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90)
- 2023(10362)
- 2022(8751)
- 2021(7956)
- 2020(6374)
- 2019(14236)
- 2018(13904)
- 2017(26599)
- 2016(14035)
- 2015(15356)
- 2014(14933)
- 2013(14513)
- 2012(13543)
- 2011(12352)
- 2010(12444)
- 2009(11704)
- 2008(11100)
- 2007(9730)
- 2006(8781)
- 2005(7989)
- 学科
- 济(61247)
- 经济(61174)
- 管理(40315)
- 业(39554)
- 企(31694)
- 企业(31694)
- 中国(19995)
- 地方(18689)
- 农(18454)
- 方法(17459)
- 财(16151)
- 业经(15498)
- 数学(14286)
- 数学方法(14135)
- 农业(12634)
- 学(12253)
- 制(11737)
- 发(11202)
- 融(10822)
- 金融(10821)
- 银(10818)
- 银行(10808)
- 贸(10637)
- 贸易(10627)
- 行(10538)
- 地方经济(10291)
- 易(10220)
- 环境(10196)
- 务(9419)
- 财务(9392)
- 机构
- 学院(193602)
- 大学(188280)
- 济(79499)
- 经济(77845)
- 管理(72866)
- 研究(66920)
- 理学(61525)
- 理学院(60835)
- 管理学(59881)
- 管理学院(59530)
- 中国(52798)
- 京(40520)
- 科学(39505)
- 财(38117)
- 所(33309)
- 农(31240)
- 中心(31033)
- 江(30386)
- 研究所(29624)
- 财经(29355)
- 范(26926)
- 师范(26689)
- 经(26570)
- 业大(26458)
- 北京(25612)
- 州(24700)
- 院(24697)
- 农业(23972)
- 经济学(23898)
- 财经大学(21626)
- 基金
- 项目(124869)
- 科学(99172)
- 研究(95547)
- 基金(89137)
- 家(76780)
- 国家(76072)
- 科学基金(65691)
- 社会(61686)
- 社会科(58433)
- 社会科学(58418)
- 省(50555)
- 基金项目(46632)
- 教育(43136)
- 划(41775)
- 自然(40165)
- 编号(40112)
- 自然科(39195)
- 自然科学(39186)
- 自然科学基金(38468)
- 资助(35202)
- 发(32587)
- 成果(32127)
- 重点(28164)
- 课题(28050)
- 部(26786)
- 创(26666)
- 发展(26601)
- 展(26126)
- 国家社会(25245)
- 创新(24826)
共检索到3046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王慧云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最大收益。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林晓言 罗燊 王慧云
世界上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高铁站区都依托于权责利益明确的土地开发,但我国大多数高铁站综合开发收效甚微。在分析中国高铁站区开发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及其权利归属现状的基础上,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高铁站区的土地发展权归属不同。在此基础上,以高铁站区土地为核心,以铁路主体为桥梁,对铁路主体与政府之间的土地发展权归属问题进行了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分析,以寻求土地发展权归属的最优策略。结论如下:在地方政府选择让渡、铁路主体选择服从、铁路主体与市场主体形成综合开发联盟并通过铁路主体的最终开发活动实现博弈均衡时,各方获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管京 史旭敏
新建高铁站区综合开发作为促进高铁建设可持续的举措之一,被给予厚望,却推进缓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现行制度下,我国新建高铁站区综合开发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对铁路主体而言不公平。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分配机制,在机制完善对策上,近期在铁路主体开发能力不足时,宜采用地方政府将部分税收返还给铁路主体的方式,或合理确定高铁站区没建高铁时的平均地价、再将土地出让金中多出部分返还给铁路主体的方式;远期在铁路主体具备开发能力后,可通过确定周边土地没建高铁时的平均地价,以此价格将周边土地使用权出让给铁路主体,由铁路主体自主开发或与开发商合作开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先贵
土地开发权宜被界定为一项用益物权:从形式上看,土地开发权的客体为特定地块空间的容量;对特定地块的空间容量能够在法律上实现直接支配力和排他力,因此土地开发权符合用益物权的形式特征。从实质上看,土地开发权之用益物权定位不仅是拓展和深化土地权利体系的需要,而且亦是土地管理市场化改革实践的需要。土地开发权之用益物权定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制资源,推动这一权利的法律制度建设。
关键词:
土地开发权 法律性质 用益物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振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霄雪 刘修岩
文章以新建高铁站作为准自然实验,从高铁站区周围土地价格和土地开发强度两个维度出发,结合微观土地交易数据、栅格层面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以及栅格层面的灯光与人口数据,从微观地理尺度考察我国高铁站建设对站区土地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站建设对土地市场具有异质性影响:市辖区新建高铁站显著增加了站区商业地块的价格,但对土地开发强度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县域新建高铁站则对站区住宅地块价格以及土地开发强度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讨论分析表明,县域高铁站的建设并未显著促进其站区人口和经济的集聚。这意味着,县域高铁站的建设可能导致站区土地资源过度房地产化或被过度浪费。其政策启示在于,在对高铁站区进行开发规划时,人口规模比较小的县域应综合考虑自身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基础等因素,突出站城融合发展;而人口规模较大的市辖区,可以综合考虑高铁站区开发与城市空间有效拓展相结合,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坚 高远 赵晔
国土空间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开发权是国土空间治理的重点内容。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同步推进的背景下,从空间开发权的视角来审视国土空间治理,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剖析国土空间治理基本内涵和运行关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空间开发权的形成基础与内涵特征,据此分析提出基于空间开发权的国土空间治理运行逻辑。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国土空间治理的运行关键在于全生命周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事关空间开发权的配置、调控与实现。(2)中国的空间开发权源自独有的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是国土空间利用导致建设和非建设用途变化以及二者内部用途变化和空间利用强度变化所产生的权利,是两级、隐性、全域全要素陆海空间开发保护的权利。(3)中国国土空间治理的顺利运行应聚焦于两级空间开发权调配实现及主体互动协调。展望未来,以上述认知为切入点,加强空间开发权理论、空间开发权分级交易市场机制和统筹制度等研究,将有助于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改革的推进。
关键词:
空间开发权 国土空间治理 运行逻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汲铮
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开发权研究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而对土地开发权的国外实践认知却存在着若干事实偏误,诸如英国土地开发权归国有和美国土地开发权私有模式等。本文从"开发"的概念入手,较系统地介绍美国、英国和日本土地开发权的运行现状,为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土地开发权夯实事实基础。实际上在现代西方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土地开发权并不是土地所有权人的私权力,是受规划和用途严格管制的,是政府基于社会管理的公权力对私有权力的规制。
关键词:
土地开发权 土地开发权转移 土地管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屠帆 卫龙宝 张佳
研究目的:通过对浙江省2001至2003年基本农田易地代保案例和美国马里兰州Calvert县1978年至2003年TDR项目案例的比较,分析在不同的土地所有制背景、土地管理体制下中美规划管理模式突变的异同,以期对完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模式有进一步启发。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研究结论:两个案例都是源于因经济、人口增长和变化而对土地用途分区管理的突破,并基于市场运作,但两个案例在转移的权利性质、市场参与的深度、转移内容供给和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有很大差异。案例的进一步推行则取决于不同国家政府基于资源状况、发展压力的分析所做出的宏观决策。进一步地探讨则需要借助于法律层面对基本农田有偿易地代保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贵
我国土地管理权是由土地规划权、土地用途管制权、土地征收权等权力构成的一组权利束结构体系。改革现行土地管理权制度,是修改《土地管理法》无法回避的重大议题。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的既有方案,因改革切入口定位不清而存在诸如目标定位模糊、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考量等诸多弊病,并因此陷入了改革困境。以土地开发权为切入口,建立土地开发权制度平台,并将各项具体土地管理权纳入到这一平台上来推动其改革,是走出当下我国土地管理权制度改革困境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
土地开发权 土地管理权 土地管理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文飞 李国平 吴妹晓 韩先锋
本文针对在矿产资源开发中的土地使用权转让涉及到的国家征地所带来的土地价格机制扭曲、补偿机制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承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地位的前提下,重点考虑了土地价格的形成及利益分成,在此基础上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土地使用权转让、环境优化治理及环境产权分配进行了探析。研究表明: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土地价格机制的完善是土地市场有效调节的基础;土地流转应充分体现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权益;国家在征地过程中应将负外部成本、民众的主观价值损失反映到土地价格中;要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需要赋予农村集体一定的环境产权,且须与政府在环境治理、环境监督的公共服务定位相结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钟晓萍
产权是在所有权清晰的情况下,对物品在交换时产生的模糊空间或新的权利的重新定义,或是对所有权的赋予,或是对所有权的限制。政府应通过正式制度认可土地开发权内含于土地所有权之中并将开发权相关的大部分收入流界定为归属开发权权利主体,对城市近郊区土地、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采取不同的赋权模式,以促进土地资源在城乡、不同产业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同时通过权利补偿形成强有力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成日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的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改变经济利益动机影响相关人的行为,为中国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研究成果:基于经济激励机制TDRs比刚性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同时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TDRs更有可能成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TDRs能够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够消除或减少统一的土地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土地政策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马祖琦
在简要回顾美国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相关背景的基础上,从公共投资和公共经济的视角,对该制度的理论渊源和运行机理进行了回溯和解析。随后从交易平台搭建、融资手段设计、储备机制构建、补偿方式调节、激励措施引导、开发模式转型、规划策略制定等方面,总结了开发权转移制度的创新性,并就该制度的运作效果及其存在的诸多争议进行了系统阐述。研究认为,在我国镇城镇化快速推进、利益格局出现失衡的情形下,须通过合适的制度设计,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进而引导空间有序开发,纠正市场缺陷,平衡各方权益,维护公共利益。
关键词:
开发权转移 溢价回收 融资机制 金融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