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经济关系、供求关系都由宏观经济体系中客观的“生产性需求”状况决定。因此,在土地供应实践中,应以生产性需求为前提和基础,确定土地供应方向、结构与节奏,遵循市场原则并发挥市场主观能动性,实现理性供应。
关键词:
土地要素 土地供应 生产性 关系探讨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丁宗胜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并非名义收入的倍增而是实际收入的倍增,其实际意义是希望能够缩小当前日益扩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价格与居民收入倍增紧密相关,过度的价格上涨会吞噬居民收入倍增的效果。在阐述居民收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价格与居民收入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而探讨保证价格稳定前提下的居民收入倍增。
关键词:
价格 居民收入倍增 辩证关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丰雷 魏丽 蒋妍
研究目的:构建包含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机制,并应用中国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方法:理论—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引入土地要素后扩展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2)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贡献率为11.01%;(3)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源泉不同:东部地区更多地依赖于资本的贡献(87.62%),中部地区的土地要素贡献突出(17.66%),而西部地区劳动的贡献显著(14.93%)。研究结论:土地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显著的,保持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需要制定和实施一个好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应尽量体现出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雨恒 覃莉 姚树荣 路乾 杨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其土地要素空间配置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国家促进城乡土地要素空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举措之一,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和贡献往往被忽视,且存在争议。本文使用全国2006—2022年县域内增减挂钩项目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评估了县域内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县域内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地区生产总值水平,在推动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正向政策效应。县域内增减挂钩通过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和充实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和邻近中心城市的地区、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区以及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增减挂钩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大。研究结论对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建设统一的土地资源要素市场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治
文章立足资源型城市,着眼于宏观经济中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以山西省为例,利用Lilien指数对城市生产要素配置进行测度,并利用面板数据构建模型研究其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劳动力配置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力配置效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反之,则起到阻碍作用。依此结论,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进程中首要应该建立资源要素错配的修正机制。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龚晓红 庞新军
统筹城乡土地是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通过资源和资本两方面来发挥的。通过土地资本化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土地城市化、工业化。利用土地资本化,加速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促进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进而带动经济增长。作者利用1997~2008年重庆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而短期均衡调整力度不大。土地资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时滞性,而且存在着弱化的现象。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实现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功能,要从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志才
本文基于要素配置的动态性和路径选择性构建模型,测算无劳动力、资本错配下的收入差距,并且实证研究要素错配对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实际状态相比,无要素错配状态下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小,意味着要素错配恶化了地区间收入差距;要素错配加剧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如2016年由于要素错配的存在,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的阻碍效应提高20.5%,且整体上引起经济增长缺口达到4.6%;较高的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均消费均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而要素错配又加剧这种阻碍效应,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涛 薛领
文章基于2006—2018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构建空间权重矩阵,运用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非线性冲击。结果表明:云南省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受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失衡的影响,科技人员和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较弱;而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质量影响较大;在不同的调节机制作用下,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门槛特征,科技创新介入使得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呈现“梯度式”增强的特征;固定资产投资在土地要素影响经济增长质量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呈现“梯度式”减弱的特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赵晓波
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土地要素与制度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用我国1 99 9-200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影响的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土地要素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璋 唐忠 樊步青
经济增长有赖于要素投入,在我国当前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土地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素单元,研究其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构建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并对比土地要素投入对于工业与服务业部门产出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包含土地要素的索洛模型仍然存在平衡增长路径,但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组合配置效率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土地要素投入的增长率高于劳动力要素时,经济持续增长,反之技术进步才能使得经济持续增长。且进一步构建包含结构关系和总量关系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耦合协调度。测算数据表明:我国此两要素的协同水平处于初级协调状态,东部地区协同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最低。未来地方政府应注意发挥本地优势,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提高不同要素资源的组合配置效率,发挥土地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的协同效应。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沛怡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在此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不仅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而且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要正确认识并有效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关系。文章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阐述协调推进二者共同发展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周志太 程恩富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经济自由主义及其表现形式,从萨伊定律到供给学派再到新供给经济学发展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剖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其对立学派即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建立供给侧为主、需求侧为辅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经济发展动力体系,即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诸多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松龄 白凡
2010年"中消协"的年主题是"消费与服务",这一主题就是强调消费维权工作要紧密围绕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做好服务工作,服务广大消费者,服务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和谐。3月13日,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和本刊编辑部在湖南师范大学红楼联合举办了一次"消费与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里选登部分发言与论文。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明月 张志鸿 胡竹枝
利用1996~2016年广东省土地要素与经济增长等面板数据,综合运用C—D生产函数、岭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测算不同内涵情境下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差异。结果表明:(1)仅考虑土地要素的资源属性或资产属性,土地要素投入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存在差异,前者贡献率为20.82%,后者为19.62%;土地要素更多的以资源的形态发挥作用。(2)同时考虑土地要素的资源属性和资产属性,土地要素投入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56%;科技进步、资本、劳动力投入相应的贡献率分别为35.35%、23.11%、18.99%。研究发现,土地要素同时以资源和资产形态促进经济增长,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属性,测度出的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为真实、准确。
[期刊] 财会通讯(综合版)
[作者]
苏丹宁
剩余收益模型使用公司报告期的账面价值与预期收益,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估价模型。会计稳健性通过影响会计盈余进而影响剩余收益模型的预测精度。当公司处于资产的扩张期和高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