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25)
2023(15267)
2022(12871)
2021(11800)
2020(9780)
2019(22352)
2018(22161)
2017(41762)
2016(22992)
2015(25768)
2014(26255)
2013(25663)
2012(23946)
2011(21947)
2010(22309)
2009(20901)
2008(21047)
2007(19231)
2006(17144)
2005(15229)
作者
(66781)
(56247)
(55821)
(53551)
(35186)
(26794)
(25543)
(21793)
(21205)
(20069)
(19106)
(18963)
(17979)
(17693)
(17528)
(17515)
(17029)
(16365)
(16192)
(16152)
(14163)
(13966)
(13592)
(12765)
(12670)
(12619)
(12528)
(12461)
(11342)
(11207)
学科
(100074)
经济(99956)
管理(63846)
(62193)
(47815)
企业(47815)
方法(37067)
(36653)
数学(32105)
数学方法(31747)
中国(27170)
(26196)
业经(25514)
地方(25145)
(25102)
农业(24121)
(20349)
(17078)
(16309)
银行(16278)
(15775)
贸易(15767)
(15573)
金融(15567)
(15560)
(15199)
环境(14689)
理论(14416)
(14085)
财务(14044)
机构
学院(332616)
大学(328812)
(136098)
经济(132927)
管理(121954)
研究(114881)
理学(103557)
理学院(102256)
管理学(100468)
管理学院(99820)
中国(87963)
(70257)
科学(70020)
(66009)
(59090)
(58583)
(54360)
中心(53600)
研究所(52435)
财经(50561)
业大(48636)
(46282)
师范(45864)
(45465)
农业(45241)
北京(44217)
(42702)
经济学(42186)
(41899)
(38102)
基金
项目(215399)
科学(169241)
研究(161919)
基金(153221)
(132706)
国家(131500)
科学基金(111850)
社会(102844)
社会科(97229)
社会科学(97202)
(86742)
基金项目(81396)
教育(74457)
(72002)
自然(68991)
编号(67675)
自然科(67246)
自然科学(67227)
自然科学基金(66012)
资助(60636)
成果(55908)
重点(49200)
(49099)
课题(48169)
(47306)
(44869)
(43502)
国家社会(42285)
创新(41965)
(41456)
期刊
(163626)
经济(163626)
研究(101279)
中国(74804)
(58164)
(52889)
学报(49960)
科学(47680)
管理(43606)
教育(40357)
大学(38356)
农业(37965)
学学(35987)
(32837)
金融(32837)
技术(29677)
业经(29584)
财经(25218)
经济研究(24524)
问题(21925)
(21856)
(18147)
(17424)
技术经济(16213)
(15543)
商业(15407)
资源(15343)
理论(14983)
科技(14951)
现代(14895)
共检索到512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谭林  陈岚  
土地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显化了其经济社会价值,通过制度创新使得土地市场得到重塑、城乡发展要素畅通、农民发展权利获得保障,从而为乡村振兴及其产业空间重构提供了制度支撑、物质基础与人力条件。研究进一步结合乡村产业空间现状及其现实需求指出,可建立人—地—形三位一体的联动路径,一方面重视培育多元化、专业化的新型主体,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乡村生产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形态促进发展要素与资源重组,同时加快土地利用的隐形与显性转型,形成规模集聚、高效生态的用地格局,进而重塑乡村产业空间系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雨晴   张立恒  
农村宅基地是保障农村民众生产生活、维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能够有效维护农户合法权益,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众多农民宅基地被长时间荒废,却依然被“保留”“留存”,农村宅基地制度已滞后于时代发展,对农村持续发展、农业产业链完善形成约束。本文通过分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重点,剖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宅基地改革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邓昂  
本文阐述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内涵及其特点,从农村土地流转信托业务的信托当事人风险、系统性风险及非系统性风险等角度揭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风险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并给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信托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型农村土地使用权信托市场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服务平台的功能等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制度改革的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汪越  刘健  薛昊天  谭纵波  
乡村重构是指在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引起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重构的演化过程。以成都市郫都区的三个村落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空间分析和问卷调查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影响下乡村空间和社会重构特征。研究发现,伴随不同深度的土地制度改革政策,如确权颁证、土地整治流转和乡村规划建设等内容,乡村聚落空间不断聚合规整,景观破碎程度下降,同时人口特征、经济状况和社会交往等方面也同时发生了重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土地制度改革下乡村重构的动力机制,指出围绕土地要素的产权明晰界定、土地利用集约和土地资产活化是实现乡村重构的关键前提,进而带动劳动力和资金要素重组流动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进  
我国的农村改革本质上是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权的确立 ,实现了土地的经营权与经营主体——农户的重新结合 ,使我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集体所有”的制度设计却弱化了产权的激励作用。而土地合作社则能够实现农民与土地的直接结合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马晶  朱晓辉  郑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对农村公共产的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适应不了经济环境的变化。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供给机制模式,正确认识供给体制优化过程中各种制约因素,探索和创新新型农村公共品供给机制及其实现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秀红  张梦辰  
美丽中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生态美,既是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在实现乡村生态美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出发,建议从主体维度和整体维度两方面入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实现乡村生态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申淑征  
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在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意蕴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主体性、整体性和价值性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分析当前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以此为观照,从重视人的需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树立整体观念,坚持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完善制度保障,坚持健全完善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三方面着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蓄势赋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琪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热衷于个性化的旅游消费,因此对旅游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乡村旅游业面临着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亟需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通过加强制度供给与塑造行为范式予以解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红娥  童星  
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背景之一是全球消费社会的到来。这使得新穷人现象日渐凸显,并成为影响甚至主导整个社会转型的核心线索。作为新穷人的典型表现,乡村新贫困既包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村民难以获得以城市生活方式为参照的社会公认生活水准而引发的结构性贫困,也包括由消费欲望激发的社会心理性贫困。由此,乡村消费转型表现为如下困境:私人消费中,个体消费认同在地和脱嵌的困境以及家庭消费规范物质化和人伦的两难;集体消费中,消费品"上移"和"下乡"的悖论。为应对这些困境,必须从消费角度,破解"新穷困"的结构性和文化困境,实行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并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微  张慧欣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既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市场化的价值取向,又要体现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共进,因此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土地制度设计要坚持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原则、适应社会发展水平原则、民主参与土地征收原则等。现阶段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还应解决农民成为土地微观运行载体、市场结构要完整统一、价格机制要健全等方面问题。鉴于此,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从实现使用权物权化、土地用途管制法治化、土地征地程序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等方面着手。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良  
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面。目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乡镇企业聚集与土地问题之间的深层矛盾日益显现,土地征用中的利益失衡现象十分突出。为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建立土地收益权一次性买断机制,执行乡镇企业产权中土地资产的分割制度,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城镇化过程中农地流转的保障制度建设,成为城镇化改革的主要方向。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彦普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通过改革释放农村土地活力,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红利。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把人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推动人地关系良性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小城市如何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在改革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往城镇化过程中,因过度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和效率,许多中小城市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景章  夏彤  
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其中包括了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两大核心问题。土地作为城镇化的人口载体和空间载体,其规划管理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土地制度体系。当前我国处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对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必然需要结合城镇化的视角。因此,立足于城镇化与土地制度的关系,从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方面入手,将时间演变与空间形态相结合,梳理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文章重点借助制度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运用ROXY指数模型分析当前我国城镇化的空间现状,阐述城镇化现状下的主要土地问题,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