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1)
2023(10370)
2022(8626)
2021(8291)
2020(6844)
2019(15513)
2018(15283)
2017(29872)
2016(15880)
2015(17550)
2014(17187)
2013(16901)
2012(15223)
2011(13519)
2010(13413)
2009(12029)
2008(11304)
2007(9749)
2006(8448)
2005(7183)
作者
(41179)
(35416)
(34620)
(33087)
(21740)
(16822)
(15700)
(13736)
(13444)
(12111)
(11920)
(11819)
(10714)
(10668)
(10646)
(10462)
(10336)
(10156)
(10119)
(9760)
(8566)
(8442)
(8383)
(8313)
(8022)
(7887)
(7675)
(7512)
(6984)
(6983)
学科
(69084)
经济(69012)
(50205)
(49980)
管理(39538)
农业(33195)
(28968)
企业(28968)
方法(28447)
数学(26085)
数学方法(25718)
业经(20308)
中国(16902)
(15507)
地方(14335)
(13545)
农业经济(12479)
(12271)
(11979)
土地(11567)
(10773)
贸易(10766)
(10533)
(9893)
(9839)
技术(9831)
发展(9764)
(9747)
(9742)
农村(9723)
机构
学院(211464)
大学(206091)
(89692)
经济(88025)
管理(86759)
理学(75727)
理学院(75043)
管理学(73795)
管理学院(73410)
研究(65606)
(53129)
中国(52856)
(41255)
农业(40197)
科学(38969)
(38830)
业大(37755)
中心(34520)
(32371)
财经(30759)
(30450)
(28253)
研究所(27584)
(26803)
经济学(26572)
师范(26566)
经济管理(26061)
农业大学(25264)
(24863)
北京(24276)
基金
项目(150348)
科学(120220)
研究(112831)
基金(110838)
(95431)
国家(94536)
科学基金(82996)
社会(73985)
社会科(69822)
社会科学(69807)
(60105)
基金项目(59355)
自然(52528)
自然科(51317)
自然科学(51306)
教育(50913)
自然科学基金(50366)
(48907)
编号(46743)
资助(43475)
成果(35621)
(34087)
(33368)
重点(33015)
(31846)
(31805)
国家社会(31049)
课题(30485)
创新(29749)
(29486)
期刊
(100038)
经济(100038)
(58660)
研究(56193)
中国(44723)
农业(39970)
学报(30915)
科学(30607)
(29072)
管理(27170)
大学(25619)
学学(24512)
业经(24281)
(21711)
金融(21711)
教育(19454)
技术(19182)
(17532)
问题(14997)
农业经济(14813)
农村(14645)
(14645)
财经(14268)
(12810)
经济研究(12686)
(12203)
经济问题(11207)
资源(11157)
世界(11004)
技术经济(10181)
共检索到3078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陈讯  
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是将分散的宅基地、使用无序及闲置浪费的土地通过整治连接成片后实现大规模的土地流转,从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耕作的规模与生产效率,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但它也会为农村的发展带来影响,不仅会使农民的分化进一步加剧,而且还会将一部分农民分离出村庄,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李灿  张佰林  张凤荣  
农户生计分化成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征,当前农民新村建设模式需要适应农户生计分化和农业生产生活的双重要求。以山东省沂水县4个典型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从农户就业结构、收入结构、就业时间结构三个方面分析农户生计结构呈现的特征,探讨农户生计分化与农民新村建设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研村农户生计非农化倾向明显,4个村庄人均非农收入和劳均非农就业时间比重均超出70%,生计收入主要依靠非农业生产,但是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户重要的生计方式;2)受县域和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靠近县城的韩家曲村农户生计多元化越突出,县域内就业生计表现明显,而远郊、偏远山区的李家营村、四旺村和东土沟村农户非农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一涛  
教育是社会底层成员子女改变身份的主要途径。但是,相对于城市孩子,农村孩子通过教育来改变身份的历程变得越来越困难。家庭贫困、农村学校的落后、高校录取政策等因素都在阻碍农村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社会的流动。要通过公共政策的努力,防止农村孩子因为贫困而被拒绝在教育的门外。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学生的"考试竞争力"。高考改革也要以增加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为重要的目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尤亮  霍学喜  杜文超  
本文用陕西两个村庄苹果户的调研数据,分析绝对收入、社会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采用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解析村庄间农民主观幸福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样本村农民的绝对收入及农民间绝对收入的社会比较,对农民主观幸福感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农民的社会比较方式具有上行比较特征,并导致社会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同化效应;农民以绝对收入进行的社会比较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村庄因素对农民主观幸福感有重要影响,村庄间农民主观幸福感差异来源于村庄间特征效应的差异,其中绝对收入对村庄间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度贡献度最大,社会比较次之;系数效应能有效缩小村庄间农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娟  王惠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德福  桂华  
基于一起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大规模农地流转案例,分析大规模农地流转分别在经济层面与社会层面产生的后果,以及对农民生活与乡村治理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效果看,在从事粮食种植的条件下,大规模雇工经营不如中等规模的家庭经营效益高;土地流转将更多农民推向劳动力市场,改变了农民家庭经济生活方式。从社会效果看,它切断了自发流转形成的农户循环,消解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对农村稳定造成了不利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姜长云  
农村非农化过程中农户(农民)分化的动态考察──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姜长云80年代以来的农村改革,开启了中国农村非农化的闸门,导致了农村非农化引人瞩目的深化。农户(农民)分化,作为农村非农化的重要内容,也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安徽省天长市为例,...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美丽  周应恒  王图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谭群燕  刘建平  
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带来农村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转型期农民心理的趋利化、知识农民的外流化、乡土秩序的作用惯性和自主合作治理权威的弥散化给农民自主合作供给公共产品带来困境。农民自主合作的进一步推进要注意农村社区转型的阶段性特征,有步骤、有区别的逐步推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军奎  
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为宏观背景,通过"深描"甘肃省东南部L村农民在婚姻、养老、教育、居住4个维度上的生活实践,试图对L村农民的观念和行为变化作出深入观察和解释性理解。研究发现,农民身上所具有的诚实、憨厚、守望相助等传统特质正在快速弱化,中国人的民族性中最具根性的温和、含蓄、内敛的特质在农民身上正逐步消解,透过村民观念与行为的变化,似乎可以看到中国人民族性变迁的隐约轨迹。民族性与社会环境变迁之间存在着建构与解构的双向互驱关系一一民族性以内敛而持久的文化性力量建构着社会秩序,急剧转型中的社会环境在重塑农民价值观念体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造着他们的民族性。"民族性"意义上的农民性格特质变化只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锋  侯同佳  
基于华北王村的调查表明:受经济和代际的影响,农民拆迁意愿存在一定差异;尽管总体而言农民拆迁意愿相对消极,但大多数农民最终都响应政府要求同意拆迁。农民拆迁意愿之所以会发生变迁,主要是受到村庄内外权力-关系网络的影响,政府、矿场等村庄外部力量通过政策鼓动、利益诱惑形成对农民与村庄精英的动员,村庄熟人社会和家庭等内部力量通过彼此间的连带关系、代际联动形成村庄内部的自我动员,最终促使多数农民同意拆迁。但在权力-关系网络中,农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拆迁意愿并未获得满足,可能会带来诸多社会不稳定的隐患。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佩  黄振华  
基于对湖南省G村一起农民偏执型上访事件的历时性考察,通过上访各阶段"政府——访民"行为互动关系的比较分析,发现上级政府——基层政府——上访者三大行动主体构成的信访治理链条中,存在着治理实效偏离政策预期的"逆向激励"效应。信访治理中,上级政府基于"公共性"的秩序追求对基层政府"自利性"的"避责"思维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向激励",从而给上访者提供了谋利空间,基层政府的"软肋"成为上访者得以借用的"机会"。成功谋利上访的示范效应结合上访谋利空间,促成农民上访的延续与扩展,并最终导致偏执型上访的生成,这与信访制度的初衷相背离。建议通过信访治理与基层稳控的逐渐剥离、信访分类治理考评机制的建立以及乡村自治力量的充分动员与发挥,有效规制信访激励的"逆向空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