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07)
- 2023(19721)
- 2022(17094)
- 2021(15659)
- 2020(12994)
- 2019(29915)
- 2018(29460)
- 2017(56329)
- 2016(30246)
- 2015(33839)
- 2014(33708)
- 2013(33346)
- 2012(30994)
- 2011(28137)
- 2010(28131)
- 2009(25915)
- 2008(25105)
- 2007(21864)
- 2006(19406)
- 2005(17303)
- 学科
- 济(143159)
- 经济(143020)
- 管理(85426)
- 业(80680)
- 企(65553)
- 企业(65553)
- 方法(58803)
- 数学(51383)
- 数学方法(50755)
- 中国(38096)
- 农(34378)
- 地方(33272)
- 财(30027)
- 业经(29616)
- 学(29276)
- 农业(23530)
- 贸(23259)
- 贸易(23242)
- 制(22638)
- 易(22396)
- 环境(20869)
- 理论(20581)
- 融(19708)
- 金融(19706)
- 和(19690)
- 银(19493)
- 技术(19479)
- 银行(19448)
- 行(18661)
- 地方经济(18236)
- 机构
- 大学(433849)
- 学院(432241)
- 济(182249)
- 经济(178473)
- 管理(169773)
- 研究(149512)
- 理学(146606)
- 理学院(144948)
- 管理学(142342)
- 管理学院(141562)
- 中国(111814)
- 京(94381)
- 科学(90845)
- 财(81120)
- 所(74401)
- 农(68805)
- 研究所(67545)
- 中心(67291)
- 财经(65114)
- 业大(63509)
- 江(63146)
- 北京(60081)
- 经(59318)
- 范(57415)
- 师范(56853)
- 经济学(55976)
- 院(54939)
- 农业(53465)
- 州(51082)
- 经济学院(50206)
- 基金
- 项目(295068)
- 科学(232906)
- 基金(214808)
- 研究(214261)
- 家(187145)
- 国家(185603)
- 科学基金(160285)
- 社会(137148)
- 社会科(130129)
- 社会科学(130098)
- 省(114250)
- 基金项目(113548)
- 自然(103979)
- 自然科(101595)
- 自然科学(101574)
- 自然科学基金(99723)
- 教育(98585)
- 划(96552)
- 资助(89154)
- 编号(86129)
- 成果(68844)
- 重点(66117)
- 发(65376)
- 部(65006)
- 创(60707)
- 课题(59931)
- 国家社会(56871)
- 创新(56725)
- 教育部(56109)
- 科研(55998)
- 期刊
- 济(203355)
- 经济(203355)
- 研究(130776)
- 中国(86099)
- 学报(66507)
- 管理(63821)
- 科学(62421)
- 农(62205)
- 财(60218)
- 大学(51154)
- 学学(48199)
- 教育(46321)
- 农业(42920)
- 技术(39534)
- 融(38460)
- 金融(38460)
- 经济研究(33180)
- 业经(32348)
- 财经(32149)
- 经(27643)
- 问题(27376)
- 技术经济(22218)
- 业(22005)
- 统计(21080)
- 图书(20909)
- 科技(20065)
- 理论(19749)
- 商业(19637)
- 贸(19637)
- 资源(19526)
共检索到6465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本文运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PVAR模型,分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实证解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土地潜在综合承载力的挖掘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增加和结构优化;(2)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波动均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3)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再向勉强协调,然后向中度协调过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林巍 户艳领 李丽红
以京津冀城市群土地承载力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现状与内涵,完善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城市群土地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找出土地承载优势和土地承载短板,并分析经济承载、基础设施承载、生产建设承载等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差异,进而探索通过内部调整和外部协调来实现承载力提升的思路。
关键词:
承载力 城市群 区域协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研究对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采用三维面板数据,构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的PVAR模型,运用面板脉冲响应函数和面板方差分解技术,分析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冲击效应,从而探寻它们之间的互动发展机制。研究发现:(1)科技文化承载力变动冲击能推动土地人口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承载力水平的发展,但土地人口承载力标准差新息冲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2)内生变量波动都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方差贡献度分别保持在95.54%、87.70%、86.50%、82.10%;土地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文化承载力波动受经济社会承载力变动冲击的影响次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段佩利 刘曙光 尹鹏 张海峰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2015年五大城市群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运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发现:城市群开发强度整体不高但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强且空间分异特征不明显;城市群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处于较低的拮抗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总体不高,以轻度失调类型为主。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钰 李新刚 姚晓东
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反映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和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并成为支撑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城市群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构建科学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提升综合承载力的建设性措施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利用TOPSIS法、针对局部变权TOPSI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给出了京津冀城市群10个城市辖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排序和"短板子承载力",并针对10个城市各自特点,分别给出提升其综合承载力水平的差异性发展策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坡 朱丹 王丽艳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甄别各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是推进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基于协同理论建立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分析框架,从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技6个层面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熵值法,对京津冀城市群内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综合承载力进行测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上水平,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从承载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看,多数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制约因素和受限程度存在差异,且制约因素之间互相影响。可以从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支撑推进各级城市协调发展、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推进产业对接合作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齐喆 张贵祥
构建综合交通承载力评价模型,将铁路、公路、海港和空港等四种方式共同构成的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并对交通承载力进行了三方面的扩展:研究范围由城市扩展到区域,研究对象由单一要素扩展到复合系统,研究内容由现实扩展到潜在。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对2004~2013年各种运输方式以及综合交通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从不同运输方式来看:铁路发展迅速,随着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趋于紧张;城市群交通需求过分依赖公路运输,不利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海港间同质化竞争严重,已成为制约港口群整体承载能力提高的瓶颈;空港发展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变,协同效应逐步显现。第二...
关键词:
城市群 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承载力 京津冀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鲁继通 张晶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权赋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土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关系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序看,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与土地基本处于低级耦合协调状态,人口发展和土地扩张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科技系统发展持续低迷,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从空间看,京津冀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提升,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协调发展格局,而城市各系统协调发展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协调高地"与"协调失灵"局面并存。因此,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强化土地利用协调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科技、人口、土地协调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鲁继通 张晶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权赋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土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关系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序看,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与土地基本处于低级耦合协调状态,人口发展和土地扩张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科技系统发展持续低迷,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从空间看,京津冀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提升,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协调发展格局,而城市各系统协调发展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协调高地"与"协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姜丰 栗志慧
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人口—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函数,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产业—人口—空间的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从时序上看,京津冀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从空间上看,京津冀城市群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唐秦和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耦合协调格局。但是由于人口发展水平提升较慢,高耦合协调城市存在人口与空间耦合协调度滞后的特征,低耦合协调城市主要存在产业与人口耦合协调度滞后的问题。因此需要从系统思维进一步推进产业、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明 高林
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京津冀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之一,在分析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城镇化科学发展视角,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3个市辖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凤 高良谋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城市群面临的新挑战。文章对京津冀城市群2005—2015年的经济发展格局和环境质量格局进行探讨,并从时空角度深入研究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环境质量格局方面,整体上环境质量变差的城市离北京、天津较近,受其环境污染辐射作用较大。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上升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西南方,下降的城市主要位于北京、天津的东北方,北京、天津对其周围的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不是很明显。耦合协调发展度方面,时间上,经济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先上升后在波动中下降;空间上,廊坊、沧州、天津为上升型城市,唐山为下降型城市,其他为磨合型城市;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类型由四类向三类过度,且协调发展度差距在缩小。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经济 环境 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谢泗薪 樊舒琪 胡琬晶
在危机经济时代背景下,以中国重点区域京津冀为研究对象,从机场群和城市群的界定入手,构建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6—2020年京津冀地区机场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机场群与城市群两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整体来看,近5年来京津冀地区机场发展与城市发展两系统始终保持高度耦合和优质协调状态,北京作为大都市,对于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及波动状态影响最大;但从各区域看,北京的强中心发展与周边区域机场、城市的发展存在明显失衡现象,天津、河北区域的协调程度仍处于良及以下水平,说明首都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强烈,大都市圈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从大都市圈发展视角设计了危机经济时代的四大对策,为加快京津冀机场群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战略构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哲 邵战林 潘佩佩 王晓旭
通过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态福利绩效,使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析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作用程度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福利绩效以及两系统的发展度、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1999—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且与椭圆重心移动方向相同,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变化较大。(3)耦合协调影响因子中,经济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影响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大于各自单独作用时的解释力之和,呈非线性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泗薪 李晓阳
文章从生产性服务业入手,结合相关资料建立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型,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提取所需指标数据结合模型进行耦合分析,最后依据定量化数据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在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此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耦合度 京津冀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