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32)
- 2023(3976)
- 2022(3234)
- 2021(2942)
- 2020(2425)
- 2019(5392)
- 2018(5286)
- 2017(9723)
- 2016(5141)
- 2015(5982)
- 2014(6109)
- 2013(6219)
- 2012(5617)
- 2011(5245)
- 2010(5236)
- 2009(4897)
- 2008(4715)
- 2007(4260)
- 2006(3903)
- 2005(3593)
- 学科
- 济(26587)
- 经济(26578)
- 业(20716)
- 管理(19246)
- 企(16268)
- 企业(16268)
- 技术(11749)
- 方法(11256)
- 数学(9501)
- 数学方法(9419)
- 学(7945)
- 农(7740)
- 土地(7456)
- 技术管理(6344)
- 中国(6032)
- 业经(5734)
- 农业(5685)
- 环境(5497)
- 经济学(4772)
- 发(4644)
- 地方(4254)
- 贸(4235)
- 贸易(4230)
- 易(4155)
- 理论(4041)
- 财(3817)
- 划(3614)
- 和(3593)
- 问题(3519)
- 资源(3283)
- 机构
- 学院(84008)
- 大学(83492)
- 济(35149)
- 管理(34413)
- 经济(34384)
- 研究(30419)
- 理学(29333)
- 理学院(29039)
- 管理学(28536)
- 管理学院(28408)
- 中国(23217)
- 科学(20260)
- 京(19732)
- 农(17667)
- 所(15874)
- 业大(15759)
- 研究所(14624)
- 中心(14216)
- 农业(14141)
- 江(13433)
- 财(12623)
- 北京(12230)
- 院(11274)
- 技术(11044)
- 范(10647)
- 师范(10500)
- 经济学(10472)
- 财经(10431)
- 州(10227)
- 科学院(9942)
- 基金
- 项目(59575)
- 科学(47340)
- 基金(43437)
- 研究(41531)
- 家(39430)
- 国家(39173)
- 科学基金(33167)
- 社会(26533)
- 社会科(25370)
- 社会科学(25364)
- 省(23546)
- 基金项目(22852)
- 自然(22187)
- 自然科(21655)
- 自然科学(21652)
- 自然科学基金(21264)
- 划(20007)
- 教育(18495)
- 资助(17413)
- 编号(16063)
- 重点(13829)
- 发(13416)
- 创(13251)
- 部(13092)
- 创新(12548)
- 国家社会(11631)
- 计划(11468)
- 成果(11436)
- 课题(11256)
- 科研(10970)
共检索到125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进勇 高旺盛 吴大付
在高土地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影响土地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树立土地生产力的系统观并采用综合的可持续的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农业土地生产力水平十分必要。可持续的农作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集约性、持续性、综合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
土地生产力,系统观,可持续技术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袁绪亚
土地生产力的基质是土地资源自然力,具有原生态性、生态性、时序性等特征。土地生产力的结构表征是土地的多维功能,土地功能生产力是"非流动"性的,是级差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的第三形态是社会生产力与土地环境协调刀,社会生产力与土地环境的协调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生产能力的改变、生产力的多样性运动要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相协调;二是生产力布局要与自然环境的区域特点、影响相协调;三是社会生产力要与自然环境的自净力相协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冬梅 张学培 赵云杰
该文遵照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构建了小流域系统土地生产力评估指标体系,并确立了各指标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宁夏西吉县黄家二岔小流域系统的土地生产力进行了综合评价.黄家二岔小流域经过“六五”、“七五”和“八五”综合治理,除生产力、均衡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指标值呈增长的趋势外,综合评价值也呈增长的趋势.作者认为黄家二岔小流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正在向持续、稳定和协调的状态发展.随着小流域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理效益.同时证明了小流域治理综合措施的实施对土地生产潜力开发的效果.
关键词:
小流域系统 土地生产力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庞英
研究目的:在有限的国土资源、日益减少的人均耕地面前探讨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研究方法:计量经济 模型与Eviews软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还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研究结论:必须充分挖掘 技术进步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的潜力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娟 倪晋仁 李振山 韩鹏 李天宏
论文从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提出采用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与土地生产力之间关系的方法。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王家沟流域为例,考虑了当年光照、温度、降水等相同自然条件下土地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数与土地生产潜力、土地生产力挖潜指数间的关系,提出了流域土地合理利用的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潘佩佩 杨桂山 苏伟忠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效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对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生产力概念的辨析,着重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和土壤质量3个方面的影响,总结梳理了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探讨了研究的影响尺度特征。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应加强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和强度变化对小尺度范围内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强化不同尺度的综合以及空间分析和动态评估方法的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洁瑕 陈佑启 万利 李志斌
本文系统阐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发展过程,着重从土地生产力研究的内涵、影响因子、评价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方面展开论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学方法与3S技术的应用,土地生产力的内涵趋于全面,关于其评价经历了从定性评价方法走向定量评价方法,服务于选择土地利用方式、区划、规划转向服务于土地持续利用,侧重于对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表达进入到涉及土地系统自身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具体反映。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土地生产力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土地受外应力作用后在生产力方面的表现以及对抵抗外应力的弹性限度更加关注。最后简要评述了土地生产力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构建具有可持续性的土地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陈欣
本文从农业发展历程的角度,论述了农业发展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肥力和养地特点、土地生产力的变化,探讨了土地生产力持续提高的途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忠武 蔡强国 曾光明
土壤侵蚀是黄土高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该文在CIS支持下,利用基于侵蚀条件下的土地生产力模型研究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二副区和北部风沙区的3个典型小流域的土地生产力状况,并针对3个小流域所在区域的位置、地形、地貌特征、气候和土壤特性以及土地利用的特性等几个方面的差异性和共性进行了讨论,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了3个研究区域土地生产力的特点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黄土高原内部不同区域土地生产力的差异性非常明显,表现为风沙区16348 59kg 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一副区(14411 89kg hm2)>黄土丘陵沟壑区二副区(10065 77kg hm2)。
关键词:
土地生产力 黄土高原 区域性 GIS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希华
本文以长清县为例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从综合肥力的观点出发 ,科学地考虑影响土地生产力水平的多种因素 ,确定合理的数学模型 ,对土地生产力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计算。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等定级和粮食生产潜力的估算。
关键词:
农用土地生产力 综合评价指数 生产潜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段建南 赵丽兵 王改兰 李旭霖 武冬梅
为寻求适合晋西北黄土丘陵土壤特点的培肥途径 ,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连续施肥既能持续增产 ,又能提高土壤抗逆性 ;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增产效应最大 ,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培肥效果最好 ;当地应采取有机肥与氮肥配施 ,磷肥在有机肥不足时配合氮肥施用等施肥措施 ;对低肥力土壤 ,可采用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方案 ,以达到快速培肥之目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福长 郭连声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指出: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怍用的、革命的力量"。"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可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马克思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生产力同其他事物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孔庆新 孔宪毅
生产力系统观是从系统论角度,运用系统科学思想、系统科学理论与系统分析方法对生产力进行研究、反思和再认识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生产力观,它从一个新角度阐明了生产力的定义,揭示出了生产力的层次结构规律,指明了优化生产力功能的途径,使人们对生产力的研究和认识系统化、深化和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洪云 喻永红
作为农户受益的一部分,退耕还林通过其生态功能对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效果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本文基于重庆万州的农户调查数据和土地生产函数及其索洛余值估计,定量分析并解释这一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重大农业技术进步和除退耕还林政策以外的制度创新,以及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退耕还林使耕地的玉米和小麦单产分别提高了12.7%和20.9%,折合成收益分别为1 452.98元/hm2和1 170.02元/hm2;并且,除退耕还林以外,土地的生产力还显著地受到地块面积、资本投入、土地质量、农技培训等因素影响。结论认为,土地生产力的改善明显得益于退耕还林;除增加物质投入以外,配合...
关键词:
退耕还林 土地生产力 索洛余值 重庆万州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罗铭杰
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的发展理念、新质的生产资料把握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力层面上提升推进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因而蕴含着独特的生态内涵。这内在的逻辑机理表现在: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驱动,新时代不论是理念创新还是科技创新都锚定于生态文明的战略导向,从而使新质生产力具有了生态属性。在生态属性的作用下,新质生产力将生态价值置于重要考量地位,形成其着眼于脱碳转型、降耗增效以及可持续性的生态关切。正因为表达出鲜明的生态关切,新质生产力具有强烈的生态担当,蕴藏了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理念与绿色低碳产业的生态效能。为了释放生态效能,新质生产力进一步要求实现生态转化,而当前可以从上层建筑、科技研发与人才资源三方面着手将新质生产力的生产优势转化为生态优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