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87)
- 2023(13861)
- 2022(12014)
- 2021(11017)
- 2020(9418)
- 2019(21483)
- 2018(21052)
- 2017(40404)
- 2016(22665)
- 2015(25094)
- 2014(25267)
- 2013(24781)
- 2012(23154)
- 2011(20932)
- 2010(21250)
- 2009(19735)
- 2008(20030)
- 2007(18085)
- 2006(15663)
- 2005(13855)
- 学科
- 济(92334)
- 经济(92235)
- 管理(66111)
- 业(59322)
- 企(48209)
- 企业(48209)
- 方法(43236)
- 数学(37998)
- 数学方法(37477)
- 学(24863)
- 中国(24247)
- 农(24242)
- 财(24099)
- 环境(19974)
- 地方(18612)
- 业经(18152)
- 贸(16826)
- 贸易(16822)
- 易(16315)
- 制(16284)
- 农业(16050)
- 务(15527)
- 财务(15494)
- 财务管理(15453)
- 划(14952)
- 企业财务(14663)
- 和(14446)
- 理论(14051)
- 技术(13475)
- 银(13239)
- 机构
- 大学(330956)
- 学院(329097)
- 济(127646)
- 经济(124659)
- 管理(122719)
- 研究(115601)
- 理学(106291)
- 理学院(104922)
- 管理学(102760)
- 管理学院(102183)
- 中国(85147)
- 科学(77907)
- 京(71616)
- 农(68602)
- 所(61516)
- 业大(57986)
- 财(57323)
- 研究所(56552)
- 农业(54808)
- 中心(53442)
- 江(49813)
- 财经(46400)
- 北京(44411)
- 范(43315)
- 师范(42711)
- 经(42070)
- 院(42005)
- 州(39615)
- 经济学(38883)
- 省(36955)
- 基金
- 项目(226996)
- 科学(175957)
- 基金(164089)
- 研究(153827)
- 家(148014)
- 国家(146829)
- 科学基金(123152)
- 社会(97173)
- 社会科(92111)
- 社会科学(92076)
- 省(89614)
- 基金项目(87787)
- 自然(83687)
- 自然科(81671)
- 自然科学(81638)
- 自然科学基金(80132)
- 划(76869)
- 教育(69825)
- 资助(67289)
- 编号(59390)
- 重点(52111)
- 部(48959)
- 发(48292)
- 成果(47124)
- 创(46148)
- 计划(45705)
- 科研(44690)
- 创新(43398)
- 课题(41900)
- 大学(40717)
- 期刊
- 济(135550)
- 经济(135550)
- 研究(88093)
- 学报(64517)
- 中国(64260)
- 农(60241)
- 科学(56270)
- 大学(46398)
- 财(45786)
- 学学(44307)
- 农业(40579)
- 管理(40565)
- 教育(29613)
- 技术(26116)
- 融(24987)
- 金融(24987)
- 财经(22580)
- 业(22457)
- 业经(21931)
- 经济研究(21377)
- 问题(19506)
- 经(19372)
- 版(18898)
- 资源(17751)
- 业大(17109)
- 科技(16667)
- 统计(16575)
- 技术经济(16328)
- 策(15381)
- 图书(14294)
共检索到474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家华 包存宽 黄鹤 舒廷飞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鉴于理论、方法上尚存在某些空白,基于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生态学的角度,依据生态位理论,以上海市某新城作为实证,探讨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土地生态适宜性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程序及内容,从而为城市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内容上的补充和技术方法上的完善。
关键词:
生态适宜性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因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征 蔡邦成 王远 陆根法 宋莉娟 王向华
本文引入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尝试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角度评价镇江市土地利用规划(1996~2010年)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情况下,镇江市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将从1996年的7.91亿美元下降到2010年的7.75亿美元,镇江市土地利用规划将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降低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戴忱
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中用地布局的方案比选以及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用地布局环境合理性的评价难以量化的问题,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缓冲区叠合分析,结合Delphi法进行因子打分、层次分析法确定因子权重,构建了一套初步的方法体系。将五大类城市建设用地分为环境敏感性用地、环境服务性用地和污染源性用地三类,形成居住用地布局适宜性、工业用地布局适宜性、交通用地布局适宜性和绿地广场布局适宜性四个评价系统。并以钦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对城市用地布局的适宜性进行量化,结果较为直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比较性,从环境合理性角度对判断不同规划用地布局方案的优劣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珀松 朱坦
随着国家能源战略的全面转型,节能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理应肩负起加强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历史任务。针对当前实践中的种种不足,提出了产业发展与节能专题的评价技术路线,构建了能源"脱钩"理论融入城市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框架。
关键词:
脱钩 城市规划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卞正富 路云阁
研究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确立了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者为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借鉴已经开展的有关工作的经验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方法。研究结论:将LUPEIA分为LUOPEIA、LUSPEIA、LUPPEIA三个层次,初步构建了中国LUPEIA体系;提出了基于PSR框架、FAO相关文件及项目EIA的LUPEIA方法论,建立了基于PSR框架的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了FAO相关文件在LUPEIA的作用,将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归结为LUPEIA的主要内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空间布局对环境的影响是LUPEIA的特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妍 吕建华
本文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不同的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在"天津市生态足迹研究"中,计算得知全市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为2.12公顷/人和0.33公顷/人,生态赤字高达1.79公顷/人,因此在其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提出了相应的能源和生物资源高效利用措施;在"石家庄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评价了其2001年~2005年的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在2001年处于病态,在后4年内处于亚健康状态。规划中提出了使生态系统向着健康有利方向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评价 生态城市规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薛继斌 徐保根 李湛 赵建强
研究目的:构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试点村建设用地适宜性状况。研究方法:基于可拓工程的优度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优度评价法,计算得出各评价单元的综合优度分值。根据优度值域,结合分值分布的频率直方图,将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暂时不适宜和永久不适宜5个层次。新增建设用地区中75.46%处于高度适宜,其余24.54%处于中等适宜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区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研究结论: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更微观,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优度评价法应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显示了较好的区分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寇刘秀 包存宽 蒋大和
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不低于3 728、1 016和2 019 km~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是优势因子,并估算了规划实施前后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后,苏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的赤字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草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盈亏无变化,林地的生态赤字将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盈余将增加。依据该结果提出了减缓生态赤字的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昕炜 曾永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格网单元为基础,结合PSR模型和生态安全评价法,通过相关性分析筛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GIS空间分析,定量评价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综合评价了规划实施前后区域生态环境的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全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改善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78.19%,说明新的规划对全区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其中,水土流失指数处于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60.17%,全区水土流失状况略有好转,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仍是用永定区生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妍 师学义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功能法,预测了规划方案实施前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变化,评价了规划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以晋城市为例进行实证,结果显示:该评价方法实现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有一定推广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嘉 高丹 常琳娜
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广泛开展,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应用到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大庆市1996—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类型中未利用地和牧草地面积净减少;湿地、林地和居民及建筑用地面积净增加,其中湿地增加最多;大庆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从1996年373.71×108元增加到2010年的787.07×108元,在规划期内净增加了413.35×108元,单项功能服务价值全部在增加,其中废物处理、气候调节和水源涵养增幅最大,这主要是由气候调节作用强的林地增加和水源涵养系数最高的水域增加共同引起的。人均生态服务价值也保持增长的趋势,增长的变化率为83.61%,说明该规划对大庆市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蔡玉梅 谢俊奇 杜官印 纪文燕
研究目的:建立适合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宜采用规划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程序上主要采取与规划过程并行的方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体系相适应,选择相应的模式。研究结论:评价对象的差异决定了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的方法有所不同,宜从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出发,使评价的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白宏涛 王会芝 徐鹤
将低碳发展目标融入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PEIA)从而优化城市规划和发展决策,是促进我国城市发展低碳转型的有效途径。然而低碳评价是一个较新的内容,至今国内外尚缺乏相关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基于低碳发展目标的城市PEIA技术框架,按照全过程融入的评价模式进行规划分析、现状调查、低碳发展基础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识别、低碳发展状态判定、评价型和建议型指标体系构建以及目标可达性分析等工作,并以天津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环境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贵国 周介铭 张志龙
本文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为基础,分别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和生态价值敏感度对本次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安县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3400万元;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最大的为园地、其他农用地和自然保留地;生态价值敏感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林地>耕地>园地>水域>滩涂沼泽>自然保留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
关键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环境影响评价 安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晓路
从认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人居环境评价作为一种工具,在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政策中具有三个层面的作用,一是表达,二是交流与合意,三是分析和决策。结合上述观点,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定位于空间表述,以交流与合意,分析和决策为目标的研究很少,因此限制了研究成果在政策中的深层次应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急需加强人居环境的价值化评价和政策效果的分析,使人居环境评价上升为更高级的研究工具,以便在政策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