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72)
2023(15220)
2022(13096)
2021(12106)
2020(10241)
2019(23183)
2018(22996)
2017(45183)
2016(24843)
2015(27707)
2014(27475)
2013(27062)
2012(25205)
2011(22839)
2010(23192)
2009(22188)
2008(22031)
2007(20285)
2006(18111)
2005(16346)
作者
(70947)
(59935)
(59516)
(56869)
(37664)
(28580)
(26957)
(23139)
(22384)
(21394)
(20374)
(19932)
(19054)
(18874)
(18763)
(18380)
(18186)
(17521)
(17311)
(17289)
(15022)
(14968)
(14500)
(13637)
(13574)
(13463)
(13443)
(13211)
(12087)
(11902)
学科
(100695)
经济(100578)
(75365)
管理(71282)
(53419)
企业(53419)
(49667)
方法(39128)
数学(34236)
数学方法(33816)
农业(32621)
(29506)
中国(26940)
(26065)
业经(25709)
(21189)
地方(20440)
(19593)
贸易(19585)
(19078)
(17902)
(17451)
银行(17418)
(17156)
财务(17108)
财务管理(17059)
(16755)
(16652)
企业财务(16162)
(15917)
机构
学院(354439)
大学(348647)
(147672)
经济(144450)
管理(133428)
研究(121319)
理学(113710)
理学院(112483)
管理学(110562)
管理学院(109910)
中国(95007)
(74748)
科学(73350)
(73325)
(71269)
(62372)
农业(57734)
中心(57086)
(57029)
业大(56324)
研究所(55911)
财经(54794)
(49491)
(46093)
北京(45720)
师范(45668)
经济学(44541)
(44017)
(43470)
(40412)
基金
项目(228204)
科学(179531)
研究(170505)
基金(164252)
(142380)
国家(141122)
科学基金(120349)
社会(107623)
社会科(101664)
社会科学(101634)
(90855)
基金项目(86604)
教育(78013)
自然(76277)
(75572)
自然科(74365)
自然科学(74345)
自然科学基金(72992)
编号(71621)
资助(66612)
成果(58600)
重点(51805)
(51320)
(50664)
课题(49462)
(47245)
(46175)
创新(44273)
(44086)
国家社会(43928)
期刊
(173753)
经济(173753)
研究(105303)
中国(75757)
(74345)
(56033)
学报(53820)
科学(51383)
农业(49774)
管理(46162)
大学(41318)
学学(39290)
(38547)
金融(38547)
教育(36896)
业经(32952)
技术(29771)
财经(27013)
经济研究(26076)
(24984)
问题(23820)
(23199)
(18737)
世界(17622)
(17619)
技术经济(17255)
农村(16478)
(16478)
现代(16244)
理论(16219)
共检索到542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雨濛  张安录  黄宗煌  
为了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和城镇化建设用地需求有保障,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土地用途管制下的多目标的土地补偿政策。但是,认真分析这一多目标结构的补偿政策,不仅各目标政策之间不协调,而且还存在潜在性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不利于土地市场化的推进。据此,笔者以社会福利最优化为基础,建立了动态环境下的最优补偿模型,并按补偿政策是否影响城市土地市场价格而分别建立了补偿外生和补偿内生两种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分析框架,通过模拟得到了如下结论:属于"绿箱"的单一补偿政策只能够实现政府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其他目标无法实现;属于"黄箱"和"蓝箱"的混合补偿政策则能够实现多种政府目标;基于政府实施农地补偿政策多目标的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竹  张安录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用途管制政策下农地城市流转的福利损失状况,研究农地保护政策的最优选择。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动态土地用途管制)优于静态土地用途管制、税收等政策,但仍然存在福利损失,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研究结论:(1)土地用途管制易于产生政策规避行为和违法用地现象,同时政策制定存在困难;(2)农地保护政策的研究应考虑农地城市流转的动态变化因素;(3)地方政府进行农地流转决策需要考虑农地流转过程中非经济福利的损失。为实现农地城市流转福利优化,地方政府应在流转发生的同时,支出等同于当地非经济损失的资金进行弥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季长龙  高映  
目前的农地征收补偿原则不明、范围狭窄、标准过低,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农地征收补偿的不公平性具有诸多危害,在经济上表现为低效率,在政治上表现为进一步拉大城乡贫富差异,激化失地农民与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矛盾,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为此需要在立法方面规定农地征收补偿的相当(公平)补偿原则,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划定补偿费在村组织与失地农民之间的比例,禁止政府与农民争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冰强  卢怡莹  
我国农地用途管制法律法规数量众多,管制措施也较为具体明确,但管制效果却差强人意。其原因在于管制主体重眼前局部利益、轻长远整体利益,管制目标上重数量、轻质量,管制手段上重计划控制、轻市场激励,管制依据上重长官意志、轻规划效力。解决农地用途管制的出路是,建立可持续的财政增长机制,规范农地用途管制权的运行;平衡农地用途管制目标,实现耕地保护在数量与质量上的统一;改革农地用途管制模式,发挥市场机制在农地用途管制中的功能;完善农地利用规划和法律,强化其在农地用途管制中的主导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熊芸  龚健  李曼  
研究目的:挖掘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中蕴藏的两级土地发展权,引出央地政府存在根本性目标偏差下的行为逻辑差异并将其可视化,观察央地政府稳定策略及其对重要参数的敏感性,提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央地政府事权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方法:演化博弈模型和Matlab数值仿真模拟。研究结果:(1)事权清晰是央地政府有效管制的前提。(2)中央政府行为较地方政府行为而言,对寻租程度、监管地方成本、监管失灵风险参数更为敏感,且寻租程度对中央政府行为选择影响更大。(3)地方政府行为较中央政府行为而言,对奖励参数、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产生的收益以及交易费用参数更为敏感,且奖励参数对地方政府行为选择影响更大。研究结论:中央政府需进行选择性集权以实现“检查次数最小化”,并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政治和财政激励,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去严格落实中央用途管制目标,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兰兰  蔡银莺  
以湖北省武汉、荆门、黄冈等地区为实证,分析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及生态功能区农民收入及土地利用行为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影响,测算基本农田发展受限下农民的福利损失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农民收入及土地利用行为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农产品主产区农业收入较重点开发区农业收入高30 929.29元/(户·a),生态功能区农民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江汉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农民更愿意种植粮食作物,农地经营意愿也最强烈,而重点开发区及生态功能区农民转入农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的意愿较弱;2土地用途管制对农业收入较高、农地投入较大、农地经营意愿较低、单纯种植粮食作物和兼营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农民的影响较大;3土地用途管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黄征学  祁帆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不同空间的用途管制,是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实行"空间用途管制",标志着用途管制从平面的土地正式走向立体的空间、从割裂的单要素管制迈向"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管制、从耕地和林地保护通向生态空间管制。2017年,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全面完成,长
关键词: 用途管制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璐璐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征地制度引发的需要立足基层解决的问题,是农民征地补偿收益问题。失地农民补偿不足、收入下降主要体现在耕地的征收中以及集体资产征收中的农民补偿收益分配上。宅基地征收中,许多农民的利益得到了最高程度的满足,甚至获得了更多额外收益。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利益保护是较为充分的,而征地补偿中导致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存在于基层地方政府的执行中,尤其是乡镇和村一级权力主体对农民权益的"践踏"。其深层次的制度根源在于补偿收益主体不明晰、缺乏权力监督机制、缺乏司法救济机制。维护失地农民利益的关键在于完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理顺征地补偿款的分配,构建征地补偿争议专门救济机制,使法定的征地补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倩  余劲  
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文章基于河南、山东、安徽、河北4省14县767户种粮户粮食生产2012年基准平滑数据,利用统计描述及数据包络分析,探究农地流转背景下不同类型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结果表明: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鼓励转入户种植粮食作物。小麦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效率是主要突破点。尽管农地流转有助于促进粮食生产效率,但粮食生产中"天花板"与"地板"的矛盾阻碍了该效用的发挥。建议加强对转出户的社会保障,注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加大对农地转入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建立农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灿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其目的在于通过规模流转绩效提升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农地规模流转绩效产生原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本量利分析模型,规模经营净收益与流转规模、产量、价格、变动性成本、固定性成本5个变量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并可以此模型来确定流转规模的盈亏临界点和最适度点,从而发现农地规模流转绩效的形成机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洪银兴  王荣  
新时代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实现乡村振兴。农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是新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基础。"三权分置"的改革不只是推动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在经营权流转前先要流转农户的承包土地,实现土地的集中和统一规划,积累土地资本。在此过程中流转的是承包地,农户的承包权没有丧失,只是改变承包权益的实现形式,农户通过承包权的股权化,取得货币收益。在土地集中和统一规划基础上进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其目标是根据发展现代品质农业、提高附加值要求选择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以土地资本来选择土地的经营者,以推动现代生产要素进入农业和农村。"三权分置"下土地流转的意义要充分评价。如果说农村前一轮的改革实行承包经营体制是释放和激发农民的劳动活力,实现劳动的价值,那么这一轮的"三权分置"的改革则是释放和激发土地活力,实现土地价值,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弱势地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薛军  闻勇  
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有征地制度中关于土地资源转让权重新界定的严重滞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如何通过有效的征地制度供给缓解目前诸多的征地矛盾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学术界最为关注的征地用途及征地补偿标准等征地制度核心要件的梳理,提出征地制度缺乏顶层设计以及具体征地制度设计不合理是征地矛盾的根源。为此,在顶层设计层面,应对政府在征地过程中的权力进行规范与约束,保障被征地农民权益,对农地征收用途范围进行规范和限制,对于"三农"问题相关的制度一并统筹考虑。具体制度设计层面,应完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钱昱如  邱道持  王玲燕  
研究目的: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分析2002—2007年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特征,揭示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为严格流转农地用途管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流转农地用途变化驱动力主要为农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地方行为驱动;制动力主要为耕地保护政策和农地流转管理制动。研究结论:流转农地用途变化是驱动力与制动力的共同作用。在实际流转中,应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流转农地的用途管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瑞芬  蔡银莺  张安录  张雄  
基于因子分析法,协调度模型法和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1996年-2010年间土地用途管制绩效的时空差异,探讨社会经济与政策制度的协调性,以期为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意见。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绩效在短期内效果显著,长期内效果逐渐减弱;结合我国粮食分区状况,从空间维度看,管制制度绩效评价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部分属于粮食主产区,而执行效果相对较差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上都是粮食主销区;从协调度角度看,在管制制度实施的情况下,大量经济滞后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策执行过度,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政策制度,协调度指数大幅下降,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