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50)
- 2023(17741)
- 2022(15118)
- 2021(14094)
- 2020(11876)
- 2019(26998)
- 2018(26814)
- 2017(52070)
- 2016(28368)
- 2015(31639)
- 2014(31466)
- 2013(31481)
- 2012(28950)
- 2011(25891)
- 2010(25855)
- 2009(24031)
- 2008(23718)
- 2007(21132)
- 2006(18833)
- 2005(16704)
- 学科
- 济(119000)
- 经济(118869)
- 业(105477)
- 管理(89098)
- 企(86744)
- 企业(86744)
- 方法(51658)
- 农(50011)
- 数学(41852)
- 数学方法(41406)
- 业经(35555)
- 财(34196)
- 农业(33311)
- 中国(29258)
- 学(24715)
- 地方(24637)
- 制(24010)
- 务(23950)
- 财务(23885)
- 财务管理(23857)
- 企业财务(22643)
- 技术(21635)
- 理论(20390)
- 贸(20100)
- 贸易(20087)
- 和(20057)
- 易(19506)
- 策(18364)
- 划(18079)
- 体(17871)
- 机构
- 学院(406418)
- 大学(402002)
- 管理(164225)
- 济(163482)
- 经济(159998)
- 理学(141815)
- 理学院(140295)
- 管理学(138046)
- 管理学院(137313)
- 研究(133240)
- 中国(102271)
- 京(85507)
- 科学(83758)
- 农(81215)
- 财(73727)
- 所(67398)
- 业大(66028)
- 农业(62758)
- 江(62170)
- 中心(61855)
- 研究所(61300)
- 财经(59085)
- 经(53760)
- 北京(53034)
- 范(52105)
- 师范(51619)
- 州(49600)
- 院(47952)
- 经济学(47937)
- 经济管理(44246)
- 基金
- 项目(276594)
- 科学(218423)
- 研究(202004)
- 基金(201222)
- 家(175320)
- 国家(173761)
- 科学基金(150205)
- 社会(128306)
- 社会科(121264)
- 社会科学(121230)
- 省(110201)
- 基金项目(107658)
- 自然(98163)
- 自然科(95916)
- 自然科学(95892)
- 自然科学基金(94210)
- 教育(90692)
- 划(90610)
- 编号(82853)
- 资助(81625)
- 成果(65610)
- 重点(61319)
- 部(60663)
- 发(59725)
- 创(58892)
- 课题(55730)
- 创新(54510)
- 科研(52619)
- 国家社会(52434)
- 业(51740)
- 期刊
- 济(186496)
- 经济(186496)
- 研究(115250)
- 中国(79795)
- 农(79384)
- 学报(65428)
- 科学(61479)
- 管理(60494)
- 财(57859)
- 农业(53986)
- 大学(49553)
- 学学(46951)
- 教育(39392)
- 业经(36163)
- 融(36131)
- 金融(36131)
- 技术(35212)
- 财经(28606)
- 业(28497)
- 经济研究(27290)
- 问题(25211)
- 经(24536)
- 技术经济(21364)
- 版(20721)
- 图书(20290)
- 科技(19771)
- 现代(19483)
- 资源(19053)
- 理论(18629)
- 商业(18197)
共检索到599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悦 邓伟 张少尧
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具有互馈关联和交叉耦合的重要特征。如何认知其过程的网络关系已成为响应快速城镇化和乡村转型的一个重要话题,也是乡村振兴所关注的农村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利用四川省土地利用和农村经济统计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特征以及网络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1)1980—2018年期间,草地和水田减少的面积最多,其土地利用变化率分别为-0.72%和-0.64%,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林地呈大幅增加,同时粮食作物产量占比大幅下降,而蔬菜产量占比增加了20.43%;2)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两大系统之间互馈关联的特征突出,尤其是林地和水域面积的变化同相对应的农产品变化表现出高度的关联性,而旱地变化的关联性具有分异性,突出了当前农业结构由粮食向蔬菜与经济作物转型的趋势;3)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土地利用转型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网络关联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表现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导产品与用地类型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最突出,而其余相对较弱。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磊 姜海 陈文宽 贾文韬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下围绕土地"三位一体"管理理念,强化土地利用生态管理是当今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综合思路,研究湖滨生态敏感区土地利用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镇为实证研究区,通过构建数理量化模型和经济计量模型分析了2005~2015年间研究区湖滨土地利用状况,并差别化探讨了湖滨土地利用优化模式,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多样化系数和均衡度在时序上变幅较小,在空间上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总体上处于均衡状态。(2)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体为波动上升趋势,以2012年为拐点,安全状态由较安全向安全阶段转变,总体呈较安全状态。(3)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主要受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人口密度、地均牲畜量、水环境污染负荷、水土流失占比、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的影响,其中人口密度与预期方向相反,种植结构优化合理度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其余的综合净效应为负。(4)针对黑龙滩镇湖滨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生态安全保护需求与区域发展趋势,差别化地提出退耕还湖与持续利用生态模式、复合农业与生态种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教育体验发展模式三类湖滨土地利用模式。综上提出了加强湖滨水土资源保护、优化湖滨农业结构布局和规范湖滨管理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华容 王怀英 彭文甫 任国业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监测是掌握土地资源数量、进行土地利用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金堂县2001、2007、2010和2013年4期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应用模型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林地的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为正,面积显著增加;耕地、草地、水体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动态度为负,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由6.12%增加到13.81%,土地利用变化强烈。(2)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金堂县城、赵镇、三星镇和淮口镇等地;土地利用转化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强烈,建设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遥感 地形 金堂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荣 曲福田
随着国际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冲击,新一轮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传统衡量农产品比较优势方法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文章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通过衡量土地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分析了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可能性,然后以江苏省1999—2003年平均数据为例,计算了江苏内部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益的比较优势,来间接衡量江苏各类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整体上看,粮食、茶类作物在苏南具有比较优势;棉花、水果在苏中地区具有比较优势;油料、麻类、蔬菜、瓜果在苏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并在其基础上对江苏未来农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江苏新一轮农业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证据,同时为测定农产品比较优势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农业布局 结构调整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明 霍晓荣 胡晓坤
本文根据四川省1990—201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发展状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四川省存在产业构成不合理和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四川省自身的特点,提出改善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人口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金明 霍晓荣 胡晓坤
本文根据四川省1990—2014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就业结构发展状况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四川省存在产业构成不合理和就业率偏低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结合四川省自身的特点,提出改善四川省产业结构和增加就业人口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廖薇
本文通过建立农户秸秆利用行为模型,理解农户选择不同行为方式的经济过程,探讨碳交易机制将如何影响农户采纳土壤碳汇的秸秆利用方式。以成都平原2个样本村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样本农户种植三大作物(水稻、小麦、油菜)采用秸秆还田利用方式的平均碳汇潜力为0.42吨,并且在碳价格大于652元/吨时农户具有采用土壤碳汇秸秆还田利用方式的积极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培 谌柯 刘辉 曾凡伟
根据1885年、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详查资料以及实地收集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了南充市高坪区近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动因。研究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为12 050hm2,占该区总土地面积的14.84%,主要表现为园地、城市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减少;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斑块数目增加2 921个,斑块面积均有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性和破碎度增加,优势度降低;除园地、交通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类型都有分散分布的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移动距离;影响城郊农业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
关键词:
城郊农业区 GIS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杨存建 赵景峰 罗怀良
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对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价值变率模型,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对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1996~2006年耕地、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1996~2006年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7 214.588×108元上升到2006年的7 305.018×108元,增加9...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红宇 张涛 孙秀艳 杨春悦
通过对四川省的调研发现,农业大县对生产性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些地区进行了系列探索,着力从引导需求、培育主体、强化基础、完善机制等方面支持和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但农业生产经营中还有些关键环节服务薄弱,亟待政府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特点,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装备条件、加大人才和关键服务环节支持力度、发挥金融支撑作用、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红宇 孙涛 孙秀艳 杨春悦
加快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构建的三大体系之一,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此,本文通过对四川省的调研,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研究起草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二是研究谋划"十三五"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三是组织实施好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四是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
农业经营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 农业大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忠义 郝晋珉 李新波 张富刚 侯湖平
本文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土地利用选择的宏观和微观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均衡度,并具体以耕地资源的内部微观调整对县域粮食产量所产生的影响为例。结果表明:①农户和政府均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行为构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源动力;②政府的宏观引导和农户的微观选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县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二者的性质决定了各自的行为;③耕地内部作物面积构成变化是农户微观土地利用选择的结果;比较利益的存在是耕地内部流转的主要原因,并对粮食产量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曲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粮食生产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寅 黄志勤 辜寄蓉 余如意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在总结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设计了基于空间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泸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社会经济格局、资源格局和环境格局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2)受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影响,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3)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市中心建设用地开发的承载力不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证明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开展基于空间尺度量化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要性...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范小菲
本文主要基于对郫县锦宁韭黄生产合作社负责人访谈调查和社员的问卷调研,结合四川省专业合作社近几年标准化生产的整体发展状况,分析了当前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标准化生产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专业合作社 标准化生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佳嘉 徐园园 陈裕鑫 王永祥 魏佳轩 程武学
【目的】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以期为四川省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土地管理和区域规划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四川省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从“三生”土地利用功能维度出发,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生态环境指数、生态质量贡献率、地理探测器对四川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00—2020年四川省土地功能结构转型特征为农业生产用地向林地及牧草生态用地转移;转型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生产与生活用地重心不断远离几何重心,而生态用地重心则向几何重心持续靠拢。四川省2000、201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值分别为0.4968、 0.4969、0 .5009。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大体表现为“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2000—2020年,农业生产用地向林牧草生态用地转移是促进生态环境向好的主要用地转型;2000—2010年,林地生态用地向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用地转型;2010—2020年则为:林地生产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牧草及其他生态用地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结论】四川省的土地利用空间转型特征为:生产、生活用地重心不断偏离几何重心,生产与生活空间分布不平衡性增强,生态用地重心不断靠近几何重心,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趋向均衡;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断增加,生态环境较高质量区及高质量区面积呈上升态势,区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结构不断优化;探究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影响机制,得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分异主要受到高程、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