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008)
2023(18815)
2022(16140)
2021(14904)
2020(12340)
2019(28076)
2018(27945)
2017(53490)
2016(29124)
2015(32173)
2014(32157)
2013(31986)
2012(29945)
2011(27263)
2010(27357)
2009(24930)
2008(24002)
2007(21147)
2006(18878)
2005(16955)
作者
(87463)
(73138)
(72342)
(68891)
(46504)
(35176)
(32645)
(28578)
(27860)
(25999)
(24997)
(24698)
(23507)
(23317)
(22580)
(22405)
(21671)
(21576)
(21050)
(20851)
(18458)
(18152)
(17629)
(16768)
(16485)
(16217)
(16184)
(15951)
(14846)
(14366)
学科
(133603)
经济(133482)
管理(79411)
(74659)
(59175)
企业(59175)
方法(50631)
数学(43844)
数学方法(43421)
中国(35029)
(34291)
地方(32594)
(31336)
业经(27969)
(27522)
农业(23392)
环境(22155)
(22148)
(21984)
贸易(21969)
(21179)
(18867)
(18580)
银行(18503)
(18502)
金融(18499)
技术(18241)
理论(18063)
地方经济(17975)
(17779)
机构
大学(417115)
学院(415101)
(172038)
经济(168486)
管理(158462)
研究(150584)
理学(136398)
理学院(134746)
管理学(132402)
管理学院(131664)
中国(111299)
科学(95303)
(90958)
(77832)
(77343)
(75258)
研究所(71183)
业大(67041)
中心(67008)
(62329)
农业(60644)
财经(60141)
北京(57875)
(55677)
师范(55020)
(54803)
(54687)
经济学(52244)
(49988)
经济学院(46863)
基金
项目(284042)
科学(221402)
基金(204746)
研究(201857)
(181607)
国家(180086)
科学基金(152430)
社会(127513)
社会科(120816)
社会科学(120787)
(111168)
基金项目(109335)
自然(100405)
自然科(98008)
自然科学(97981)
自然科学基金(96212)
(94408)
教育(91179)
资助(83829)
编号(80679)
成果(64513)
(64418)
重点(64374)
(61554)
(58412)
课题(56439)
创新(54630)
科研(54377)
计划(52821)
国家社会(52526)
期刊
(196353)
经济(196353)
研究(124662)
中国(85061)
学报(72974)
(70177)
科学(66071)
管理(58107)
(55169)
大学(53825)
学学(50959)
农业(48003)
教育(42954)
(36960)
金融(36960)
技术(34952)
经济研究(31823)
业经(31751)
财经(29480)
问题(25739)
(25443)
(24674)
图书(21154)
科技(20971)
技术经济(20911)
资源(20216)
(19782)
业大(18854)
理论(18786)
(18730)
共检索到625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樊高源  杨俊孝  
[目的]在测算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发展与土地碳排放间的关联效应,为乌鲁木齐市低碳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改进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环境EKC模型。[结果](1)土地利用净碳排放总量递增趋势,净碳放量的持续上升显著地受建设用地碳排放增长的影响;(2)不同地类结构变化对土地利用碳排放影响效应呈现不同特点,建设用地对碳排放影响效应呈下降趋势,而耕地则在上升;(3)经济发展促进了碳排放增长,但在20142015年之间达到拐点,验证了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存在。[结论](1)推动增汇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艾力西尔·亚力坤  刘晓曼  蔡博峰  陈前利  冯彤  菊春燕  李松  张飞云  
[目的]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土地低碳利用的重要指标,对其时空调控是协同促进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方法]文章研究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1km高空间分辨率排放网格数据(CHRED)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从时间上看,乌鲁木齐市7个城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5增2减"的现象;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从3 431.49万t上升到5 147.96万t,其中以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最大,由2005年的2 885.15万t增加到2012年的4 139.15万t。(2)从空间上来看,城市向北部和东南部扩展明显,未利用地和耕地迅速减少,城市扩展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明显增加;中心城区和城市扩展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上升最快。(3)从土地利用转移上看,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明显,整体呈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园林地和水域等类型转移。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转移导致的碳排放强度增长最显著,均超过700万t/万hm~2。[结论]绿洲城市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时空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扩张是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理控制绿洲城市扩张规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建立土地利用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核算体系与综合调控政策,将是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馨裔  刘志有  董露  李慧  党海涛  宁静  
通过定性与相关分析的方法深入探讨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并针对土地利用的产业格局和分布特征结合新的规划期给予理论指导和科学建议,以期为研究区的城乡规划发展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分析可知,研究区产业结构对不同产业用地的影响有不同的显著性,并且区域内产业用地布局整体符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研究结论:在新的规划体系和制度下,应促进区域内土地利用和产业用地合理规划和分布,使土地利用结构向着科学、合理与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推进国家新规划体系的实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丽国  王宇欣  邱硕  王平智  
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LUCC(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的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力机制,以乌鲁木齐为例,选取2004、2008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及统计年鉴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幅度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4方面探讨分析3个时期LUCC的转移变化情况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法规因素3方面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以牧草地、耕地和林地为主,园地、林地和水域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文娟  蒲春玲  陈前利  蒋玲  苏丽丽  穆飞翔  刘祥鑫  
[目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关系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研究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实现区域内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低碳视角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集对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1)20052014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亚健康"的过程。(2)系统结构和系统功能经历了"不健康"到"亚健康"过程;系统效益经历了"病态"到"初级健康"的历程。[结论]为改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志有  徐馨怡  李慧  王生霞  
西部干旱绿洲区是典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生态风险反映区域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之间关系,揭示绿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生态环境演变关系,有利于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绿洲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整理分析2006—2015年土地、社会经济数据,从四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分析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市绿洲土地生态风险变化规律,揭示2016—2025年土地生态风险警情;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洲土地生态风险预警随之提升;最后提出相应土地生态风险管控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新焕  祁毅  杨德刚  杜宏茹  
新疆乌鲁木齐都市圈是在干旱背景下形成的城市群体地域空间,文章以此为研究区域,基于多源空间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尺度上对都市圈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都市圈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在山地、绿洲和荒漠区差异很大,山地与荒漠区的土地覆被变化较弱,绿洲区的用地变化非常显著,其中受人为影响的土地覆被变化尤为明显;②绿洲区的裸地和农业用地在规模上变化最大,城镇、农村居民点和道路的变化幅度最为明显,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主要向北部冲积平原扩展,初步形成了以农田为基底的都市圈城市格局;③各城市用地规模悬殊较大,核心城市占主导地位;城市用地扩展在空间上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特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广斌  琚小倩  
"一带一路"倡议将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乌鲁木齐城市圈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通过计算乌鲁木齐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政府调整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对其他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程广斌  琚小倩  
"一带一路"倡议将新疆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乌鲁木齐城市圈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通过计算乌鲁木齐城市圈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联度,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进行定量化分析。分析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政府调整当前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对其他干旱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宏  夏富强  杨德刚  黄凤  乔旭宁  
基于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数据,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水资源需求预警系统仿真模型,并对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的水资源需求进行多情景模拟。模拟结果显示:①现有水资源条件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各情景下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系统均存在较强约束,采用调水与节水方案,乌鲁木齐市中、高速发展情景下到2030年将分别存在5.17亿m3、30.15亿m3的水资源缺口;②节水方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提高的效果远大于调水的效果,社会经济发展越快,节水带来的效果越明显;③适度增强城市人口和产业的集聚与规模效应,降低用水定额,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最有效的途径;④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娜  冯淑怡  曲福田  
为深入了解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论文采用对数均值指数分解法(LMDI)分析了2002—2008年间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贡献。结果表明:(1)规模效应中的土地产出效应是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首要贡献因素(165.15%);(2)结构效应中的产业结构效应对抑制碳排放增加贡献了5.45%;(3)代表技术效应的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加的主要贡献因素,贡献率达到-61.52%。研究结论认为合理组织建设用地的产业布局成为减缓碳排放的可行手段,并在土地管理过程中,通过引入"低碳化"土地利用理念,巩固并加强有成效的节能减排措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孝  刘霄  张飞云  
研究基于POI等城市多源数据,采用空间区位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关联规则挖掘法,探究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得出土地多功能利用类型的空间关联规则。结果表明:(1)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分布特征中,单一功能广泛散布在城区外围,由市区中部呈现出“混合功能—双功能—单一功能”占位发展与圈层扩张模式。(2)在中心城区土地多功能利用空间差异分析中,生活、生产—生活、混合功能区功能为低水平区位熵值,生态、生产功能为中等水平区位熵值,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功能为高水平区位熵值。以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为主导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生活—生态及混合功能为正相关类型,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为负相关类型,且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3)根据关联规则分析,生产、生活、混合及生产—生活功能之间具有高强度的相互关联性,生活—生态功能和生产—生态功能与其关联性为中等强度,而生态功能与其他六种功能的关联强度是最薄弱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朱士华  艳燕  胡云锋  张弛  
城市化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原因,也是评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最大不确定因素。论文利用1990与2010年Landsat tM数据,基于V-I-s城市土地覆被模型和决策树分类法,获得乌鲁木齐土地变化时空格局;结合野外实测数据和文献检索得到研究区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土壤与植被碳密度,估算了城市土地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0年间,乌鲁木齐城市不透水地表(IMperVIous surface areas,Isa)以中部南部内部填充与北部扩张的形式约增加62%,主要占用农田(27%)与荒漠(62%)。2)乌鲁木齐市生态系统碳库主体(95%)分布在土壤中,城市土地覆被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熊黑钢  邹桂红  崔建勇  
利用起伏度指数与分布比例指数模型,将地形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探讨了地形对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模型多年相关数据的变化能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居住用地的增长区从起伏度指数为7~8的地形空间上逐渐开始向起伏较高地形发展。其分布在起伏度指数上的区间扩大了9个单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建设用地始终在不断地扩大,并表现出工业用地向外扩张和商业用地向内收缩两个变化过程。扩张的方向指向低地形地区,收缩则向金融商业中心。农用地面积始终在减少,并趋向消失,且起伏度低的地区减少得快,而高地形区减少得慢。未利用地分布区域向高地形空间退缩,市区内的未利用地通常被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晓华  虞敬峰  孟晓敏  
乌鲁木齐市是中国典型的内陆城市,远离热点旅游区、民族众多且经济发达程度不高,近300万乌鲁木齐市民的近程休闲与旅游需求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对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新疆首府的乌鲁木齐市旅游空间范围得到不断拓展和延伸,目前已形成环城游憩带的雏形,为满足市民的近程休闲需求以及促进城乡统筹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形成机制,对环城游憩带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考和建议,可以为乌鲁木齐市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与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乌鲁木齐市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推动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可为类似少数民族地区大城市发展环城游憩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