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8)
2023(8783)
2022(7474)
2021(6806)
2020(5371)
2019(12276)
2018(12232)
2017(22935)
2016(12400)
2015(13819)
2014(13701)
2013(13644)
2012(13111)
2011(11996)
2010(12113)
2009(11008)
2008(10597)
2007(9246)
2006(8467)
2005(7841)
作者
(36001)
(30229)
(29628)
(28035)
(19041)
(14565)
(13439)
(11709)
(11604)
(10897)
(10287)
(10196)
(9905)
(9398)
(9187)
(9175)
(8726)
(8724)
(8675)
(8513)
(7595)
(7522)
(7132)
(7001)
(6821)
(6740)
(6663)
(6574)
(6006)
(5913)
学科
(57221)
经济(57176)
管理(30496)
(27929)
地方(23605)
(20367)
中国(18686)
(18124)
企业(18124)
农业(14260)
环境(13926)
业经(13917)
方法(13761)
(13070)
地方经济(12224)
数学(11604)
(11588)
数学方法(11496)
(9809)
金融(9807)
土地(9585)
(9200)
(9194)
贸易(9188)
银行(9183)
(9085)
(9026)
技术(8872)
资源(8800)
(8747)
机构
学院(170516)
大学(165860)
(67569)
经济(65874)
研究(65436)
管理(61571)
理学(51245)
中国(50644)
理学院(50497)
管理学(49689)
管理学院(49365)
科学(41362)
(37900)
(33954)
(33598)
中心(30645)
研究所(30254)
(29383)
(29282)
业大(27143)
(26848)
师范(26640)
农业(25818)
(24414)
北京(24129)
(24107)
(23550)
财经(22095)
师范大学(21352)
科学院(20562)
基金
项目(112994)
科学(88136)
研究(85945)
基金(77579)
(67330)
国家(66663)
科学基金(56424)
社会(53279)
社会科(50272)
社会科学(50259)
(49040)
基金项目(42086)
(39172)
教育(37240)
编号(36309)
自然(34774)
自然科(33677)
自然科学(33668)
自然科学基金(32985)
(31673)
资助(29802)
成果(28739)
课题(26418)
重点(25841)
发展(25733)
(25270)
(23560)
(23167)
创新(22098)
(21459)
期刊
(89467)
经济(89467)
研究(52730)
中国(46387)
(33222)
科学(25873)
学报(25133)
农业(22930)
教育(21855)
管理(21769)
(20633)
大学(18856)
(18055)
金融(18055)
业经(17718)
学学(17486)
技术(15147)
资源(13151)
经济研究(12343)
问题(12020)
(11992)
(9834)
财经(9667)
图书(9463)
科技(9248)
(8406)
现代(8394)
(8189)
(8144)
论坛(8144)
共检索到2800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许新利  
土地整治是保障发展、保护耕地、统筹城乡土地配置的重要手段。生态保护是土地整治的目标之一,土地整治活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在其实施过程中,若违反自然规律,或采用不合理的整治措施,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影响生产和生活。因此,须把握好土地整治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推进土地整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艳霞  罗恒  
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基于系统耦合视角,以城镇化进程迅速的西部地区陕西省为例,对其2005—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快速城镇化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优化了城镇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发展速度超过生态安全发展速度,两者的不协调趋势呈扩大状态;2005—2016年,陕西省的城镇化系统与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先后经历了不协调衰退、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4个阶段。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生态安全的滞后将成为阻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晓梅  崔海潮  何磊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一个重要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榆林市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型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军生  张晓棠  宋元梁  
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度——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陕西省为例,对1978年以来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得出陕西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到2003年尚处于中低水平的结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斌  刘慧子  
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因子分析法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进而利用耦合度模型对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将其划分为拮抗、磨合和协调三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以陕西省10个地级以上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对陕西省各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并为其他地区的研究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平宇轩  郝晋珉  李牧  陈红  
为评价河北省不同县域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明确土地整治侧重点,采用熵权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河北省各个区县进行人工-生态空间协调发展程度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划分土地整治类型。结果表明:1)以人工空间和生态空间2个子系统构建的生活空间、生计空间、生产空间、自然空间4组指标综合评价各县域的空间协调发展水平,为空间用途管制提供新思路;2)河北省有20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生态滞后型,2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生态同步型,15个县为过渡发展类经济滞后型,87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生态滞后型,3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生态同步型,41个县为失调衰退类经济滞后型;3)河北省土地整治类型包括生态空间优先整治型、人工空间优先整治型、生态空间重点整治型和人工空间重点整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慧  
本文提出“综合效益协调度”和“综合效益协同度”两个新指数。分别用来衡量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及发展过程的协调程度。同时,选取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指标群,对陕西省各地市“八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水平、综合效益协调程度、综合效益递增幅度及递增过程中的协同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彦龙  李同昇  李梦雪  陈云莎  王昭  赵新政  
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刚  沈镭  刘晓洁  余小东  李昂达  张菲菲  郑华玉  
榆林市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之一,资源富集、经济贫困和生态脆弱三大特性叠加,是典型的资源富集贫困地区。对1990年~2004年榆林市人均GDP与工业三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榆林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人均GDP之间都存在较强的库兹涅茨(EKC)特性。建立环境综合污染水平指标,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榆林市经济发展和综合环境污染水平的EKC曲线。该曲线具有与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以及其他资源型城市相似的特点,在现有经济发展模式下,EKC曲线短时间内都还没有出现转折点的可能。新兴资源型城市和西部生态脆弱贫困区两大特点决定了榆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仇菲  南灵  
以实现耕地保护为研究视角,借由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原理建立成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上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相应指标完成情况作出评价。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0年间,陕西省耕地资源处于可持续利用状态,土地整治虽在补充耕地面积、提升耕地产能上对维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起到重要作用,但各年份作用大小存在显著差异,需在考虑整治潜力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口增速、消费结构变动以及用地结构等因素对指标完成成效的影响。最后,从科学分配指标的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达到有效监督管理目的,发挥土地整治效益。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永飞  高华  
基于前景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研究了大数据时代陕西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依据大数据对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大数据时代陕西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物流共享平台尚不完善、云计算等大数据系统建设滞后等现状问题,得出了发展云物流等大数据物流体系,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资源、调整运输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物流网络体系和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等针对性对策及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丽娜  王佳  赵国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陕西省是典型的资源富集地区,科学评价彬县经济环境社会发展协调状况,对于探讨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引入熵权法客观赋值,分析评价了彬县从2000-2009年之间的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协调状况,结论为资源环境问题是彬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薄弱环节,提出了加大优势资源开发规模、依靠科技进步、完善资源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邵秀英  冯卫红  
古村落是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贫困却是古村落的普遍现象。以保护为基础、产业为途径、减贫为目标,实现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与社区发展协调统一,是古村落面临的主要任务。山西省是我国古村落遗存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古村落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农业、旅游开发以及资源开采等产业类型,不同的模式面临的保护与减贫任务各有侧重。本文根据山西省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价值、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以及产业发展的潜力,从产业发展角度提出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生态农业、政府救助等适于古村落保护与减贫发展的模式,并对不同模式的适用对象和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占纪文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是福建省宁德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在确定城镇化水平的综合指标后,对耕地面积、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进行了描述。整体来看,随着宁德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数量呈下降趋势。表明耕地保护任务还很艰巨。利用协调度指标对宁德市1978~2010年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关系经历了不协调,协调,不协调3个阶段。这反映了城镇化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对耕地与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拟合发现有代表两种发展趋势的倒S曲线、倒U曲线,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推进,耕地面积有可能缓慢稳定,但也可能加速减少。后者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