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2)
- 2023(13550)
- 2022(12120)
- 2021(11403)
- 2020(9446)
- 2019(21853)
- 2018(21655)
- 2017(41388)
- 2016(22776)
- 2015(25503)
- 2014(25476)
- 2013(24929)
- 2012(22964)
- 2011(20552)
- 2010(20376)
- 2009(18374)
- 2008(17533)
- 2007(15160)
- 2006(13218)
- 2005(11563)
- 学科
- 济(88202)
- 经济(88104)
- 管理(59842)
- 业(55223)
- 企(44985)
- 企业(44985)
- 方法(38008)
- 数学(32791)
- 数学方法(32350)
- 农(24528)
- 中国(23280)
- 学(23201)
- 地方(20883)
- 财(19906)
- 业经(19327)
- 农业(16571)
- 理论(14881)
- 贸(14660)
- 贸易(14652)
- 制(14613)
- 易(14150)
- 环境(14110)
- 和(14096)
- 技术(12714)
- 教育(11946)
- 务(11923)
- 财务(11859)
- 财务管理(11836)
- 发(11798)
- 划(11750)
- 机构
- 大学(312895)
- 学院(311027)
- 管理(120336)
- 济(115855)
- 经济(112997)
- 研究(110248)
- 理学(104317)
- 理学院(102978)
- 管理学(100944)
- 管理学院(100400)
- 中国(80143)
- 科学(73389)
- 京(68842)
- 农(57350)
- 所(56930)
- 研究所(52395)
- 业大(51466)
- 财(51062)
- 中心(49534)
- 江(45665)
- 农业(45375)
- 范(43775)
- 北京(43363)
- 师范(43288)
- 财经(41060)
- 院(40981)
- 经(37352)
- 州(37070)
- 师范大学(35241)
- 技术(34404)
- 基金
- 项目(221837)
- 科学(172213)
- 基金(158761)
- 研究(158129)
- 家(141080)
- 国家(139911)
- 科学基金(118332)
- 社会(96131)
- 社会科(90715)
- 社会科学(90688)
- 省(87155)
- 基金项目(85501)
- 自然(80023)
- 自然科(78062)
- 自然科学(78040)
- 自然科学基金(76591)
- 划(74774)
- 教育(71872)
- 编号(65089)
- 资助(64953)
- 成果(51811)
- 重点(50437)
- 发(47833)
- 部(47370)
- 创(45553)
- 课题(45383)
- 科研(42871)
- 创新(42545)
- 计划(42064)
- 大学(40497)
- 期刊
- 济(128911)
- 经济(128911)
- 研究(90057)
- 中国(62586)
- 学报(55688)
- 农(52201)
- 科学(51062)
- 管理(43018)
- 大学(40680)
- 学学(38156)
- 财(37169)
- 教育(36591)
- 农业(36414)
- 技术(26223)
- 融(23363)
- 金融(23363)
- 业经(21459)
- 经济研究(20371)
- 业(18761)
- 财经(18703)
- 图书(18589)
- 资源(17213)
- 问题(16807)
- 科技(16054)
- 经(15944)
- 版(15334)
- 业大(14831)
- 理论(14634)
- 技术经济(13867)
- 现代(13796)
共检索到4543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宁秀红 赵敏
基于上海市合庆镇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土地利用指数、空间自相关性以及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1)土地整治带来的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2)验证土地整治是否能起到土地集聚的作用;(3)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关系。结果表明,整治后的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明显减少,耕地数量明显增加,并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土地利用指数同土地整治活动之间存在相关性。使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能够很好地验证土地整治活动对土地产生的集聚效应,并且在5~10m的格网尺度下采用土地利用程度修正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局部集聚效应。此外,区域由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转向以农业活动为主,"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舒田 熊康宁 陈丽莎
【目的】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规律,为生态修复和植被重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9、2015和2019年3期的影像数据和GIS与R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2009—2019年撒拉溪喀斯特高原石漠化治理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结果】(1)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主要利用类型为耕地、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耕地面积减少最大,达914.85 hm~2,裸岩石栎地和裸土地等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园地面积增加迅速且动态变化度最大,为184.77%;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猛,从2009年的149.57 hm~2增加到2019年的381.89 hm~2。(2)撒拉溪示范区2009、2015和2019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47.25、243.25和245.53,研究期内示范区土地利用程度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大于2015—2019年。(3)2009—2015年示范区内土地利用斑块水平景观指数变化显著,2015—2019年间变化较缓。研究期内示范区景观多样性、均匀度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增高、蔓延度下降。【结论】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干扰程度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建设工程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大于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果还园工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勇 李阳兵 应弘
为深入认识道路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作用过程和机制,确定道路的影响范围和强度,论文选取渝宜高速(重庆段)两侧15 km缓冲带为研究区,基于1986、2000、2007和2013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从4个分段、3个尺度探讨了高速公路驱动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演变的梯度差异及其对道路演变的响应。结果表明,1986—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正在由"点"往"轴"向格局转变;2013年西段低山丘陵区、中段低山宽谷区、中段中低山峡谷区道路的影响范围分别是10、7、5 km,东段中山峡谷区道路效应不明显;总体来看,公路沿线3 km范围内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高,...
关键词:
渝宜高速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重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谷晓坤 刘娟
大都市边缘区土地整治呈现与都市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客观评价土地整治对区域居民的作用是项目开展的基础。以上海市合庆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例,借鉴旅游学中旅游地居民影响感知评价方法,定量分析项目区居民对通过土地整治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的感知态度,客观评价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95%居民总体上对土地整治定位于都市观光农业持积极肯定态度;②居民对观光型土地整治产生的经济社会感知和环境感知均以正面感知为主;③大都市郊区居民与一般农业区的居民不同,相较于整治产生的经济收益,大都市居民更关注丰富闲暇时间、提高当地知名度等方面。研究结论:旅游学中对旅游地居民感知评价方法适用于都市观光型土地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贺封 曹媛 王怡菲
城市交通状况对其土地利用方式及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开发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地效益是否受影响,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需要进行探讨。为此,选取36个市级以上的开发区(块)为研究样本,综合利用GIS技术与空间句法、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在对上海市开发区用地效率与交通通达性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开发区具有较好局部范围被感知程度,分布于中心城区环线、城市快速道以及对外高速公路周边区域的开发区具有较好交通通达性的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度测算进一步发现,开发区的用地效益与其交通便捷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大部分开发区二者表现出较高协调等级,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二者均呈现较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部分市级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水平滞后于其区域交通发展状况。
关键词:
开发区 空间句法 用地效率 耦合协调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雨 周宝同 付伟 王蓉
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手段,利用Landsat TM遥感数据和DEM数据,采用景观指数分析、地形位指数和分布指数等计算方法,对渝北区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不同地形、坡度下各种景观类型变化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在相似条件下的城市最佳土地利用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1)渝北区土地资源以中、高级地形位为主,海拔200 m以下,坡度6°以下的土地资源比较匮乏;(2)渝北区主要的景观类型是耕地和林地,但耕地景观总的趋势是不断减少,林地不断增加,建设用地增长较快,总体上景观破碎化程度在增加,景观多样性呈上升趋势;(3)研究期内,中低级地形位区间内大量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景观面积的分布趋势随着地形位指数成正相关关系,其优势地形位主要集中于高级别地形位区间。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关键词:
乡村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伟 高魏 张洪武
大都市在快速发展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国土资源,是调控人地关系、提升空间治理能力的关键;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作为评估城市发展和国土资源利用的重要工具,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管理、决策的有力抓手。上海市在快速发展中同样也面临着人口高度集聚、人地关系复杂和资源环境紧约束等挑战,总结国内外同类城市规划指标特征,对上海大都市规划指标体系与城市发展目标的关系、适应性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概念性框架,具有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杜文星 黄贤金 方鹏
研究目的:基于农地流转的市场分析探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微观机理。研究方法:农户调查法和模型模拟法。研究结果:农地流转的驱动因子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随着农地流转率的增加,农地利用变化率虽然在各地均表现出“凸”型非线性增加态势,但是在增加幅度上也表现出区域差异。研究结论:要进一步优化农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刺激农地流转的微观因子角度寻找突破口。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武 王玉树
以上海市嘉定区为例, 首先分别应用一般最小二乘回归、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 3种方法进行建模分析, 然后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建立数学模型, 并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因子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结果表明: 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整体性较强, 结论较为合理, 回归系数易于解释, 提供的系统信息也更丰富。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崔雪竹 王学通
研究目的:在环境经济视角下,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物质资源状态和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明确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物质代谢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以物质收支平衡为出发点,通过物质流动逻辑关系分析,对社会各部门物质流动过程与数量进行跟踪式的数据核算,明确物质流动特征和资源利用效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矢量投影与降维使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效应得以量化。研究结果:(1)城市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的增加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城市物质代谢通量的扩大;(2)城市产业用地效率的变化对城市物质代谢强度和效率也存在较大影响。研究结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变化影响了物质资源的循环特征与流动规律,该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松 张小雷 李寿山 杜宏茹
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是城市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新疆城市是绿洲城市典型代表,其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将1995—2010年新疆18个绿洲城市作为研究序列和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指标、均匀性指标、优势性指标,分别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的多元度、复杂度、稳定度、垄断度;并从21个影响土地利用景观演变的因素中,通过统计相关性筛选出4个主导因素。得出以下结论:①15年间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呈现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复杂、多变态势;土地利用景观均匀性演变过程呈现螺旋性上升,城市间差异较大;城市土地景观分异性依然存在,但趋于下降。②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多元,同时南北疆各城市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的影响,差异性较大,城市空间扩张和生态退化对土地利用景观的变化呈现双向递推模式发展,同时受城市空间外部扩展的挤压和生态退化的内部侵蚀的作用。③城市土地产出效益,土地经济投入效益和城市扩张成为影响新疆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演变主要因素,表明人文因素成为绿洲城市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均匀性和优势性演变的主导动力。
关键词:
绿洲城市 土地利用 景观多样性 新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白力军 宝音陶格涛 苏金华 布仁图雅 万志强
草原文化遗址是草原民族文化的灵魂之一,加强对草原文化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与遥感(remote sensing,RS)技术以及景观分析软件,选取了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指标对元上都遗址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是元上都遗址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间段内面积波动变化;2)近30年,元上都遗址草地、林地、农田之间相互转化频繁,伴随着景观指标的不断变化;3)2000–200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林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速率最高;4)景观整体比较脆弱,越来越多样化、破碎化,但已逐渐趋于稳定;生态建设工程的大力开展以及农牧民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是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维持草原类型的面积和草原景观的稳定性,对元上都遗址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李传武
以镇江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镇江市土地利用景观总体格局特征及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初步地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镇江市最大优势景观类型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50%左右,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林地也是镇江市较为重要的景观类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显著的东西空间分异特征,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镇西丘陵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则相对较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镇东平原区,景观呈现较低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而景观优势度及集聚度却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镇江中东部地区较高,表明人类开发活动与景观破碎化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璐 许月卿 孙丕苓
以张家口市为例,根据1989、2000和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利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景观指数以及GIS技术,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及其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探讨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989—2010年张家口市土地利用结构由以耕地和草地为主,转变为以林地和草地为主。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耕地减少幅度增加,动态度指数由-0.27%变为-0.83%,林地增加幅度加大,动态度指数由0.56%变为1.39%,草地在数量上表现为减少。退耕前,耕地主要转为草地,退耕后,耕地主要转为林地,耕地转为林地的比例由退耕前的2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