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26)
2023(17298)
2022(14927)
2021(13825)
2020(11355)
2019(26227)
2018(25798)
2017(49789)
2016(26800)
2015(29878)
2014(29917)
2013(29220)
2012(27019)
2011(24394)
2010(24234)
2009(21748)
2008(20945)
2007(17956)
2006(15707)
2005(13686)
作者
(76206)
(63593)
(62880)
(59709)
(40203)
(30477)
(28672)
(25072)
(24279)
(22325)
(21721)
(21411)
(20084)
(19876)
(19720)
(19334)
(18843)
(18558)
(18107)
(18088)
(15648)
(15597)
(15226)
(14578)
(14205)
(14056)
(13876)
(13824)
(12656)
(12415)
学科
(114475)
经济(114372)
管理(73564)
(70100)
(56283)
企业(56283)
方法(48527)
数学(42409)
数学方法(41838)
中国(31642)
(30606)
地方(29140)
(25347)
业经(25070)
(24763)
农业(20967)
(18964)
贸易(18950)
环境(18385)
(18336)
(18280)
(17311)
技术(17290)
理论(17226)
(16499)
银行(16455)
(16313)
金融(16309)
地方经济(15816)
(15791)
机构
大学(372720)
学院(372594)
管理(148370)
(148349)
经济(145110)
理学(128620)
研究(127217)
理学院(127107)
管理学(124700)
管理学院(124035)
中国(94199)
(80101)
科学(79830)
(66000)
(62909)
(60378)
中心(58215)
研究所(57547)
业大(56243)
(54116)
财经(53201)
(51631)
师范(51157)
北京(50394)
(48554)
(47367)
农业(46980)
经济学(44263)
(44115)
师范大学(41590)
基金
项目(262058)
科学(207177)
研究(191012)
基金(190055)
(166010)
国家(164657)
科学基金(142063)
社会(120699)
社会科(114478)
社会科学(114448)
(102540)
基金项目(101472)
自然(92896)
自然科(90736)
自然科学(90716)
自然科学基金(89036)
教育(87700)
(86605)
编号(77932)
资助(77450)
成果(61749)
(58949)
重点(58936)
(57211)
(54172)
课题(53678)
创新(50575)
科研(50002)
国家社会(49690)
教育部(48966)
期刊
(162104)
经济(162104)
研究(108068)
中国(73229)
学报(57660)
科学(55067)
(54873)
管理(53629)
(48075)
大学(44141)
教育(42779)
学学(41488)
农业(38463)
技术(33656)
(31056)
金融(31056)
业经(28104)
经济研究(25491)
财经(24855)
(21271)
问题(21244)
图书(19771)
(19208)
资源(18714)
科技(18323)
技术经济(17760)
理论(17229)
(16706)
商业(16641)
现代(16522)
共检索到542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逐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东部地区土地供应则逐步受到压缩。这一土地配置趋势明显地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潜在地带来了资源错配,并抬高了东部地区的房价。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地区数据匹配至一般均衡框架,较好地刻画了中国区域间房价分化的特征事实,并对中国土地的区域间配置进行量化评估。首先,本文考察了最优土地配置策略。最大化GDP的方式倾向于对东部发达省份配置更多的土地,这一策略可以同时抑制东部地区城市房价上涨,但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化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的方式难以显著提高GDP。其次,本文发现,现实中的土地配置方式在"效率"和"公平"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实现了GDP和总福利的显著提升,又明显缩小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后,针对土地配置中存在的"效率"和"公平"两难问题,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市场生产、分配、流通环节"的政策内涵展开了政策模拟,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方面提出了"土地配置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政策建议,在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方面提出了"畅通国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雯轩  李晓华  
如何促进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移和升级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客观存在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雁阵模式"被认为可以用来指导中国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实践。本文通过分析"雁阵模式"的理论实质、局限性以及中国目前产业转移和升级面临的困境,说明"雁阵模式"理论不适用于指导中国区域内产业转移的原因。也指出在全球价值链深度变革之际,我国应该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由依赖全球价值链转向夯实国内价值链;地区间的产业转移与升级路径也应该与新技术、服务业升级、城市群发展、扩大内需相结合,建立差异化的区域间产业分工协作体系,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曙光  
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提出要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支持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加快发展。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经济困难地区要用好国家支持政策,挖掘自身潜力,努力促进经济恢复发展。同时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这两个基本矛盾的关键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风雨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新发展差距主要产生于地区间差距,东部、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部差距最大;产出发展差异是我国高校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不同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厘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助推高校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选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风雨  
选取我国31个省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相关数据,创新性地从空间和结构双重视角实证探讨新世纪以来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空间非均衡特征表现得较为明显;科技创新发展差距主要产生于地区间差距,东部、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地区间差距最大,而西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内部差距最大;产出发展差异是我国高校总体科技创新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性来源,不同维度差异的贡献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厘清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时空分异现状与特征,助推高校科技创新均衡发展,是全面提升我国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战略选择。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姜竹  王美玲  戴沁轩  
本文采集义务教育的投入、过程和结果三个方面的指标,构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系数,并结合近17年的东、中、西部区域间数据,实证分析我国目前财政分权体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得出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财力与支出责任的不匹配、义务教育发展中决策权和执行权的不同步、转移支付制度的错配是导致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性、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受教群体,尤其是残障儿童等特殊受教群体发展非均衡的主要原因,并从协同各级政府决策权和执行权同步、优化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方案两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小平  
利用19992013年的中国省际科技创新数据,将科技创新分解为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三个阶段,采用基于相对剥夺理论的基尼系数子群分解方法对三阶段科技创新的空间非均衡进行度量和分解;并采用空间Markov方法对科技创新空间非均衡的内部结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创新空间非均衡总体呈现缩小趋势,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空间非均衡总体呈现扩大趋势,子群间差异是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空间非均衡的主要来源;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均呈现出显著的"俱乐部空间趋同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婷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差异的根本原因,并就此展开理论分析及经验研究。理论模型从金融机构风险预期角度出发,揭示了在歧视性金融资源配置行为下,区域非均衡发展造成了区际金融发展差异并不断得以固化的机理与路径;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判断,基于2000~200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以及开放程度等几个方面对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有着显著影响,而且社会发展程度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作用可能更加深远。最后给出研究的政策含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杰  廖楚晖  
本文利用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及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对省区间教育均衡性进行研究,分析教育均衡对个人收入影响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我国各省区间教育差距与人力资本存量呈负相关关系,但受教育总体水平有向均衡发展的趋势。以此,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提高这类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促进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杜两省  
论投资在区域间配置的均等与效率杜两省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投资在区域间配置的不均等,作为造成地区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又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揭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投资边际效率联系的基础上,对投资区域配置的均等与效率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邹琪  
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均衡,而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影响重大。本文选取了苏北一个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县区样本为个案,分析其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做法,探索教育资源有效配置的关键策略,相信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能有所裨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程铁军  王济干  吴凤平  张婕  庄青  
基于我国碳减排实际状况和供给侧改革下碳权供给体系的考虑,提出我国碳排放初始权配置中应重点关注三对均衡关系的处理,即供给与需求均衡、区域与行业均衡、公平与效率均衡。在此视角下设计碳排放初始权配置指标体系,以区间数衡量省域未来不同的可能发展水平,建立基于区间投影的省域碳排放初始权配置模型。对具有典型代表的华北地区2020年碳排放初始权分配进行实证研究,并将分配结果与基于历史排放的配置结果进行对比,得出如下研究结论:2020年华北地区的碳排放初始权配置中,山西省配置量最大,其次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省、天津市,北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 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