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53)
2023(3982)
2022(2788)
2021(2451)
2020(1733)
2019(3947)
2018(3663)
2017(7137)
2016(3715)
2015(3956)
2014(4069)
2013(4202)
2012(4002)
2011(3938)
2010(4074)
2009(3960)
2008(3573)
2007(3360)
2006(3180)
2005(2466)
作者
(11583)
(10200)
(9723)
(9326)
(6009)
(4753)
(4344)
(3825)
(3798)
(3532)
(3486)
(3436)
(3166)
(3039)
(2984)
(2886)
(2866)
(2817)
(2670)
(2604)
(2465)
(2402)
(2333)
(2325)
(2284)
(2209)
(2155)
(2142)
(2053)
(2017)
学科
(21521)
(20850)
经济(20833)
农业(14535)
(11552)
业经(8924)
土地(8607)
农业经济(6757)
(6331)
地方(6217)
中国(6208)
管理(5811)
发展(5099)
(5096)
(5017)
(4965)
收入(4964)
(4819)
农村(4802)
建设(4167)
(4084)
问题(3948)
经济学(3727)
方法(3584)
经济建设(3477)
工作(3453)
(3374)
分配(3372)
(3358)
企业(3358)
机构
学院(58031)
大学(54622)
(23345)
经济(22697)
研究(21512)
管理(20910)
(18752)
理学(17712)
理学院(17488)
中国(17373)
管理学(17173)
管理学院(17065)
农业(13418)
科学(13081)
(11908)
业大(11451)
中心(10816)
(10653)
(9989)
(9760)
研究所(9625)
(9301)
农业大学(8963)
(8932)
师范(8883)
(7662)
(7565)
(7470)
财经(7402)
经济学(7272)
基金
项目(39433)
科学(31137)
研究(30445)
基金(28307)
(24687)
国家(24389)
社会(20999)
科学基金(20504)
社会科(19508)
社会科学(19500)
(16293)
基金项目(15154)
编号(13237)
(13012)
教育(12297)
(12139)
自然(11385)
自然科(11055)
自然科学(11054)
自然科学基金(10822)
成果(10503)
(10094)
资助(9898)
(9857)
课题(8973)
国家社会(8957)
重点(8616)
(8540)
发展(8414)
(8285)
期刊
(34778)
经济(34778)
(24944)
中国(17743)
农业(15999)
研究(15419)
科学(11165)
学报(10114)
业经(10012)
大学(8003)
学学(7761)
农业经济(7637)
农村(7356)
(7356)
(7195)
金融(7195)
(6081)
国土(5093)
农村经济(5046)
(5029)
资源(4960)
(4939)
管理(4921)
问题(4768)
土地(4706)
社会(4651)
社会科(4245)
社会科学(4245)
教育(4031)
业大(3910)
共检索到91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龙花楼  屠爽爽  
研究目的:论述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及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论述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研究结论: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区域土地利用形态和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由此必然带来特定的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乡村重构是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关联土地利用转型和乡村振兴的纽带,依托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重构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乡村社会经济重构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行为主体的响应必然带来地域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反过来又作用于乡村重构与乡村振兴的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的土地利用转型路径主要包括重构乡村生产空间实现产业振兴,重构乡村生态空间实现生态振兴,重构乡村生活空间实现组织和文化振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得军  王宁杰  曹春艳  
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化管理,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支撑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多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城镇扩张和乡村缩紧的城乡不平衡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传统精细农业结构转型提升不充分、农业劳动力的单向非均衡流动等问题制约了乡村发展的活力。在这一背景下,科学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是乡村振兴实现路径的关键起点。目前,我国涉及村域全覆盖的规划主要有村庄规划、乡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悦悦  李翠珍  周德  夏浩  
乡村振兴的实施使得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应用利益相关者分析、博弈均衡分析和实证案例分析,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演变。研究结果显示:(1)1949年至今,农村地区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主体数量增加,博弈关系呈现复杂化、多样化和多向化;(2)乡村振兴时期主要有六种博弈关系,并探讨了案例村实施下山脱贫、发展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进驻、城市居民促进农村发展四种博弈决策过程;(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地区发展应关注基础设施配套、土地利用效率与生态环境协调、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等问题。乡村振兴中应注重实现土地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最优均衡,降低各方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并寻求多方利益平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向籽佺  刘峰  唐雨婷  王江海  赖佳鑫  张苧尹  刘英  
探究差异化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制定乡村振兴路径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浅丘河谷区2个地形地貌相似、历史发展情况接近、乡村振兴路径迥异的行政村——芳阴村和横山村为例,基于无人机航测和多期Google Earth卫星影像,从土地利用转移、核心用地扩张模式、像元级地块属性和边界二值变化等视角综合探讨了两村在2017~202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等多个方面定量归因。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两村均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以蔓延式的园地扩张为主,最后芳阴村和横山村分别形成了农旅融合型和农林复合型的发展格局,并且芳阴村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较横山村更具多样性和均衡性。(2)像元层面上,芳阴村的地块属性和边界变化均较为剧烈,且二者在超50%的村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而横山村仅地块属性变化较为明显,地块边界变化度整体低于芳阴村。(3)村域土地利用变化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不同乡村振兴路径下村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类型和驱动解释力度存在差异,对于有明确政策区划驱动的芳阴村而言,政策因素占据了主导地位的解释效力,而没有明确政策区划的横山村,自然因素则更具有解释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龙花楼  
土地利用转型这一研究方向引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特点的相关研究篷勃开展。土地利用形态是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核心内容,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影响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形态的概念内涵被不断拓展。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形态概念内涵的发展演变基础上,提出将其分为显性形态与隐性形态两种形式,并以此诠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模式,进而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指出:耕地和农村宅基地这两种地类乃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重要源头。随后探讨了乡村转型发展与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提出未来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的格局与地域类型、互馈作用机理与动力机制、资源与环境效应、优化调控模式和途径等方面。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洋洋  郭贯成  吴群  杨国嵘  
文章从系统角度基于多学科交叉综合分析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的理论逻辑,并在江苏省选取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3个典型村庄案例加以实证。研究表明:(1)宅基地利用转型即宅基地利用形态发生的趋势性变化或转折,通过宅基地利用转型实现其显性和隐性形态的重构。(2)宅基地利用转型系统是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核心的内核与外缘双系统相互作用、互为补充而构成的复杂巨系统。(3)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存在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路径将为宅基地利用转型提供多种模式和可能性。乡村振兴视角下宅基地利用转型应充分考虑其系统因子条件,因地制宜、差异化地创新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胜根  高海秀  冯晓龙  王晶晶  
农食系统是保障国民营养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基础,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国家安全的重点环节。当前,我国发展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农食系统必须向高效的、营养的、可持续的、有包容性和韧性的方向转型,以应对多重风险叠加的影响。农食系统转型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协调统一,应从发展多赢型或集成式技术创新、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等路径推动农食系统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志立  孙德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我国农村经济转型进程中,乡村治理是国家行政和村庄社会为实现乡村运行有序、公共产品有效供给而进行的互动与合作过程,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Nvivo11自动文本分析工具对1982-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从权利基础、理念取向、实践目标、实现路径四个方面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的演进历程:我国乡村治理过程中主体权利不断强化;社会协商参与增强;城乡发展日渐融合,乡村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了制度供给与基层自治的有机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需要继续强化政府和村庄在微观层面的互动机制,进一步规范乡镇政府权责体系、严格对于村庄精英群体行为的约束、完善村级党组织引导下的乡规民约建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林  陈岚  
科学揭示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的耦合发展关系,有利于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运用文献综述、理论分析阐释二者的耦合机理及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1)重构乡村空间是对新一轮乡村转型发展要求的积极回应,土地作为乡村地域的关键发展要素,通过其利用形态的多维转化适应不同的空间重构场景。(2)乡村空间重构是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驱力,也为土地利用转型提供不竭的现实需求,土地利用的成功转型是乡村空间重构结果的显著表征,二者交互影响,存在耦合互动关系。(3)空间规划、政策制度、产业结构、利益主体及生态理念的多轮驱动机制共同对其耦合关系施加影响,不同作用机制下的作用效力、方向有所不同。(4)新时代下促进乡村空间重构与土地利用转型耦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全方位探寻土地利用优化转型的多维路径,总体上应立足生态文明的价值位序,以空间规划为约束机制,以产业结构升级为诱发机制,以多方利益协调为保障机制,同时创新土地政策制度机制,从而提高耦合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雷明  
<正>主持人语: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2021年,中国再出发,将脱贫攻坚工作全面转向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2023年7月29~30日,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和重庆酉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首届乡村振兴发展大会(酉阳)”。本届大会既是学术大会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大会。大会邀请研究机构学者专家、企业家、社会组织、乡村干部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参加,共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乡村振兴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
关键词: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勇  葛江飞  
探讨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特征的若干指标,对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特征及土地利用转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协调评价模型,对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研究表明:安徽省农村产业结构、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均发生显著变化,并极大地促进了乡村转型发展;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呈同步增长态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稳定下降,乡村土地利用转型态势明显;1998—2015年,安徽省乡村转型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协调度较低,但不同阶段协调水平较为稳定,总体上由低水平耦合过渡到拮抗再过渡到磨合并呈逐渐优化态势,但与高水平耦合乃至有序协调水平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针对性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再知  蔡满堂  许勇太  
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粤西南华农场3个时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生产性用地中,斑块类型、斑块数目与面积变化较大。70年代,景观优势度较高,多样性和均匀性较低;80年代,随斑块类型和斑块数量的增加,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显著增加,破碎化指数增大,景观格局发生较大变化;90年代,一些斑块类型逐渐消失,景观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性较80年代有所下降,斑块密度和破碎化指数已降至接近70年代水平。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时序特征看,市场及经济发展政策的倾向性是导致景观格局阶段性变化的根源。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奎  张宇  赵小风  文琦  钟太洋  
探讨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地区差异对于引导乡村土地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合理评估乡村土地时空配置情况,可以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论文以2009—2016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SBM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9—2016年中国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②全国乡村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差异显著,中国乡村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率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③各因素对中国乡村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的影响力存在时间上的波动性和空间上的异质性,乡村条件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城乡关系作用;④中国乡村土地利用过程中各类型用地均表现为投入冗余,各地区之间可节约用地比例差异明显,需要依据地区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结构优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危俊  
农产品生产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强调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人民银行运用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深化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较大程度上弥补了三农领域的资金缺口,有效支持了乡村产业振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瑶  董玮  秦国伟  
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性绝对贫困得到彻底解决,乡村振兴战略新征程开启。面对新阶段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取向,"十四五"时期乡村工作应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为此,必须构建更强调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群体稳定增收提供保障;构建更突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构建更强动力的内生发展能力体系,助力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