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69)
2023(11058)
2022(9713)
2021(9130)
2020(7496)
2019(17514)
2018(17292)
2017(33045)
2016(18133)
2015(20538)
2014(20536)
2013(20242)
2012(18487)
2011(16511)
2010(16281)
2009(14644)
2008(14111)
2007(12028)
2006(10321)
2005(8853)
作者
(52935)
(43918)
(43323)
(41646)
(27935)
(21203)
(19803)
(17445)
(16781)
(15534)
(15318)
(14680)
(13850)
(13840)
(13567)
(13238)
(13066)
(12840)
(12614)
(12437)
(10967)
(10590)
(10477)
(9959)
(9865)
(9734)
(9705)
(9670)
(8758)
(8754)
学科
(72256)
经济(72185)
管理(51706)
(47583)
(39560)
企业(39560)
方法(34869)
数学(30253)
数学方法(29790)
(19032)
(18516)
中国(17277)
(17002)
地方(15904)
业经(15064)
农业(12699)
理论(12046)
(12037)
贸易(12026)
环境(11860)
(11722)
(11646)
(11338)
财务(11270)
财务管理(11250)
技术(11035)
企业财务(10691)
(10656)
土地(10278)
(10155)
机构
大学(255427)
学院(252976)
管理(104847)
(94539)
经济(92319)
理学(91637)
理学院(90606)
管理学(88736)
管理学院(88306)
研究(83875)
中国(60951)
(55493)
科学(55396)
(42139)
(41871)
(41447)
业大(41141)
研究所(38593)
中心(38214)
(35500)
北京(34990)
财经(34274)
(34028)
师范(33743)
农业(33152)
(31697)
(31144)
(29189)
师范大学(27544)
经济学(26907)
基金
项目(183209)
科学(143545)
基金(132709)
研究(131590)
(116710)
国家(115811)
科学基金(99346)
社会(80899)
社会科(76624)
社会科学(76603)
(70974)
基金项目(70972)
自然(67116)
自然科(65455)
自然科学(65440)
自然科学基金(64186)
(60724)
教育(59731)
资助(55176)
编号(53867)
成果(42619)
重点(40715)
(39703)
(38395)
(37318)
课题(36755)
科研(35334)
创新(34834)
计划(33627)
大学(33533)
期刊
(98438)
经济(98438)
研究(70895)
中国(47984)
学报(41781)
科学(39449)
(37068)
管理(36135)
大学(30903)
(29443)
学学(29003)
教育(28391)
农业(26425)
技术(21704)
业经(16394)
(16291)
金融(16291)
财经(15059)
经济研究(14990)
图书(14684)
资源(13783)
(13432)
科技(13144)
问题(12783)
理论(12673)
(12624)
技术经济(12293)
实践(11956)
(11956)
统计(11702)
共检索到355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童陆亿  胡守庚  杨剩富  
研究目的:为实现国家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识别土地整治成效,探索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方法体系。研究方法:以田块为单元,从耕地自然质量、利用便捷度和稳定性三个方面选取21个指标构建土地整治区耕地质量重估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对原有耕地和新增耕地综合质量进行重估,同时提出基于重估结果的耕地质量等别快速更新方法。研究结果:(1)重估结果与研究区实际调查结果相符,能够较好反映整治区耕地综合质量及其变化;(2)经土地整治后研究区19.6%的原有耕地质量等别有所提升,25.66%的原有耕地受整治活动对地表的扰动及工程措施局限性等因素影响,出现等别下降的情况,新增耕地质量等别整体偏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辛芸娜  范树印  孔祥斌  张蚌蚌  温良友  张青璞  
耕地利用与保护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多维管理,多维耕地质量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而县级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是中国耕地质量管理的基础。根据耕地质量内涵,构建反映不同质量维度耕地质量的方法,是客观评价耕地多重质量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需求-质量维度-指标-限制系数-耕地质量"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土壤、生态、环境和管理四个质量维度的县域耕地质量指标体系。利用多源多尺度数据,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进行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并将评价结果与相关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兴区耕地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环境质量是制约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2)本研究考虑了耕地的环境质量,因此评价结果与基础地力评价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有一定差异;(3)构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合了现有的农用地质量分等指标、耕地地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等,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4)根据非加和及限制因子原理,采用限制系数逐级修正的方法,客观反映了县域耕地质量差异。该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评价耕地质量,还可定量评价分维度质量,是对已有成果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可以为中国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提供有效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亚丽  白云丽  辛良杰  
土地流转程度低制约着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本文利用2017年对黑龙江、吉林两省12个行政村调研收集的312份农户问卷与1527个地块信息,采用OLS和Probit模型探讨了地块尺度上耕地质量与土地流转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耕地质量与地块转入及转出均有显著的相关作用。面积大、坡度平缓、灌溉条件好的地块转入的概率更高,而面积小和通勤距离远的地块转出概率较低。②非农收入越高,农户转出土地的概率越大。③户主年龄越大,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概率越高;户主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较大;家庭农业固定资产数量越大,农户越不愿意转出土地;家庭承包的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越小。因此,建议吸引新型农业经营组织转入土地,推动土地流转市场发育与质量改善;同时,提高土地流转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王令超  宋艳华  樊雷  何同舟  
以较大样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汇总、归纳、分析的方法,分析研究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整理对区域耕地质量提升显著,但不同项目区耕地质量提升幅度差别较大;中低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大,高等别耕地整理后质量提升幅度较小;土地整理已成为区域耕地质量提升的主要驱动力。建议将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的提升幅度作为项目立项、审批、验收的硬性指标,进一步强化土地整理项目质量管理;优先选择中低等别耕地或中低等别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整理,保障和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土地整理持续进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霈珈  吴克宁  赵华甫  
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是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管护的重要技术依托。本文以河南温县吨粮田为例,选用因素整合分析法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探讨了整合成果在划分耕地质量监测区与监测类型中的应用思路。依据耕地自然禀赋、利用状况、经营水平、环境健康因素和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情况,运用聚类分析法划分出自然质量分区、利用水平分区、收益水平分区和健康质量分区。基于此,运用比较判断和综合制图法,将耕地划分为5个相对同质的监测类型。研究结果表明,5个监测类型的耕地综合质量变化特征大体呈现自然质量逐渐优越,利用水平逐渐增强,收益水平逐渐提高,环境健康质量逐渐变差,评价...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芦艳艳  樊雷  刘桢  
在2016年延津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的支持下,对土地利用系数进行修正,建立项目尺度上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项目区整治前后耕地质量等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系数修正后的项目区耕地自然质量等由5. 73改善到5. 60,利用等由5. 75改善到4. 28;土地整治对项目区土地利用水平影响较显著的因素有表层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灌溉保证率、土壤酸碱度、剖面构型、排水条件。整治后的项目区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均有提升,利用等提升显著,印证了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在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方面具有明显成效。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周子健  吴克宁  马建辉  孙亚彬  胡晓涛  
文章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研究耕地质量等级监测中的县域土地利用系数更新方法;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本底数据,兼用调查与统计数据,重新评定最大标准粮单产,以逐级修正法更新综合土地利用系数。结果表明:综合土地利用系数更新结果整体趋势升高,数据变化平稳,平均值与统计数据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在农用地分等成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运用逐级修正法对县域土地利用系数进行更新,过程快速便捷,结果科学合理,适用于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瑷玲  胡继连  赵庚星  刘文鹏  李英  纪广韦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为科学评价土地整理绩效和产权调整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层次分析法、GIS和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在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级别空间分布、面积和总体质量水平都发生很大变化,整理后的耕地质量总体水平是整理前的1.3026倍。研究结论:该方法对土地整理耕地质量级别变化评价有借鉴意义,评价结果可为莱芜市里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杨骥  裴久渤  汪景宽  
耕地质量是土地健康状况的衡量标准,也是土壤利用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近些年,土壤退化日益严重、基础地力明显不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中国耕地质量下降和保护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保护耕地质量可行的法律保障措施,很有必要。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涉及耕地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也经历了一个演化过程:1978年~1985年,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国务院下达的条例规定了"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建辉  
文章提出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应用于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和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划定的方法,并在阐述确定耕地等别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耕地限制类型与中低产田改造类型进行对应,制定了"最大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第二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最小限制因素及其限制系数"的耕地等别限制因素组合命名规则,将耕地质量等别监测成果按此规则命名表达,在划定耕地质量重点提升区的同时,方便把握耕地质量改造方向和时序安排。耕地质量重点保护区的划定方法是,提取监测成果中高等别耕地、等别提升耕地与规划基本农田重合的部分提取出来,删去其与规划为非农用地重叠部分,将其集中连片的部分,其与土地整治规划区一起划为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毅  高尚  刘希霖  安萍莉  
耕地质量和数量的保护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如何科学有效地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监测县进行监测,从而能够实时掌握各地区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情况,是实现耕地质量保护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文章以西部生态脆弱区为研究对象,对耕地质量监测县的选取进行了探讨。从影响西部耕地质量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出发,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各区县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分析各二级区的耕地质量变化特征,并辅以空间地统计学技术,探讨了有关耕地质量监测县选取方法。最终确立了以102个基准县、89个突变县为监测代表的西部地区耕地质量监测县节点网络,经检验,该网络能够较好地反应西部地区的整体耕地质量水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博  金晓斌  孙瑞  项晓敏  刘晶  曹帅  周寅康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耕地撂荒增多等多种农业问题,土地整治是当前中国改善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计量模型以解决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优化,案例区农业生产消耗降低了20.41%、地块平均规模增大了53.72%、户均地块数降低了34.92%,平均耕作距离减小了68.17%,可促进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丰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诚  林晨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估研究是我国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支撑。针对苏南地区耕地保护面临的新问题,整合农用地分等定级、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和土壤侵蚀等相关研究资料,重构耕地综合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加权综合和聚类分析方法,根据耕地基础地力、耕地健康和耕地外部环境的空间分异和组合特征,识别优先保护、地力提升、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等耕地类型,分类讨论耕地保护与整治路径。分析表明:苏南地区现状耕地中,优质耕地占比不足65%,近30%的耕地基础地力较差,超过5%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重金属污染威胁。其中,优质耕地集中于茅山以东的太湖平原和沿江平原地区,茅山以西地区基础地力相对较差,宁镇沿江、太湖东北岸部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景宽  卢晓姣  李永涛  孔祥斌  赵永志  
为构建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框架,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对其他国家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立法的分析,找出我国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我国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不明确和评价标准不清晰的问题。制定以耕地质量保护制度、耕地质量建设制度、耕地质量监测制度以及耕地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为主的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条例,完善我国法律体系是提高我国耕地质量的根本保障。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丹丹  周宏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系统梳理农户对耕地保护行为的选择机制,并实证分析了土地流转租期和流转方式对不同类型耕地保护行为的选择差异。研究表明:当前农户的恋土情结从无条件的对耕地质量进行掠夺到有意识的对耕地质量进行保护与投入;在农户耕地保护认知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有土地转入行为的农户更有意识进行耕地保护;流转租期对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而流转方式对劳动偏向型耕地保护具有促进作用,对资本偏向型耕地保护具有阻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