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36)
- 2023(13047)
- 2022(10870)
- 2021(9793)
- 2020(8345)
- 2019(18552)
- 2018(18178)
- 2017(34962)
- 2016(18989)
- 2015(20562)
- 2014(20063)
- 2013(19806)
- 2012(17950)
- 2011(15899)
- 2010(15888)
- 2009(15309)
- 2008(15359)
- 2007(13623)
- 2006(12136)
- 2005(11027)
- 学科
- 业(84265)
- 济(80449)
- 经济(80314)
- 企(76138)
- 企业(76138)
- 管理(72652)
- 方法(32799)
- 财(29358)
- 业经(28244)
- 农(27737)
- 数学(24858)
- 数学方法(24646)
- 务(21168)
- 财务(21144)
- 财务管理(21121)
- 制(20497)
- 企业财务(20061)
- 农业(19907)
- 中国(18533)
- 技术(17252)
- 体(15407)
- 划(15095)
- 学(14342)
- 策(14026)
- 和(13992)
- 贸(13841)
- 贸易(13835)
- 地方(13599)
- 易(13395)
- 体制(13365)
- 机构
- 学院(272926)
- 大学(269023)
- 济(114311)
- 经济(112263)
- 管理(109407)
- 理学(94478)
- 理学院(93446)
- 管理学(92104)
- 管理学院(91619)
- 研究(88605)
- 中国(70493)
- 京(59366)
- 财(55344)
- 科学(54905)
- 农(54322)
- 业大(45007)
- 所(44784)
- 财经(43561)
- 农业(43002)
- 江(41772)
- 中心(40653)
- 研究所(40366)
- 经(39638)
- 北京(36935)
- 经济学(34345)
- 院(32506)
- 财经大学(32138)
- 州(31826)
- 经济学院(31116)
- 商学(30843)
- 基金
- 项目(184432)
- 科学(146974)
- 基金(137558)
- 研究(129094)
- 家(121540)
- 国家(120489)
- 科学基金(104728)
- 社会(85853)
- 社会科(81514)
- 社会科学(81494)
- 基金项目(74189)
- 省(71706)
- 自然(69757)
- 自然科(68166)
- 自然科学(68143)
- 自然科学基金(67013)
- 划(60268)
- 教育(56807)
- 资助(54201)
- 编号(48881)
- 创(41604)
- 重点(41219)
- 业(41099)
- 部(40327)
- 发(38825)
- 制(38392)
- 创新(38133)
- 成果(37330)
- 国家社会(36158)
- 科研(35627)
- 期刊
- 济(130145)
- 经济(130145)
- 研究(76693)
- 中国(54170)
- 农(50455)
- 财(46522)
- 学报(44597)
- 管理(44104)
- 科学(42902)
- 大学(34065)
- 农业(34004)
- 学学(32868)
- 融(24247)
- 金融(24247)
- 业经(23825)
- 财经(22063)
- 技术(21798)
- 业(20141)
- 经济研究(19896)
- 经(18937)
- 问题(17566)
- 教育(17489)
- 技术经济(14750)
- 现代(14143)
- 版(13771)
- 财会(13562)
- 科技(13403)
- 商业(13275)
- 资源(12782)
- 贸(12761)
共检索到4038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菠阳 刘卫东 Glen Norcliffe 杜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地图"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政府放松管制和要素配置市场化是中国制造业空间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在较微观的层面,土地供应、政府管制在制造业空间变化中起了主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土地制度的变革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北京市为例,通过1985和2004年度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分析,分析了北京制造业空间变化的特征,并试图揭示土地制度变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土地由无偿划拨到有偿使用加速了工业郊区化的进程;其次,政府通过确定工业用地的供给方向、数量和时间等,决定着制造业空间转移的方向;第三,土地产权改革以及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流转促进了乡村工业化的进程,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制造业空间变化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制造业 空间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季鹏 袁莉琳
以北京乡镇街道为最小空间单元,分析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特征,并采用增长核算法估算了170个乡镇街道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情况。研究发现:北京高技术制造业出现郊区化现象,且呈多中心结构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的近郊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布呈圈层结构,但增长率最高的中间圈层与高技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不匹配;北京高技术制造业的空间演变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分布比较一致,高技术制造业空间结构仍没有达到均衡,有进一步向外围迁移的动力。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君华 彭玉兰
利用2002年度中国省区/行业数据,本文估计了一个包含比较优势、新经济地理、知识外溢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中国制造业布局影响因素模型。回归结果支持了上述各种力量在制造业分布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且特别强调了新经济地理和知识溢出在集聚经济过程中的因果累积循环性质。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城市化、工业基础的增强、交通设施的改善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削弱将非常有利于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集聚,知识溢出的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布局 集聚经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磊 张晓平
21世纪之初,北京正由一个工业城市逐步向适合首都特点的新经济型城市转变,其都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轻型化的四化经济发展战略都将对北京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以空间布局为着眼点,分别运用功能分区的圈层划分方法和基于邮区尺度的重心计算方法,对近10年北京制造业的空间布局演化过程进行刻画,并且利用重心变动的分解分析对影响制造业布局的动力因素进行定量描述。研究表明,研究期内北京制造业的布局正在经历由城市功能拓展区向城市发展新区调整的过渡阶段;近10年间北京制造业的就业和企业分布重心都出现了向东偏移的趋势,但是南北方向有所不同:前者向东北偏移,后者向东南偏移。对北京制造业的就业重心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就业重心偏移的贡献同样显著,推动就业重心向东北偏移。北京应继续深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工业的结构调整,优先发展适合首都特点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工业;要继续引导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东移南扩"的布局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大都市区产业空间格局。
关键词:
制造业分布 重心 分解 北京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帅 席强敏 李国平
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方法,实证刻画北京制造业企业在河北发生的实际完成投资的空间格局,揭示在首都功能转移的战略背景下,北京制造业企业投资的空间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投资以北京为中心,呈现随距离衰减的特点,整体投资呈圈层状布局;企业投资重视当地劳动力平均工资,资本密集型企业偏好工资高、劳动力素质好的地区,技术密集型企业偏好接近机场、交通通达度高的临近北京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偏好经济社会环境优越,教育、医疗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发区特别是国家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将提高地区对制造业企业的吸引力。揭示和验证了具有明显发展差距的大都市区域内部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投资的空间布局规律。
关键词:
制造业投资 空间布局 北京 河北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本文借助重心分析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变动方向来看,198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南下东进"特点,但是2003年后,我国部分制造业呈现"北上西进"特征;(2)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区域来看,目前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3)从区域分布的制造业属性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更为明显,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更多分布在北部和中西部地区。本文也对我国制造业上述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做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重心 空间分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常玉苗
当前区域竞争已经变成城市群的角逐,装备制造业成为争夺的焦点,而从国家层面,合理规划城市群装备制造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质和量两个维度对我国五大城市群八大装备制造业进行战略类型的划分,然后从区域和产业两个视角研究装备制造业在城市群的空间分布,有利于掌握我国城市群装备制造业发展及装备制造业在城市群的分布,为合理的产业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城市群 装备制造业 产业效率 产业集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逄红梅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方法 (DEA)对2011年我国27个省市装备制造业及子行业之一——专用设备制造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并利用差值比较,对专用设备制造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专用设备制造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不一致性,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其专用设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多处于"双低型"的第三象限内;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为一般的中部地区则多处于"双高型"的第一象限内;西部地区发展差异不大,多集中于第三象限内。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技术效率 DEA 空间分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辰 申玉铭
基于北京市2004,2008,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地理集中度等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结合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以街道为空间单元,刻画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京市制造业基本退出首都核心区,向通州区、大兴区和昌平区扩散,并在郊区产业园内形成新的集聚区。(2)总体上,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空港街道、胜利街道、仁和地区办事处、旺泉街道、东湖街道和果园街道等。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中分布在亦庄地区办事处;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迎风街道、古城街道以及亦庄地区办事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分布在以雁栖办事处、仁和地区办事处为代表的街道。(3)不同产业特性的制造业呈现不同的演变趋势: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西北方向昌平沙河地区、西南方向房山区扩散;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向通州区、昌平区转移;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东南方向大兴区、通州区集中。(4)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是交通通达性、土地制度、城市空间规划、产业政策和开发区建设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空间格局 空间演变 制造业 北京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刘涛
基于第一、二次基本单位普查的企业数据,以161个邮区为基本空间单元,论文从重心迁移的视角考察了北京市制造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宏观趋势,发现北京市制造业重心位于东北部的二、三环之间,并在向东北方向迁移。对重心迁移的因素分解表明,新建企业是制造业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原有企业的迁移与倒闭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论文认为北京市制造业重心将继续向东移动,但南北方向将趋于稳定;多方向疏散的均衡郊区化模式是当前北京制造业布局的合理选择。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刘胜 陈秀英
运用2003~201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实证分析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会因企业所有制性质、融资约束等企业特征及企业所处的地理区位等城市特征而存在明显异质性;"成本节约"和"创新外溢"是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驱动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机制。因此,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要进一步优化城市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协同布局,强化其对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促进效应;加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服务业中的应用,加强对中小企业和小城市等金融服务高端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疏通金融服务业空间协同布局对企业价值链跃升的溢出效应通道。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瑞 周达
一、奥运会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 按照与举办奥运会所需要产品的直接与间接关联的紧密程度,可以将奥运会相关制造业产品划分为三大类:核心产品——必需品,举办奥运会比赛期间所必需的制造业产品;配套产品-可替代使用的制造业产品,不同举办地点奥运会期间和其他体育及相关活动举办期间都可以生产与使用的制造业产品;边缘产品——通用品,在奥运会与非奥运会时期都使用的产品,具有日常生活与特殊活动举办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丹 刘大千 卢艳丽
文章分析了长春市各类制造业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总结出影响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几个影响因子。研究发现,长春市主城区制造业企业呈现边缘集聚、交通依赖、组团分布等特征,同时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类型企业表现出差异化的分布特征。文章认为,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城市规划、制造业类型、政府引导及其他因素等是影响城市制造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关键词:
制造业企业 空间分布 核密度分析 长春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晓晨 王滔 王家莹
产业在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导力量。要认识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和合理地进行城市功能区规划,都离不开对城市内部产业空间组织规律的了解与掌握。产业的空间组织形式是各种集聚与分散力量综合作用达到平衡时的结果。鉴于现有研究尚未系统探讨产业空间组织的不同特征与类型,本文利用2001年北京市基本单位普查的资料,从产业集中度和地理集聚度2个维度,对北京市的两位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行了特征分析与类型分类,归纳总结出寡占—集聚型、寡占—分散型、领先—集聚型、领先—分散型、竞争—集聚型以及竞争—分散型6种空间组织类型,并简单探讨了其形成因素,最后比较分析了制造业和服务业在空间组织形式上的共性和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巫细波
以1 069家广州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GIS和HDBSCAN空间聚类方法分析其空间布局变化及特征,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汽车制造业企业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1)广州汽车制造业企业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空间布局演变由近郊区往外围区域扩张;(2)由于长期过于依赖外资整车企业,导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存在过于封闭的特征,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3)外资和内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空间布局上存在明显差异,外资企业偏向围绕外资整车企业布局,而内资企业偏向沿交通干线布局;(4)广汽传祺、广汽客车等中国品牌对广州汽车零部件企业更具有辐射带动效应,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5)负二项回归模型显示整车带动、区位因素、集聚经济、人口密度等因素对汽车制造业企业空间布局有重要影响,而交通因素对广州汽车制造业企业布局影响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