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01)
2023(10373)
2022(8664)
2021(7998)
2020(6715)
2019(15530)
2018(15060)
2017(29459)
2016(15741)
2015(17650)
2014(17527)
2013(17731)
2012(16585)
2011(15190)
2010(15167)
2009(14353)
2008(14243)
2007(12434)
2006(11134)
2005(10334)
作者
(44329)
(37513)
(37037)
(35506)
(23773)
(17630)
(16861)
(14468)
(14288)
(13167)
(12970)
(12471)
(12064)
(12025)
(11910)
(11541)
(11023)
(10813)
(10619)
(10422)
(9575)
(8953)
(8903)
(8479)
(8354)
(8290)
(8233)
(7827)
(7402)
(7273)
学科
(76893)
经济(76797)
管理(47574)
(43610)
(35407)
企业(35407)
方法(28640)
数学(25403)
数学方法(25231)
中国(24628)
(18817)
(18787)
(18632)
业经(16274)
地方(14865)
(14189)
(14071)
贸易(14063)
(13783)
(13729)
产业(11922)
(11913)
银行(11900)
体制(11763)
农业(11691)
环境(11632)
(11493)
(11288)
金融(11286)
(10439)
机构
大学(234162)
学院(231097)
(110443)
经济(108530)
管理(88403)
研究(86211)
理学(75739)
理学院(74837)
管理学(73941)
管理学院(73489)
中国(66852)
(50743)
(50529)
科学(47839)
(42058)
财经(40004)
研究所(37881)
中心(37729)
(36504)
经济学(36420)
(33793)
(33452)
经济学院(32679)
北京(32326)
(31820)
业大(30227)
财经大学(29860)
(28753)
师范(28503)
农业(26290)
基金
项目(153616)
科学(124046)
基金(116416)
研究(112739)
(101251)
国家(100541)
科学基金(86779)
社会(77744)
社会科(74129)
社会科学(74115)
基金项目(61127)
(55756)
自然(53361)
自然科(52102)
自然科学(52089)
自然科学基金(51198)
教育(49858)
(48085)
资助(47398)
编号(41847)
(36377)
重点(35141)
(34270)
成果(34206)
国家社会(34182)
(33682)
(31825)
教育部(31680)
中国(31080)
人文(30284)
期刊
(122578)
经济(122578)
研究(75912)
中国(48256)
(38429)
管理(34103)
科学(33918)
学报(31389)
(31096)
大学(25045)
学学(23871)
(22123)
金融(22123)
财经(21173)
农业(20698)
经济研究(20642)
(18536)
问题(18424)
业经(17703)
技术(17703)
教育(17217)
(14754)
世界(13385)
国际(12741)
技术经济(11681)
现代(11319)
(11140)
统计(10438)
资源(10403)
经济问题(10397)
共检索到353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袁志刚  绍挺  
在比较了世界各国的城市结构模式后,我们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结构呈现"扁平化"分布的原因。接着,基于我国的地理条件和能源、粮食安全的考虑,本文提出未来我国的城市结构必须以大都市圈模式为主,即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为核心的人口、产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群。但是要想完成城市结构从目前的"扁平化"分布向大都市圈模式的转变,土地制度的改革是突破口,中央政府需要给出各类指导性计划,地方政府则要转变职能,主要用来提供公共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于斌斌  金刚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结构调整和模式选择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中国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空间相关强度呈现规律性的递减趋势,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生产率的高值集聚区逐渐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国城市间劳动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850公里范围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过程,波峰出现在450公里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东部城市产业内的高端化升级以及中西部城市对东部城市产业的有效承接,可以显著提升中国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而由劳动力跨行业配置引致的结构性失业对城市劳动生产率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对中...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钟水映,李晶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 ,孤立从某个或某些侧面来评价和判断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 ,甚至有可能误导我们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决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 ,只要废除户籍制度、放开城门即可。而是需要我们从经济结构和城市结构等方面入手实实在在地推动城市化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孙全胜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需要政府发挥好引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城市聚集了大量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益,产业经济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从宏观的城市化进程和微观的城市发展两个层面着手。在宏观上,中国城市化和产业结构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演变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处于恢复性发展时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在微观上,政府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制定相应的法律和财税措施,建立低碳环保型的公共交通系统。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王垚  年猛  王春华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的城市最优规模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为例估计出人均产出水平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产出水平先上升,随后下降。城市偏离最优规模会造成聚集收益的损失,而未达到最优规模的城市经济收益损失要大于超过最优规模的城市(即人口过度聚集)产生的经济收益损失。同时,城市最优规模水平随着产业结构的不同而变化,由于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高于工业,因此工业比重高的城市最优规模水平低于服务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城市。除此之外,城市最优规模水平还受到市场潜力、技术与知识水平、资本积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余长林  孟祥旭  
基于2004—2017年中国280个城市的高等教育与城市产业结构数据,本文研究了高等教育对中国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促进了中国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且该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高等教育通过两个渠道影响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一是从供给侧来看,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从需求侧来看,高等教育通过提高城市劳动力的收入水平推动城市需求结构转型,进而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这两个渠道,高等教育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且这一作用会受到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影响。通过解决内生性问题和替代核心解释变量的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依然稳健。本研究对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廖冰雅  
能源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的人口、产业、交通、建筑等各要素决定了城市能耗的高低,它们共同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模、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本文利用全局主成分析法与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东、中、西部城市的规模、结构、产业集聚度的差异所引致的城市能源消耗增长率完全不同。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技术优势,并大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同时,中部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强城市用地的合理规划。西部地区则应提高城市密度,改善大而散的城市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悦灵  吴功亮  林汉川  
文章基于技术进步视角,构建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影响的理论模型,以理论模型推导结果作为基本假设,再构建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的实证模型,运用中国城市群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就中国城市群而言,技术进步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水平提高有着显著促进作用。同时,技术进步视角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化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本文分析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对我国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影响机制,估计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城市规模以及在城市规模约束下产业结构转变的边际效益。使用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估计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一制造业结构对生产率的影响取决于城市规模,城市需要达到一定的门槛规模方能从上下游产业关联中获得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经济效益发生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而城市规模增大的边际收益则随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变而增加。我国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规模仍小于最优规模,因此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同时,中小规模的地级市应该推动当地制造业的发展和人口集聚。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孙克竞  
进入21世纪以来,土地出让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既有效刺激了我国地方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逐渐引发了"土地财政"、"房地产依赖"等威胁到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负面效应。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现有文献多集中于财政体制改革深化、房地产政策调整和土地出让方式与税收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但缺乏系统性的实证分析与佐证。本文采用2000~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由地方财政土地依存度、地方产业结构、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地方债务增长四个内生变量组成的联立方程,展开对彼此间关系的检验与估计。研究结果表明,现行财政体制并非是引发地方土地财政与产业结构失调问题的核心要素,而城镇化发展规律则是主因。同时,房地产行业的...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梅林  席强敏  
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构建了2006—2015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综合效率面板数据,并基于钱纳里工业阶段理论对城市发展阶段进行划分,进而从整体、分类型等多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土地出让价格对城市效率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城市效率来源主要是高价供应工业用地带来的选择效应和低价供应商服用地带来的集聚效应;随着城市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效率提升的来源由低价出让土地引致的集聚效应向高价出让土地所引致的选择效应转变,这种机制在时间维度上亦成立。在考虑不同城市效率测度方法和估计模型情况下,上述结论仍然保持稳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青  
文章从货物和服务分类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角度入手,对经济过程的实现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行探讨,提出通过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基础事业方面的主动的制度安排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梅  杨明俊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对城市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演变,以及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同研究视角,作了归纳,最后总结我国城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归纳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东  李志翠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大背景下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的互动关系,与较同步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文章基于197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的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合理化之间的互动路径。实证研究发现:从长期影响方向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演变在长期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均具有正向效应;从因果关系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引致城市化,城市化带来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升;从互动影响程度来看,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