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28)
2023(7877)
2022(6492)
2021(6114)
2020(5131)
2019(11614)
2018(11296)
2017(22757)
2016(12132)
2015(13311)
2014(12738)
2013(12893)
2012(11958)
2011(10788)
2010(10733)
2009(9919)
2008(9691)
2007(8821)
2006(7756)
2005(6747)
作者
(31811)
(27651)
(26968)
(25772)
(17074)
(13168)
(12102)
(10593)
(10464)
(9533)
(9392)
(9376)
(8414)
(8320)
(8295)
(8203)
(8039)
(7876)
(7673)
(7611)
(6739)
(6704)
(6625)
(6518)
(6345)
(6181)
(5846)
(5833)
(5488)
(5447)
学科
(62806)
经济(62755)
(49206)
(41042)
农业(32839)
管理(27439)
方法(26752)
数学(25183)
数学方法(25075)
(19211)
企业(19211)
业经(18184)
中国(15359)
(13288)
地方(12538)
农业经济(12383)
土地(11248)
(11162)
(11010)
(9762)
贸易(9759)
(9605)
农村(9588)
(9543)
(9314)
劳动(9297)
发展(9156)
(9142)
(8800)
收入(8518)
机构
学院(170132)
大学(166864)
(78573)
经济(77362)
管理(69082)
理学(60889)
理学院(60359)
管理学(59580)
管理学院(59282)
研究(54402)
(47634)
中国(44775)
农业(35829)
(33760)
(33273)
业大(31164)
科学(30611)
中心(27846)
财经(26935)
(25857)
(25239)
经济学(24923)
(24862)
研究所(23188)
经济学院(22896)
农业大学(22478)
经济管理(21798)
(20478)
师范(20344)
北京(20205)
基金
项目(117577)
科学(94460)
研究(89168)
基金(88465)
(75733)
国家(75007)
科学基金(65449)
社会(60962)
社会科(57604)
社会科学(57595)
基金项目(47235)
(45073)
自然(39247)
教育(38647)
自然科(38332)
自然科学(38327)
自然科学基金(37650)
编号(36899)
(36507)
资助(34839)
成果(29163)
(29141)
(27615)
国家社会(26540)
(26115)
重点(25232)
(24276)
人文(23985)
(23971)
教育部(23787)
期刊
(87715)
经济(87715)
(54429)
研究(45645)
中国(37338)
农业(37015)
学报(25312)
科学(25087)
(23435)
业经(21621)
大学(21360)
学学(20524)
(19561)
金融(19561)
管理(18993)
(16017)
农业经济(14587)
农村(14110)
(14110)
问题(13640)
财经(13507)
技术(12144)
经济研究(11672)
(11490)
世界(10852)
教育(10577)
(10503)
经济问题(10114)
农村经济(9470)
资源(9419)
共检索到249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常亮  张益  
关于土地确权会促进还是抑制农村劳动力迁移,现有研究尚无定论。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将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分解为失地风险降低效应和土地投资激励效应,利用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宏观视角对二者关系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该影响效果在不同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下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确权主要发挥了失地风险降低效应,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迁移,尤其是对常年外出和省外迁移的促进效应更大。(2)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南方地区较强,而在中、西部和北方地区则不显著。(3)土地确权对劳动力迁移的影响存在以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时,确权对劳动力迁移无显著影响;只有当土地流转市场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门槛值后,确权才会对劳动力迁移起到显著促进作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要以确权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迁移,除了明晰产权以外,还须同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秦雪征  郑直  
自2003年开始逐步在中国农村地区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广大农村人口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但是,该制度在异地参与与就诊方面的限制和歧视政策,使其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跨城乡迁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文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枷锁效应"和对城镇农民工返乡的"拉回效应"出发,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通过多种实证分析方法来检验该制度对农民工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明显减弱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倾向,农村劳动力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使其外出务工的概率下降3.52%。同时,对于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群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则显著增强了其返乡的意愿。...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富强  王立勇  
本文使用CHNS数据对教育等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迁移决定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对我国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的"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模式的效果做出回顾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迁移有显著促进作用,说明教育人力资本越高的个体越可能迁移。(2)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其中教育等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劳动力进入本地非农业部门的可能性大于外出打工,精英大多留在本地。(3)教育对迁移效应的这种结构性差异随时间总体上有朝着增强方向变动的趋势,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随着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仍倾向于进入本地非农部门,说明"鼓励发展小城镇"的就地城镇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袁晓燕   石磊  
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开始采取家庭化方式迁移。运用2005年1%中国人口普查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05》,本文研究了迁入地城市规模对举家迁移已婚流动女性的收入效应。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每增大1%,她们的收入增加0.36%。其原因在于,城市规模每增大1%,已婚女性的就业机会比单身女性多增加0.102%,和大城市中服务业的更好匹配是其就业和收入增加的源泉。修正了样本选择偏误和内生性后的结果也是显著稳健的。政策制定者对于流动人口家庭迁移的科学判断,不仅可以有效增加服务业的供给,还能促进流动人口的男女平等,实现包容性增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春  崔万田  
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减贫的作用机制。选取中国25个省份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层面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贫困的减少;区域层面上,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贫困减少的作用最大,东部地区最小。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素质技能等减贫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大湖  丁士军  谭昶  
[目的] 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贫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以期准确估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方法] 基于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设置邻接、地理和经济三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检验了2007-2017年期间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贫困的影响。[结果] 我国省域农村贫困发生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均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农村贫困发生率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邻接权重下,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得本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17%,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36%;在地理权重下,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使本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323%,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了0.129%;在经济权重下,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提高1%,将使本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315%,邻近地区的农村贫困降低0.192%。[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本区域内的农村贫困减少,还可以通过溢出效应来缓解相邻地区的农村贫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振  王开玉  向鹏飞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居民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利用2002—2008年中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将贸易开放和劳动力迁移这两个指标置于一个框架下,来分析其对中国各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同时,为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泊松极大似然估计模型对贸易开放度进行了细化分解。实证研究表明,"自然"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各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有抑制作用,而"政策"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却会加剧该地区的贫富差距。总的来看,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扩大一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人口的迁入有利于一地区居民收入的均衡,而一地区人口的迁出则会加重该地区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程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江华  
本文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影响农村发展的环境因素分成环境退化因素和环境治理因素两大类,使用面板协整、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开展实证研究,发现上述两类环境因素均与农村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损耗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退化,尚没有对中国各地区农业发展产生根本性的负向影响,但环境退化因素已在一定范围内对农业发展构成了负面影响;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治理因素确实对农业和农村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中国对于工业二氧化硫污染的治理效率相对低下,并没有对农业发展产生足够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庆  刘守英  高汉  
现有关于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论点大多基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证据,很少使用农业生产的证据。文章基于省、县(市)数据和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不同生产函数进入"刘易斯拐点"的时间不同,2005年左右东部地区的粮食和第一产业GDP的生产函数已到达"刘易斯拐点",而中西部地区尚未到达;即使到2010年,肉类生产函数仍未到达"刘易斯拐点";而基于2000~2004年中部某省农户面板数据的研究进一步发现,2004年水稻和小麦生产都没有达到"刘易斯拐点",农户更多地从事非农生产并不会显著降低其水稻和小麦的总产量。总体而言,目前中国面临的劳动力短缺并非全局性的,但有必要进一步放松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约束,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流动,以帮助缓解东部地区所面临的劳动力短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余尊宝  刘玉萍  
对"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t回归可得,正上学子女数、家庭医疗和农业支出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搜集1978-2009年西部12省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工业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相关系数可得,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由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理性、"自愿"转移的特点。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王智波  徐佳  
本文挑战了流行观点“分税制导致土地财政,推高房价”,提出分税制改革纠正了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地区间财政收支不匹配问题,解缓了人口的财政性迁徙,导致了发达地区房价下降、落后地区房价上涨。在实证部分,本文采用1999—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地方净上划中央收入与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率”表示分税制改革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揭示了分税制改革与土地财政无关;净上划率负向影响房价,并且证明其背后的机制是净上划率负向影响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而后者正向影响房价,从而,净上划率负向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华  
本文将政府公共投入、人力资本和居民收入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运用199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证实,政府公共投入与人力资本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且地方政府对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强化了后者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层面来看,教育、医疗等非经济性公共投入比经济性公共投入更有利于居民收入提高。分样本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非经济性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性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为此,公共部门在确保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同时应着力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与民生相关的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并充分考虑公共投入效果的区域差异性,以提高财政调控的区域有效性和针对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胜华  
本文将政府公共投入、人力资本和居民收入置于同一分析框架内,运用199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证实,政府公共投入与人力资本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且地方政府对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强化了后者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从全国层面来看,教育、医疗等非经济性公共投入比经济性公共投入更有利于居民收入提高。分样本实证结果显示,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非经济性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影响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经济性公共投入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则更为明显。为此,公共部门在确保基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伍其亮  史元亭  万广华  
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三个重要倾向:重城镇工业—轻农村农业、重资本密集型行业—轻劳动力密集型行业、重国有经济—轻非国有经济,并论证了这些倾向对城乡收入或消费差距扩大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结果为理解中国城乡差距的成因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视角,并对制定和调整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具有参考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巧丽  
劳动力迁移可改变迁入地收入分配机制,解决制造业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冗余与产出不足矛盾,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结合新古典经济增长和新迁移等理论,实证检验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可显著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且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减弱;人口集聚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是劳动力迁移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关系的中介变量;劳动力迁移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市场化程度和政府干预均能增强劳动力迁移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但这一影响存在最优边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