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7)
- 2023(13175)
- 2022(11699)
- 2021(11110)
- 2020(9322)
- 2019(21489)
- 2018(21403)
- 2017(41540)
- 2016(22814)
- 2015(25347)
- 2014(25519)
- 2013(25372)
- 2012(23246)
- 2011(20821)
- 2010(20646)
- 2009(18729)
- 2008(17884)
- 2007(15512)
- 2006(13366)
- 2005(11608)
- 学科
- 济(89409)
- 经济(89323)
- 管理(63314)
- 业(59186)
- 企(48164)
- 企业(48164)
- 方法(40534)
- 数学(35059)
- 数学方法(34646)
- 农(25870)
- 学(23624)
- 地方(22333)
- 财(21996)
- 中国(21922)
- 业经(19569)
- 农业(17480)
- 环境(16600)
- 制(15949)
- 理论(14726)
- 和(14513)
- 贸(13916)
- 贸易(13906)
- 务(13837)
- 财务(13770)
- 技术(13764)
- 财务管理(13747)
- 易(13432)
- 企业财务(13046)
- 划(12773)
- 银(12338)
- 机构
- 大学(316814)
- 学院(315219)
- 管理(125469)
- 济(118416)
- 经济(115578)
- 理学(109422)
- 理学院(108103)
- 研究(106318)
- 管理学(106087)
- 管理学院(105534)
- 中国(77307)
- 科学(70543)
- 京(68339)
- 农(57107)
- 所(53782)
- 财(52848)
- 业大(52318)
- 研究所(49654)
- 中心(49129)
- 江(46689)
- 农业(44763)
- 范(43397)
- 财经(43000)
- 师范(42929)
- 北京(42590)
- 院(39171)
- 经(39139)
- 州(37832)
- 师范大学(34832)
- 经济学(34552)
- 基金
- 项目(226241)
- 科学(176939)
- 基金(163267)
- 研究(162005)
- 家(143563)
- 国家(142393)
- 科学基金(121773)
- 社会(100020)
- 社会科(94579)
- 社会科学(94550)
- 省(90431)
- 基金项目(88525)
- 自然(81811)
- 自然科(79784)
- 自然科学(79763)
- 自然科学基金(78318)
- 划(75543)
- 教育(73620)
- 资助(66564)
- 编号(65803)
- 成果(52298)
- 重点(50765)
- 部(48812)
- 发(48374)
- 创(46440)
- 课题(45264)
- 科研(43469)
- 创新(43367)
- 计划(42082)
- 大学(41374)
- 期刊
- 济(128519)
- 经济(128519)
- 研究(88009)
- 中国(60623)
- 学报(55634)
- 农(51617)
- 科学(50552)
- 管理(43240)
- 大学(41038)
- 财(39144)
- 学学(38614)
- 农业(35856)
- 教育(33810)
- 技术(26845)
- 融(23978)
- 金融(23978)
- 业经(22214)
- 财经(19882)
- 经济研究(19149)
- 业(18135)
- 图书(17870)
- 问题(17090)
- 资源(17043)
- 经(16882)
- 科技(16430)
- 版(15931)
- 理论(15002)
- 业大(14664)
- 技术经济(14539)
- 现代(14036)
共检索到449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元村 王秀红 岳耀杰
本文以土地类型生态属性为依据,以黄土高原正宁县为案例区,开展土地生态适宜性与生态系统耦合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类型与生态系统间有良好耦合关系,是进行土地生态评价,构建区域合理生态系统结构的主要依据。文章最后以构建正宁县土地合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发挥生态综合功能为目标,提出了该县生态建设战略和对策措施,对指导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申建秀 王秀红
科学评判生态退耕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变化特征,对相关政策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甘肃正宁县为案例区,从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土地产出效益、环境支持力、政策补贴4组准则出发,选取了影响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15个指标,构建了基于1995-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测算体系,并通过相对接近度法(TOPSIS),来多层次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时序变化特征。最后采用层次聚类法,基于全部指标对研究年份进行聚类,进而区分研究区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变化的时间节点。结果表明:①构建的土地投入水平合理度指数C(I)、土地产出效益指数C(O)、环境支持力指数C(E)和农业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数C(T)时序曲...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卓 陈兴鹏 善孝玺
以玛曲县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风险效益成本比较法,分析各乡(镇)实施生态补偿的参与成本和草地生态服务的贡献,并计算出各乡(镇)的风险效益成本比R。以各乡(镇)的行政边界为生态补偿的空间边界,以风险效益成本比R为生态补偿的优先程度,将玛曲县的8个乡(镇)分为一类补偿区、二类补偿区、三类补偿区,采取有差别的补偿政策。在生态补偿初期以参与成本为补偿标准,在生态补偿中后期以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为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生态补偿初期尼玛、欧拉、曼日玛为一类补偿区,应优先得到补偿,补偿标准分别是3811.20元/(hm2a)、3889.77元/(hm2a)、3763.20元/(hm2a);②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静 尉元明 孙旭映
文章以甘肃省玛曲县为例,通过对该县草地状况的分析,以玛曲县20世纪80年代草地状况作为过牧前状态,目前草地状况作为过牧后状态,探讨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通过对该县草地生态系统的分析,建立了过牧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即食物生产、调节大气、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控制侵蚀、涵养水源、环境污染净化六大功能。最后运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对过牧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玛曲县由于过牧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食物生产1.50×108元,调节大气1.04×109元,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0.99×108元,控制侵蚀1.02×107元,涵养水源3.94×108元,环境污...
关键词:
过牧 草地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玛曲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军 陶华旸 李文杰 任珺
草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之一,对全球碳循环、碳储存和气候调节有着重要作用,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本文基于2000–2010年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监测资料,采用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分析方法,研究了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甘肃省草地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异较大,河西走廊草地植被覆盖度较低,甘南高原草地覆盖度较高,说明甘肃省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存在极重度和重度退化。研究结果表明,变化热点和变异系数可以用于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空间变化格局,为退化草地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萍
欠发达地区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是理论探索和政策实践广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对于西部内陆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挑战更为艰巨。地处西北的甘肃省正宁县就尝试通过实施资源整合机制、协调发展机制、分类实现机制,以实现从农村倾向的补偿性统筹向城乡融合的发展型统筹的跃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城乡统筹 推进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牛叔文 李永华 马利邦 孙红杰
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是划分主体功能区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甘肃省地域跨度大,自然地理背景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多样,生态重要性的定量评价困难。该文基于分区评价单元内各类生态系统的构成及功能来核算其生态服务价值,并把这种服务价值作为生态重要性的依据来划分生态保护区域。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核算了森林、草地、荒漠、农田、湿地和城市6大类生态系统在气体和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产品产出、文化娱乐7个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结果表明,全省84个评价单元的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格局明显,较好地表现了各地区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分区指向,其结果可为省级主体功能分区提供基本依据。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育中 杨新军 赵雪雁
干旱影响研究是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态系统的视角为西北地区生态脆弱—贫困区的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选取甘肃省榆中县为研究区,运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干旱经济损失估算模型和GIS分析工具,分析干旱对粮食产量、经济发展和农户家庭的影响,归纳干旱对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1960-2015年,榆中县气象干旱程度较强,且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尤其对榆中县南、北部山区的粮食产量影响显著;(2)气象干旱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频率高和空间分布广的特征,经济损失严重区集中在榆中县南、北部山区;(3)农户家庭受灾面积较大,农作物减产和家庭收入损失明显,气象干旱造成的粮食安全问题严重,且"纯农型"家庭收入损失和粮食安全问题尤为突出;(4)水资源利用环、产量环、收入环—生计环和经济环为干旱影响社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关键环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秀美 陈百明 路庆斌 张蕾娜 刘芳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当前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焦点。耕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对影响耕地各种条件的综合评估,其结果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耕地的质量状况。该文首先选取了影响章丘市耕地生态适宜性的因子,在对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生态适宜性综合指数为修正因子对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使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因为其生态适宜性的不同产生了区别。研究发现,章丘市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南往北逐步减少,耕地适宜性综合指数能较好的修正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瑜琦 王雯 李建林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通水域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草地、园地面积减少;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农耕条件较好乡镇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和林地挤占现象显著,耕地增加区域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从不同坡度等级区域看,小于15°区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大于15°区域内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推进,但仍有部分经济落后乡镇存在坡耕地面积增加现象。可见,在耕保、城镇化和生态工程的三重压力下,如何保证耕地...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清 史亚雯 南志标 陆森
[目的]通过对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甘肃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复合系统的定量测度,明确其系统协调程度及协调发展程度。[方法]通过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协调度模型,对2005—2015年甘肃省PESREn复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结果](1)甘肃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快速上升,人口、资源综合发展指数缓慢上升,环境综合发展指数在波动中趋于下降,发展远远滞后于其他系统;(2)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度2005年为0.026 6, 2009年达到最高值0.649 0,到2015年再次下降至0.375 9;(3)甘肃省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从2005年的0.090 1调整至2015年的0.528 1。[结论]在甘肃省发展过程中,环境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短板;从整体趋势上看,复合系统的协调度在波动中略有优化,已从严重失调调整至轻度失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度持续优化, 2015年达到勉强协调;认为甘肃省应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各系统的深度协调发展;构建和完善系统协调发展机制,树立生态环保理念,推进系统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牛叔文 李景满 李升红 张修芳 沈义
地形条件是评价城乡建设用地必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应用ArcGIS和DEM模型分析海拔高度、坡度和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结果表明:地表破碎度代表了地形变化上的一维独立属性,3个地形因子综合的地形复杂度比海拔高度和坡度2个因子组合的地形复杂度更好地反映地形起伏变化的信息。以乡镇为单元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天水市非常适宜、较为适宜、适宜、临界适宜和不适宜5级土地的比重分别为9.7%、24.6%、19.3%、21.9%和24.5%。以村级尺度来评价,丘陵山区地形变化大致归为6种基本类型:塬峁型、上偏型、正态型、下偏型、河谷盆地形和复杂变化型。非常适宜、较为适宜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韦玲霞
[目的]地形条件对农用地整治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是整治项目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方法]该研究应用Arcgis地理软件及数字高程模型,结合海拔高度、坡度、地表破碎度3个地形因子,综合评价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适宜性。[结果]天水市的土地面积主要分布在坡度为10°~15°的海拔高度为1 319~2 011m的地区,地势复杂,地貌分异明显;秦州区和麦积区整体海拔高度相对较小,天水市中部地区,地势相对平坦,土地整治较为适宜;地表破碎度、海拔高度及坡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天水市各乡镇的综合地形复杂度平均值为0.308,处于非常适宜、比较适宜,临界适宜的乡镇有74个;新兴镇、洛门镇、郭川乡、新阳乡、安远镇、兴丰乡坡度均在15°以下,综合地形复杂度较小,且集中连片程度较好,是农用地整治项目选址较为适宜地区。[结论]应用地形复杂度对天水市农用地整治项目进行选址,集中整合开发整治农用地,对于提高工程效率,减少地形约束、降低施工成本具有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群,龙花楼,罗明,王军,古志新
论文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土地整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甘肃省酒泉市为例,选取坡度、地下水位、土壤盐渍状况、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评价因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利用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整理方向和措施。生态评价综合分值在80-100之间的耕地应被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其土地整理措施主要是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品质;非天然林的林地整理应考虑向经济林发展,发展特色林果业;未利用地可作为耕地的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开发。分值在65-80之间的耕地应划为农田保护区,整理措施应注意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措施的设计:林草地整理措施则要防止林草地退化,适当发展经济林;未利用地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可适度开垦为耕地。分值在50-65之间的耕地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生态退耕,防止耕地沙化以及加强水土保持措施;未利用地整理措施主要是保持原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分值为0-50的耕地必须实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的整理措施,注重林草地保护和提高植被覆盖率;未利用地保持原状不能开垦为耕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