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82)
- 2023(18279)
- 2022(15169)
- 2021(13634)
- 2020(11700)
- 2019(26386)
- 2018(26100)
- 2017(50438)
- 2016(27748)
- 2015(31046)
- 2014(30844)
- 2013(30930)
- 2012(28647)
- 2011(25662)
- 2010(25922)
- 2009(24586)
- 2008(24858)
- 2007(22760)
- 2006(20335)
- 2005(18282)
- 学科
- 济(120712)
- 经济(120489)
- 业(103123)
- 管理(87080)
- 企(84179)
- 企业(84179)
- 方法(54299)
- 农(49257)
- 数学(44616)
- 数学方法(44267)
- 财(35693)
- 业经(35165)
- 农业(32412)
- 中国(32004)
- 制(25060)
- 学(24529)
- 务(24027)
- 财务(23997)
- 财务管理(23951)
- 贸(22900)
- 贸易(22891)
- 企业财务(22751)
- 易(22271)
- 地方(21488)
- 技术(20536)
- 和(19419)
- 理论(19163)
- 策(18660)
- 体(17822)
- 划(17688)
- 机构
- 学院(408589)
- 大学(406162)
- 济(169111)
- 经济(165698)
- 管理(157674)
- 研究(137534)
- 理学(135638)
- 理学院(134174)
- 管理学(131978)
- 管理学院(131251)
- 中国(107135)
- 农(89872)
- 科学(86719)
- 京(85830)
- 财(77833)
- 所(72094)
- 农业(70362)
- 业大(68735)
- 研究所(65216)
- 江(64652)
- 中心(64273)
- 财经(61898)
- 经(56238)
- 北京(53306)
- 经济学(51704)
- 范(50246)
- 州(50156)
- 师范(49583)
- 院(48347)
- 经济学院(46920)
- 基金
- 项目(270559)
- 科学(212334)
- 基金(197213)
- 研究(191774)
- 家(174500)
- 国家(172904)
- 科学基金(147198)
- 社会(124456)
- 社会科(117128)
- 社会科学(117085)
- 省(106940)
- 基金项目(104334)
- 自然(96306)
- 自然科(94126)
- 自然科学(94095)
- 自然科学基金(92505)
- 划(89490)
- 教育(86777)
- 资助(79968)
- 编号(76770)
- 成果(61734)
- 重点(60921)
- 部(59733)
- 发(58529)
- 创(57886)
- 业(54022)
- 创新(53628)
- 科研(52500)
- 课题(52408)
- 国家社会(51478)
- 期刊
- 济(193277)
- 经济(193277)
- 研究(114452)
- 农(86918)
- 中国(83292)
- 学报(72110)
- 科学(65005)
- 财(62539)
- 管理(58384)
- 农业(58323)
- 大学(53960)
- 学学(51226)
- 融(39815)
- 金融(39815)
- 业经(36131)
- 教育(35697)
- 技术(33928)
- 业(31660)
- 财经(31600)
- 经济研究(29728)
- 经(27225)
- 问题(26297)
- 版(22226)
- 技术经济(21913)
- 世界(20139)
- 贸(19641)
- 图书(19379)
- 商业(19203)
- 业大(18876)
- 科技(18710)
共检索到6146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冷浪平 杨胜苏 林曦 陈苏 李国民
文章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SBM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究了规模经营视角下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交互效应。研究发现:(1)2010—2021年,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增长态势。(2)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均能显著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两者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在效率提升过程中是“相得益彰”的共赢关系。(3)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均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能够促进邻近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据此,提出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土地流转体系协同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好农业规模经营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共同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杜莉 何格
本文构建了一个局部均衡模型,分析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对劳动力城乡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下降时,土地将从种植能力较低的农户流转至种植能力较高的农户,且种植能力较高的农户将更多时间分配在农业上,种植能力较低的农户将更多时间分配在非农产业上,从而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主成分分析法测度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实施为外生政策变量,对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实土地流转交易费用下降将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文博 樊秀峰 韩亚峰
文章利用EG指数对我国2003-2010年14个细分服务行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就服务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服务业整体集聚结构较差,各行业的集聚程度有所不同;不管是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门限回归模型都表明,我国服务业集聚主要是推进了服务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促进了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门限回归模型还表明服务业空间集聚对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其影响主要是正向影响的边际效应将逐步减弱,服务业空间集聚应该有一个最佳规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甘甜 陈池波 陈胜 邢美华
文章在重塑农村人力资本内涵与农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体系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环境TFP的影响,以期从农业环境TFP变动的视角判断中国是否存在“农村人力资本陷阱”。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初期,农业发展极易落入低水平人力资本与非技能偏向技术相嵌合的“农村人力资本陷阱”。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教育程度的快速提升对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对农业环境技术进步的正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骏 蔡贤恩
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1990—2007年福建省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增长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然后,利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动态模拟福建省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度)对福建省农业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化率的影响,以及对外开放和两者的协整关系,进而说明福建省对外开放对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作用。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建省对外开放与其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福建省对外经济开放对福建省农业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农业技术进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金凤 李平 贺旭玲
本文通过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投入产出、多元化指数数据的分析,运用四个相关生产函数的测算,选择了最优的利于本文问题解决的生产模型。在最优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多元化指数进行分组,利用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计算全要素生产率以比较不同多元化程度公司的生产效率,从而分析多元化与农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效率的关系,为农业上市公司多元化做出准确定位。
关键词:
背农 多元化 农业上市公司 生产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俊华 吴丹洁 彭海阳
本文基于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其影响程度在区域层面呈现差异性,由大到小依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另外,本文还发现政府农业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均有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苏俊华 吴丹洁 彭海阳
本文基于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法测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建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其影响程度在区域层面呈现差异性,由大到小依次是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另外,本文还发现政府农业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均有利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顾晟景 周宏
[目的]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切实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文章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2001-2019年29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动情况,探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贡献,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部分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提高以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得以实现;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和影响路径存在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初期主要通过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来推动生产效率增长,后续则表现为规模效应和专业化效应的共同影响。[结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应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适度发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叶锋 马敬桂 胡琴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改善农业资源配置、加大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文章在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提出对应的研究假说,借鉴交互项和中介效应模型引入资源配置和经营规模作为影响机制变量,利用2008—2017年的中国30个省(市、区)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广义矩估计实证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直接的提升效应,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规模间接提高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控制内生性采用广义矩估计后上述结果仍然显著;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配置(经营规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传导机制。研究结果不仅能够有助于理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常亮
中国农业正在从要素投入型向效率增进型转变,土地流转能否推动农业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其效果机制尚未被有效证实。使用SBM-GML指数构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基于2005—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应用面板交互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重点分析该影响的异质性和相关机制。结果发现:(1)土地流转显著促进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该结论在控制区域遗漏变量、系统GMM估计、工具变量估计和外生冲击检验之后依然成立。(2)土地流转主要通过提高农业合意产出进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而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作用不明确;土地流转尽管并未显著促进规模化经营,但有效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3)不同土地流转形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差异化影响,相较于互换、转让等自发流转形式,出租、入股等市场化流转形式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4)不同土地流转对象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流转给普通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更能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焦晋鹏 宋晓洪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还抑制了农户对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仅实现了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直补不仅具有推动效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还有阻碍生产效率提高的挤出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蒋团标 钟敏 马国群
为研究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内在逻辑,在运用SBM模型和GML指数测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统计数据未含西藏、港、澳、台地区,下同)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从土地经营效率视角考察土地集约经营效率与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促进效果;2)土地集约经营效率和土地规模经营效率在数字经济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分别起显著的中介效应和遮掩效应。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发现超过门槛值后,土地集约经营效率进一步提升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效果;3)数字经济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在不同区域呈现显著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37、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115和0.319、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的提升系数显著为0.068。这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东部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地区和胡焕庸线东南侧地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本研究据此提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加强农业数据资源建设,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的集约型农业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战伟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金怀玉 菅利荣
为了研究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及影响因素,本文全部以实物量指标作为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以避免价格因素对测算结果的影响,并采用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论为: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但从长期来看呈增长趋势;造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受自然灾害影响,近年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普遍下降,从四大地区来看,只有中部地区生产率提高,其他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