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5)
2023(12313)
2022(10731)
2021(10258)
2020(8551)
2019(20213)
2018(20317)
2017(39176)
2016(21564)
2015(24477)
2014(24722)
2013(24394)
2012(22410)
2011(20348)
2010(20581)
2009(18895)
2008(18592)
2007(16241)
2006(14426)
2005(12689)
作者
(63501)
(52544)
(52340)
(49867)
(33820)
(25185)
(23556)
(20711)
(20281)
(18959)
(18310)
(17893)
(16883)
(16828)
(16352)
(16196)
(15718)
(15507)
(15142)
(15035)
(13186)
(13139)
(12728)
(12268)
(11833)
(11804)
(11749)
(11700)
(10641)
(10400)
学科
(84097)
经济(83996)
管理(60392)
(57159)
(48294)
企业(48294)
方法(37403)
数学(31042)
数学方法(30607)
(22920)
(22856)
中国(22232)
(19978)
业经(19375)
理论(17526)
地方(17079)
(15623)
农业(15230)
(15026)
贸易(15015)
(14923)
(14546)
教育(13235)
技术(13120)
环境(12815)
(12619)
银行(12573)
(12439)
财务(12363)
财务管理(12339)
机构
大学(313958)
学院(310232)
管理(121425)
(114662)
经济(111902)
理学(104733)
理学院(103486)
研究(103274)
管理学(101530)
管理学院(100991)
中国(76104)
(68258)
科学(67143)
(53460)
(52880)
(50807)
研究所(48420)
业大(47158)
(46192)
中心(46047)
(45077)
师范(44671)
北京(43160)
财经(42994)
农业(39786)
(38945)
(37670)
(37170)
师范大学(36089)
经济学(33550)
基金
项目(209825)
科学(163569)
研究(154044)
基金(150002)
(131132)
国家(129994)
科学基金(110506)
社会(93948)
社会科(88744)
社会科学(88713)
(82278)
基金项目(80133)
自然(72638)
教育(71398)
自然科(70887)
自然科学(70869)
(70138)
自然科学基金(69562)
编号(64244)
资助(61492)
成果(53447)
重点(47089)
(45956)
课题(44557)
(44193)
(43264)
创新(40253)
科研(39671)
项目编号(39124)
教育部(39004)
期刊
(130154)
经济(130154)
研究(92415)
中国(61366)
学报(52615)
科学(48449)
(46370)
管理(44229)
教育(41316)
(40017)
大学(39282)
学学(36434)
农业(32235)
技术(27161)
(23805)
金融(23805)
财经(21283)
业经(21166)
图书(19335)
经济研究(19130)
(18046)
问题(17027)
(16411)
(15723)
理论(15509)
科技(15484)
资源(14457)
技术经济(14415)
实践(14242)
(14242)
共检索到4542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靳相木  李陈  
基于Kuhn范式理论,将现有土地承载力研究成果显化、梳理为4种主要研究范式,即基于限制因子的研究范式、基于多因素综合的研究范式、基于参照区的研究范式、基于生态足迹的研究范式。以范式应用的时代背景、空间尺度为着眼点,对各类范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基于限制因子的土地承载力研究范式起源最早、发展最为成熟,基于多因素综合、基于参照区、基于生态足迹的3种研究范式,均是以前者为基础,按照不同的方向分化而成;范式分化的原因在于时空条件的变化所引致的亟需解释、解决的现实问题的变化。范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有其独特的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郭志伟  
文章根据北京市城市的性质、定位与发展的目标,对北京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以全新的视角对北京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设计与应用,进而为促进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姚晓东  
构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天津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灰色关联度定权的方法测算评价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模型逐层测算综合评价值;指出天津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呈逐年递增趋势;进而针对天津城市土地"十一五"期间的土地承载状态进行了分析评价,基于此,并对"十二五"期间的土地承载状态进行了预测,为保障天津城市土地资源持续健康的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祝秀芝  李宪文  贾克敬  祁帆  
研究目的:通过模拟上海市2010—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为上海市未来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系统动力学等方法。研究结果:2015年,5种情景模拟状态承载力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经济优先型、协调发展型、环境保护型;2020年依次是协调发展型、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经济优先型。研究结论:"十二五"规划中对2015年和2020年上海市人口规模的预测值大于现状延续型、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和协调发展型4种模式对人口的预测值,处于超载状态;对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预测值大于环境保护型模拟值,小于其他4种发展方式模拟值,上海市土地资...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珏  雷国平  王元辉  
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为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文根据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内涵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及聚类分析法对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障碍因素分析,表明:生态承载是高承载能力区和较高承载能力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绥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经济承载是中等承载区(鸡西、伊春、佳木斯、牡丹江、黑河、大兴安岭)的主要障碍因素;水土资源承载是低承载能力区(鹤岗市、双鸭山和七台河)的主要障碍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土地综合承载区障碍因素特征提出了差别化土地利用政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封志明  
土地承载力一般是指区域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土地人口承载量。按UNESCO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在《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中,土地承载力表述为,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以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从以上两个内涵基本相同的概念可以看出,土地承载力研究是对区域土地、食物、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系统透视;土地人口承载量的大小取决于;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生产能力与一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傅鸿源  胡焱  
在对城市承载力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和途径,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罗凤金  许鹏  程慧  
本文在分析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要素对全国14个大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评价,并以广州为例判断大城市人口承载现状,进而提出了增强大城市承载力的途径和建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  陈爽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周伟  袁国华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亮  吕耀  郑华玉  
开展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既是对土地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深化,也是对城市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总结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发展、内容、方法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发现其多出自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延伸,或为某一领域的一部分,而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已有研究主要从承载主体、承载对象和影响因素3个视角探讨了与城市土地承载力相关的内容,重在分析和评价城市各类土地与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数理分析、模型方法、指标体系等被普遍采用,但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和城市特点有所不同,评估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选择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在实践层面,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际应用还很薄弱,但其指导作用已经凸现。研究认为,城市土地承载力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完善城市土地承载力自身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城市土地承载力的功能分区研究和预警研究,建立城市土地承载力状态与土地政策调控的互动机制,逐步加强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卫东  
本文通过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阐释,提出土地上产生的任何一种物质对于人类需要的短缺或过量,而又无法替代或消除,都可以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障碍,成为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以通过资源、环境和生产三大途径进行,其中生产途径最重要,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计算是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海霞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琼  杨可晗  买英  
本文根据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模型 ,确定在不同生活水平要求下塔里木灌区适当的人口规模 ,为塔里木灌区农业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