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53)
2023(6726)
2022(5490)
2021(4730)
2020(3770)
2019(8225)
2018(7489)
2017(13860)
2016(7716)
2015(8017)
2014(7689)
2013(7428)
2012(6613)
2011(5832)
2010(5527)
2009(5025)
2008(4801)
2007(3914)
2006(3254)
2005(2658)
作者
(23881)
(20233)
(19850)
(18700)
(12565)
(9859)
(8775)
(7971)
(7638)
(6971)
(6771)
(6704)
(6377)
(6319)
(6059)
(6055)
(6031)
(5884)
(5831)
(5625)
(5265)
(4733)
(4625)
(4560)
(4518)
(4386)
(4285)
(4255)
(4238)
(3935)
学科
(30085)
经济(30055)
管理(22756)
(21491)
(16064)
企业(16064)
方法(13142)
数学(12051)
数学方法(11981)
土地(9409)
(9299)
(8588)
(8492)
中国(7745)
(7041)
贸易(7035)
(6888)
农业(6656)
业经(6624)
(5446)
财务(5441)
财务管理(5436)
环境(5376)
企业财务(5222)
技术(5068)
地方(4745)
(4565)
问题(4434)
产业(4408)
(4348)
机构
大学(108025)
学院(107276)
(43421)
管理(42857)
经济(42775)
理学(38372)
理学院(37923)
管理学(37301)
管理学院(37136)
研究(36926)
(28244)
中国(27325)
科学(25398)
业大(23310)
农业(22899)
(22510)
(18878)
研究所(17767)
(17667)
中心(17219)
农业大学(16229)
财经(15092)
(14831)
(13938)
(13920)
经济学(13426)
北京(13155)
(12571)
经济学院(12445)
(12360)
基金
项目(83454)
科学(65653)
基金(62611)
(58234)
国家(57782)
研究(53343)
科学基金(48827)
社会(36393)
社会科(34686)
社会科学(34676)
基金项目(34090)
自然(33904)
自然科(33121)
自然科学(33108)
自然科学基金(32544)
(32218)
(27982)
教育(23788)
资助(23752)
编号(19179)
重点(18988)
(18137)
(17636)
计划(17553)
(17477)
科研(16780)
创新(16583)
国家社会(16084)
(15583)
科技(15532)
期刊
(39917)
经济(39917)
研究(24862)
(24168)
学报(24119)
中国(22024)
科学(21423)
大学(17170)
学学(16749)
农业(16392)
(12641)
管理(12585)
(8880)
业经(7780)
经济研究(7333)
业大(7293)
资源(6941)
财经(6879)
(6620)
金融(6620)
(6548)
教育(6467)
农业大学(6395)
技术(6343)
科技(6129)
(5865)
问题(5766)
国土(5300)
商业(5286)
土地(4817)
共检索到142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令超  宋艳华  樊雷  何同舟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瑷玲  胡继连  赵庚星  刘文鹏  李英  纪广韦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产权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GIS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3026倍。研究结论:该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明飞  赵翠薇  
以关岭自治县沙营乡前进村为研究区,选取影响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农田基本建设情况两大基本因素建立耕地质量评价体系,运用GIS平台的图层叠加法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生成耕地质量评价图,将该区的耕地质量划分为4个等级。项目实施前,前进村土地质量没有一等地,二、三等地的总面积为80.57hm2,占总面积的86.14%,随着灌排工程、道路工程和土地平整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的土地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整理后,将土地质量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等,各级土地所占比例分别为48.45%、18.62%、19.6%、13.34%。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亚丽  白云丽  辛良杰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入及转出均有显著的相关作用。面积大、坡度平缓、灌溉条件好的地块转入的概率更高,而面积小和通勤距离远的地块转出概率较低。②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越大。③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家庭农业固定资产数量越大,农户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建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与质量改善;同时,提高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雨生  陈志敏  江一帆  
本文利用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结合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进步、土地改良对耕地质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通过莫兰指数检验得出我国耕地质量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得出,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土地改良对耕地质量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财政支农、农业从业人员以及人均GDP也会对耕地质量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受灾面积会阻碍耕地质量的提升。本文认为要加快促进区域间协同发展,积极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优化土地改良方案,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保障我国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洪彬  吕杰  罗小娟  
在耕地多功能利用、农户耕地需求偏好多样性理论基础上,基于地块尺度构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过程与土地利用单元之间感知—响应反馈环路。采用野外采样与实验分析、农户调查和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与对应地块采样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调整土地经营目标,导致农户在土地利用方式、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上产生差异,对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政府应通过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适度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环境友好型施肥技术,科学引导农户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生产能力的提高。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丹丹  周宏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系统梳理农户对耕地保护行为的选择机制,并实证分析了土地流转租期和流转方式对不同类型耕地保护行为的选择差异。研究表明:当前农户的恋土情结从无条件的对耕地质量进行掠夺到有意识的对耕地质量进行保护与投入;在农户耕地保护认知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更有意识进行耕地保护;流转租期对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而流转方式对劳动偏向型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对资本偏向型耕地保护具有阻碍作用。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华甫  吴克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大,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在结构、布局方面都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同时,因管控体系建设缺失等原因,耕地质量管控能力还需加强。这就需要从宏观上科学谋划耕地结构布局规划,微观上构建覆盖面广、多层次布设的质量监测网络,为进一步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印军  向雁  金轲  
[目的]定义耕地质量红线,促进农业农村部"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和"研究提出耕地质量红线划定方法"的落实。[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结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保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然而,何为耕地质量红线,目前并无明确定义。[结论]耕地质量红线应分为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绝对红线和宏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相对红线。耕地质量绝对红线,也称之为微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极限值,一旦突破该线,原有的耕地将不再适宜耕作,或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耕地质量相对红线,也称之为宏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在区域耕地数量红线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区域内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等别)的极限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潘洪义  景伟力  范婷  马红菊  
研究目的:规划期内占补平衡由单一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转换过程中,占用耕地质量将成为土地整理项目区选择的重要导向,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研究方法:基于Arc GIS平台,运用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规划占用耕地质量、参与农用地整理的耕地质量、耕地集中连片程度等构建整理时序。以大邑县2010年耕地质量补充完善成果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占用耕地质量结构为先导,以耕地质量限制因子为基础,并进行选择性集中连片修正,对研究区内耕地整理时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2010—2020年建设发展需要占用耕地1179.80 hm2,其中7、8、9和10等耕地的面积分别为827.81 hm2、134.96 h...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原  郑雯雪  曾维忠  
文章基于CHFS2015年的调查数据,采用OLS和Logit模型,实证检验耕地质量对异质性农户耕地转出决策、转出对象及转出收益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土地流转服务供需失衡在这一影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平均而言,耕地质量越高,农户家庭将耕地转出的概率越大,更倾向于通过正式渠道将耕地转出给合作社、村集体等机构组织,获取更高的租金收益。(2)在低耕地质量和高生计依赖的双重制约下,贫困户耕地转出的租金收益显著低于非贫困户。(3)土地流转相关服务的供需失衡会抑制耕地质量对耕地转出收益的提升作用。因此,对于质量较高的土地,应充分发挥土地流转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避免土地闲置或抛荒;进一步强化土地流转中组织机构对交易主体的引导作用,土地补贴等政策设计上应给予贫困户更多的倾斜;深入挖掘并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服务在土地流转市场交易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农户对土地流转服务的潜在需求以及组织机构对相关服务的供给。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骥  裴久渤  汪景宽  
耕地质量是土地健康状况的衡量标准,也是土壤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土壤退化日益严重、基础地力明显不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中国耕地质量下降和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保护耕地质量可行的法律保障措施,很有必要。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及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也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1978年~1985年,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国务院下达的条例规定了"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童陆亿  胡守庚  杨剩富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超正  杨钢桥  
农地细碎化和耕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及其效率的两个重要因素,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基于湖北省武汉都市圈775份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选取块均面积、地块数量和地块间的平均距离作为衡量农地细碎化程度的指标,根据地貌差异将调查样本分为岗地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2组,通过构建4种不同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函数,聚焦于农地细碎化和耕地质量的不同组合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农地细碎化对岗地平原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对低山丘陵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正但也不显著;耕地质量对岗地平原区和低山丘陵区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农业收入比例、人均年纯收入和商品率对技术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利用农地细碎化单项指标即块均面积、地块数量和地块间的平均距离分别替代农地细碎化综合指数开展稳健性检验,证实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具有相当的稳健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君华  游碧君  詹寄任  张黎明  邢世和  
以地形地貌复杂的福建省为研究区域,利用1∶50 000耕地利用—土壤类型数据库以及2009年和2017年两期全省耕地土壤调查样点数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与灰色斜率关联分析模型,探讨了8年间福建省耕地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9年福建省耕地以中低等占优势;2017年转变为以中高等占优势,但低等耕地仍有一定数量分布;8年间福建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了1.55等.不同地貌类型区耕地质量表现为平原盆地区平均等级高于丘陵山地区,但平均等级提升幅度依次为盆地>丘陵>山地>平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平均等级提升幅度表现为低发展区>一般发展区>中等发展区>高发展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分布逐渐减少,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也逐渐降低,从低海拔区到高海拔区平均等级提升幅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海拔200~400 m区域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最多.灰色斜率关联分析表明,2009—2017年福建省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第一产业比重、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城镇化水平、有效灌溉面积、钾肥施用量以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