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79)
2023(13467)
2022(11867)
2021(11352)
2020(9580)
2019(22384)
2018(22548)
2017(42178)
2016(23302)
2015(26497)
2014(26688)
2013(26352)
2012(24216)
2011(21675)
2010(21575)
2009(19790)
2008(19513)
2007(17375)
2006(15480)
2005(13440)
作者
(67462)
(55851)
(55493)
(52688)
(35665)
(26728)
(25445)
(21926)
(21442)
(20247)
(19383)
(18651)
(17834)
(17710)
(17216)
(17072)
(16930)
(16438)
(16189)
(15809)
(13981)
(13681)
(13448)
(12778)
(12748)
(12584)
(12433)
(12284)
(11334)
(11083)
学科
(87783)
经济(87691)
管理(74188)
(64583)
(55779)
企业(55779)
方法(39108)
数学(32454)
数学方法(32026)
(24905)
(24255)
中国(23014)
(21981)
业经(21490)
地方(21127)
理论(17314)
(17072)
财务(16983)
财务管理(16952)
(16634)
农业(16312)
企业财务(16060)
(15899)
环境(14287)
(13714)
技术(13571)
(13146)
贸易(13137)
(13132)
银行(13094)
机构
大学(320976)
学院(318104)
管理(130353)
(114042)
经济(110876)
理学(110441)
理学院(109138)
管理学(107163)
管理学院(106564)
研究(103555)
中国(80394)
(71813)
科学(67634)
(55315)
(52707)
(51832)
中心(49925)
业大(49661)
(49300)
研究所(47103)
北京(45624)
(43934)
师范(43496)
财经(42956)
农业(41184)
(40806)
(38947)
(38271)
技术(35949)
师范大学(35047)
基金
项目(217393)
科学(168906)
研究(159361)
基金(154506)
(134593)
国家(133417)
科学基金(114545)
社会(95755)
社会科(90395)
社会科学(90367)
(86098)
基金项目(83511)
自然(76591)
自然科(74687)
自然科学(74672)
教育(73420)
自然科学基金(73312)
(72642)
编号(67625)
资助(63029)
成果(55109)
重点(48251)
(46438)
课题(46193)
(45334)
(44506)
项目编号(41502)
创新(41456)
科研(41337)
大学(40369)
期刊
(131990)
经济(131990)
研究(91076)
中国(70674)
学报(52065)
管理(49495)
科学(47124)
(47067)
(44725)
教育(40773)
大学(38578)
学学(35265)
农业(32718)
技术(30409)
(26347)
金融(26347)
图书(25674)
业经(21972)
财经(19739)
(18355)
经济研究(18337)
书馆(17682)
图书馆(17682)
理论(16854)
问题(16746)
资源(16726)
(16721)
情报(16148)
科技(15708)
实践(15699)
共检索到483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韦  张翼峰  付雄武  吴不为  
土地是国家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合理规划土地,实时跟踪、动态监控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土地管理部门重要的日常工作。准确掌握土地信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土地利用的基础,《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构建和完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平台。武汉市作为特大城市的代表之一,是国内较早实施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在国土资源部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强化信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萌  任立  陈银蓉  
研究目的:从系统角度分析土地、人口、社会、经济、能源对碳排放的影响作用,并对武汉市2017—2030年不同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进行模拟,为其低碳发展战略和低碳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结果:(1)建立的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2)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武汉市的碳排放总量将保持逐年攀升的趋势;(3)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都能够有效的减少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其中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效果相对来说更加明显。研究结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积极研发先进的低碳科学技术是武汉市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后建  王学雷  宁龙梅  芦云峰  
分析了1996~2001年武汉市快速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采用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进行计算,结果发现:①在研究期内,研究区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减少最多,达12.32×103hm2,林地、湿地和建设用地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最多,为11.70×103hm2;②ESV由1996年的457.74×107元减少到2001年的456.14×107元,5年减少1.61×107元;③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的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原材料和娱乐文化在增加,气候调节增...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患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市在试点过程中,对项目用地预审、上报审批等管理进行了探索,希望此探索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5年武汉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其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两片试点,一批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彭艳丽  
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解决城市面临的水患问题,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武汉市在试点过程中,对项目用地预审、上报审批等管理进行了探索,希望此探索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2015年武汉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通过两年的建设,其工作总体可以概括为:"一个规划,两片试点,一批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唐昀凯  刘胜华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我国的主要经济发展地区的雾霾天气不断爆发,使我国的大气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PM2.5作为雾霾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日渐成为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随着全球性变化研究领域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相关研究,因此无论从法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生态资源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土地利用与PM2.5的相关研究都显得相当重要。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市各类用地类型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程度。研究方法:使用ENVI与ArcGIS对武汉市2013年MODIS气溶胶产品进行空间分析与插值处理,再应用SPSS将其与武汉市2013年10个观测点的P...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棚宇  王秀兰  
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本文运用功效系数法,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数学模型。首先,从经济、社会与生态三方面综合筛选评价指标并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效态及其满意值与不允许值;最后,通过Excel软件计算各指标功效系数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功效系数,并以武汉市为实证,进行了模型实用性与可信度的分析与评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依玲  谢波  南贤淑  安子豪  
城市大规模用地更新给交通安全带来了重大影响。以武汉市为例,运用聚类分析和负二项模型识别交通事故的高发区,分析土地利用对交通事故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交通事故高发区具有人口密度高、居住用地比例高和土地利用混合程度高等特征,城市交通事故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地、土地利用混合度正相关,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负相关,交通流量是土地利用影响交通事故的中介变量,以此为基础提出交通安全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周旭  石佩琪  周书宏  李浩然  周伟  
为揭示武汉市1994—2016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和三峡库区重要节点土地利用状况。利用1994年、2006年和2016年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通过目视解译对武汉市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监督分类,分析武汉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时空格局和重心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6年间,研究区的草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比例分别为0.48%、0.19%和4.53%;林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减少比例分别为0.82%、0.70%和0.99%;研究区内30.77%的区县草地面积比例最高,其次是林地、耕地。2016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比例最高的区县占武汉市总区县的50%。1994—2006年间,研究区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较多;耕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总面积减少了972.69 km~2;林地净增加最多,为900 km~2;草地净增加264.38 km~2;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净增加39.63 km~2。2006—2016年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比例为63.69%;耕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最为明显;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转入面积为1738.79 km~2,转出面积为83.93 km~2;水域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化而来。22年间耕地的重心迁移最明显,向西南方向偏移29.14 km;草地向西北方向偏移16.59 km;林地向东南方向偏移12.99 km;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域用地类型的重心迁移量微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斌  刘越岩  张斌  黄锦丞  郭晓宇  
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模拟对比研究,是厘清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特点的重要基础,可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制定提供多决策支持。本文在分析各地类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遵从自然增长、效益最大的原则,结合CLUE-S模型和Markov、Tietenberg模型对武汉市蔡甸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预测,并分析了各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土地收益。结果表明:(1)各情景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来源结构差异明显。自然增长情景(情景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水域用地,收益最大情景(情景Ⅱ)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2)从景观结构和稳定性来看,两种情景下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在两种情景下均呈现"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变化规律,情景Ⅱ下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景观稳定性更高,且新生成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斑块具有面积小、数量多的特点;(3)各情景下城镇用地扩张方式不尽相同,情景Ⅱ中城镇用地的扩张具有扩张速度更缓和、布局更均匀的特点,情景Ⅰ中城镇用地是围绕中心城区的摊大饼外延扩张方式;(4)从土地收益来看,在相同用地量下情景Ⅱ中土地获取的收益高于情景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汪洋  代立  周颖  
研究目的:构建基于可持续性视角的城市土地利用评价理论框架,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影响因子,为城市用地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模糊逻辑和因子分解分析。研究结果:2005—2013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以2008和2011年为转折点呈稳步改善态势,土地利用生态效能和土地利用资产价值成为限制城市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论:(1)从隶属度和障碍度角度看,要保持城市发展可持续性,须向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迅速而明显,表现出显著的转折点;(2)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下,障碍度指标带有可持续性特色,其影响力也较传统要素驱动模式有很大提升,表现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亮   彭雨晴   张彪   韩梦凯  
在交通矛盾日益制约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居民时空大数据的通勤圈空间特征研究为精细化交通与土地利用等要素配置提供了有效视角。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息数据识别出商业(务)型、工业型两类通勤圈,结合情景模拟探究交通与土地利用要素供给对通勤圈形态变化及内部交通结构特征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商业(务)型通勤圈呈现“圈层+轴带”和“核心集聚+圈层扩展”两种结构模式;工业型通勤圈则呈现“纺锤模式”布局,通勤方向性更为明显。(2)轨道交通要素供给会重点影响通勤圈的形态、拉长通勤距离;土地利用要素的紧凑布局有利于促进通勤圈圈层集聚,缩短其通勤距离和时耗。针对两种类型的通勤圈,从促进通勤圈绿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的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